魏禧《許秀才傳》閱讀答案及原文翻譯
許秀才傳
(清)魏禧
許王家字君聘,一字又民,蘇州長洲縣人也。少好學,以名節自勵。甲申國變①,王家聞之,悲號不食久之,奉父母,挈家隱居澄河東之姚澄。乙酉北兵南下,八月下剃髮令,王家慨然太息曰:“父母冠我時,祝我為何如人?此發豈復可毀傷耶?”或勸王家曰:“君一秀才耳,未食天祿,奈何遽以身殉乎?”王家曰:“吾已名列學宮,亦朝廷士也!”以父母屬妻顧氏曰:“爾善事堂上,吾不能終養為孝子矣。”父母素知王家為人,亦忍涕謂王家曰:“汝行汝志,勿以我二人為念。”王家乃整衣冠赴河水而死,時年三十有九。妻顧氏亦挈兩女赴河,水淺,人救之,不得死。親戚乃群繞顧氏相與語之曰:“夫殉義,妻保孤可也。且汝夫以堂上二人托汝,今背其言,陷夫於不孝,雖死,汝夫猶將恨汝。”諸親戚收王家屍殮之。色如生,衣冠肅然不亂,觀者百數十人皆驚嘆。
魏禧曰:“王會者,篤實君子也,與禧善,長為禧道許秀才事。甲、申國變,吳門諸生許玉重餓死於學宮,二許不知同宗族否?何許氏之多奇男子也!禧亦故諸生,方偷活浮沉於時,視二許能不愧死入地哉!”或謂以諸生死國難及爭毛髮喪其元為已甚。禧曰:“此不可以責望天下士。士苟奮然出此,雖聖人不以為過。主上殉社稷,公卿崩角稽顙恐後期,及夫毀章甫,裂縫掖②,昔之鳴玉垂紳者,莫不攘臂爭先,效仿之惟恐其萬一之不肖。於此有貧賤士,不食朝廷升斗之祿,無一級之爵,顧毅然舍其軀命,以爭名義於毫末,震天地而泣鬼神,雖夷、齊何以加焉!惜夫窮鄉下里,匹夫老生之以死殉義者多有其人,禧不及聞,聞之或不詳,而不能為之傳也!”(選自《魏叔子文集》,有刪節)
[注]①甲中國變:明崇禎十七年,李自成起義軍攻入北京,崇禎皇帝於景山自盡。是年為乾支紀年甲中年,時稱“甲申國變”。②毀章甫,裂縫掖:章甫、縫掖均為古代儒者的服飾,此處以“毀章甫,裂縫掖”指清兵入關之後,勒令漢人剃髮易服,改變華夏正統。
1.對下列語句中加粗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以父母屬妻顧氏——屬:託付
B.夫殉義,妻保孤可也——保:養育
C.何許氏之多奇男子也——何:為什麼
D.不能為之傳也——傳:作傳
2.下列各組語句中,全都刻畫了許秀才“殉義者”形象的一組是( )
①聞之,悲號不食久之②挈家隱居澄河東之姚澄③此發豈復可毀傷耶
④以父母屬妻顧氏⑤色如生,衣冠肅然不亂⑥攘臂爭先,效仿之惟恐其萬一之不肖
A.①②③
B.②④⑥
C.①③⑤
D.④⑤⑥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面對清軍的剃髮令,許秀才決心抗命殉國。得到父母的支持,許秀才投河而死。入殮時面色如常,衣冠整齊。
B.在丈夫許秀才以死殉義後,顧氏也帶著女兒跳河自盡,被救起後,親友勸她不要違背丈夫的遺言,讓丈夫背上不孝之名。
C.魏禧覺得自己在國破家亡之後苟且偷生,不能與兩位許姓讀書人的凜然大義相比,十分羞愧。
D.魏禧認為,那些以死殉義的平民百姓比那些追隨崇禎皇帝而死的達官貴人更值得後人敬仰與銘記。
4.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線的語句翻譯成現代漢語。
(1)爾善事堂上,吾不能終養為孝子矣。
(2)或謂以諸生死國難及爭毛髮喪其元為已甚。
(3)以爭名義於毫末,震天地而泣鬼神,雖夷、齊何以加焉!
答案
1.C
2.C
3.D
4.(1)你好好地侍奉兩位老人,我不能做孝子供養他們終老了!
(2)有些人把讀書人為國家變故而死和為了保住頭髮而失去頭顱這些事作為過分的事。
(3)在很小的地方爭取美名與大義,使天地震撼,使鬼神哭泣,即使是伯夷、叔齊這樣的賢士又憑什麼超過他們呢?
【參考譯文】
許王家字君聘,一字又民,蘇州長洲縣人,年少好學,用高尚的名譽節操來自我勉勵。甲申年發生了國難,許王家聽到了這個訊息,悲痛地嚎哭絕食了很久,後來為了侍奉父母,帶著全家在澄河東面的姚澄隱居。乙酉年清兵南下,八月下達了剃髮令,許王家憤怒地說:“父母為我行加冠禮時,向天禱告希望我成為什麼樣的人?這頭髮怎么可以再損傷呢?”有人勸許王家說:“你只是一個秀才,沒有得到朝廷的俸祿,為什麼就要用自己的生命來殉國呢?”許王家說:“我的名字已經列在學宮的學生名單上,也算是朝廷的大臣了!”於是把父母託付給妻子顧氏,說:“你好好地侍奉兩位老人,我不能做孝子供養他們終老了!”許王家的父母向來知道兒子的為人,也含著淚對兒子說:“你就去實現你的志願去吧,不要顧念我們二老。”許王家於是整理衣冠跳河而死,終年三十九歲。他的妻子顧氏也帶著兩個女兒跳河,因為河水太淺,被人救起來沒有死。親友們圍著顧氏一起對她說:“丈夫為了大義而死,做妻子的應該活下來養育他的遺孤。況且你丈夫把父母託付給你,你現在死了就是違背了他的遺言,讓你的丈夫背上不孝之名,即使你死了,你的丈夫仍然恨你。”親友們將許王家的屍體入殮。看到許王家屍體的臉色如同活著一樣,衣冠端正沒有凌亂,百多個圍觀者都驚訝不已。
魏禧說:“王會,是一個忠厚老實的君子,和我關係很好,常向我說起許秀才的故事。甲申年發生國難,蘇州的生員許玉重在學宮裡絕食而死。這兩位姓許的義士不知道是不是同宗族。許氏家族的奇男子多么多啊!魏禧我也曾是生員,如今在當時苟且偷生、輾轉沉浮,與兩位許姓義士相比難道不羞愧萬分嗎?”有些讀書人把讀書人為國家變故而死和為了保住頭髮而失去頭顱這些事情作為過分的事情,魏禧我卻認為:“不能用這種觀點來要求和期望普天下這樣做的義士。如果他們是出於激憤而做這樣的事情,就算是聖人也不會認為這種那個行為是過分的。崇禎皇帝殉國的時候,文武百官紛紛前來磕頭下跪,生怕耽誤時間。等到清朝定國,要變更華夏正統之時,昔日的明朝官員們又全都憤怒萬分,爭先恐後地仿效崇禎皇帝殉國,唯恐自己擔上一點大逆不道的罪名。在這個時候,有許多貧窮低賤的義士,沒有接受過朝廷的任何俸祿和官爵,卻毅然地捨棄自己的身體和生命,在很小的地方爭取美名與大義,使天地震撼,使鬼神哭泣,即使伯夷、叔齊這樣的賢士又憑什麼超過他們呢?只可惜在鄉下地方,為大義而犧牲的平民百姓有很多,而魏禧我要么沒有聽說他們的事跡,要么聽說了又沒有詳細了解,以至於不能為他們作傳。”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