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必背古詩70首帶翻譯及注釋加賞析四

小學生必背古詩70首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作者背景
柳宗元(773-819),唐代詩人。字子厚,祖籍河東(今山西永濟)。參加永貞變法,失敗後屢被流放,最終在柳州刺史任上去世,後世又稱“柳柳州”。他是著名的散文家,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也寫得很好,古詩和韋應物齊名,世稱“韋柳”。
注詞釋義
絕:絕滅,消失。
徑:小路。
蹤:指腳印。
孤舟:孤單的一條小船。
蓑笠:用草編成的雨衣和帽子。
古詩今譯
千山寂靜鳥兒都飛走不見了,萬條小路上已經人跡杳渺。小船上漁翁穿戴蓑衣斗笠,獨自一人冒寒在江上垂釣。
名句賞析——“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詩人只用二十個字,就把我們帶到一個幽靜寒冷的境地。下著大雪的江面上,一葉小舟,一位漁翁獨自垂釣。也許他什麼也釣不到。詩人要告訴我們的是,孤獨和嚴酷的環境算不了什麼,人只要有信念,有毅力,再惡劣的環境也不能把我們摧垮。詩里的漁翁實際就是詩人自己的寫照,孤獨而堅強,雖然屢遭流放,屢遭打擊,但他一直不屈不撓,保持鎮定自若的態度堅持自己的理想。其中的深意,值得我們好好體會。
尋隱者不遇
——賈島
松下問童子,言師採藥去。
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
作者背景
賈島(779-843),唐代詩人。字閬仙,一作浪仙,范陽(今河北涿縣)人。詩以五律見長,注重字句錘練,刻意求工。與孟郊齊名,有“郊寒島瘦”之稱。
注詞釋義
隱者: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隱居在山野之間的人。
不遇:沒有見到。
言:回答說。
雲深:指山中雲霧瀰漫的深處。
古詩今譯
松樹下詢問一位童子,他說師傅已上山採藥去。只知道就在這座山中,山高雲深不知在何處。
名句賞析——“雲深不知處。”
賈島的“推敲”不僅著眼於錘字鍊句,在謀篇構思方面也是同樣煞費苦心的。此詩就是一個例證。
明明三番問答,至少要六句才表達的,賈島採用了以答句包賅問句的手法,精簡為二十字。這種“推敲”就不在一字一句間了。
這首詩的抒情特色是在平淡中見深沉。一般訪友,問知他出,也就自然掃興而走了。但這首詩中,一問之後並不罷休,又二問三問,這三番答問,逐層深入,表達感情有起有伏。“松下問童子”時,心情輕快,滿懷希望,“言師採藥去”,答非所想,一墜而為失望:“只在此山中”,在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線希望;及至最後一答:“雲深不知處”,就惘然若失,無可奈何了。
造型自然,色彩鮮明,濃淡相宜,鬱郁青松,悠悠白雲,這青與白,這松與雲,它的形象與色調恰和雲山深處的隱者身份想符。而且未見隱者先見其畫,青翠挺立中隱含無限生機;而後卻見茫茫白雲,捉摸無從,從造型的遞變,色調的先後中也映襯出作者感情的與物轉移。
楓橋夜泊
——張 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作者背景
張繼(生卒年不詳),唐代詩人,字懿孫,襄州(今湖北襄樊)人。他的詩多登臨記行,不假雕琢。《楓橋夜泊》是廣為流傳的名作。
注詞釋義
楓橋:在今江蘇蘇州西部的一座橋。
愁眠:懷著旅愁,似睡非睡。
姑蘇:蘇州的別稱,因城西南有姑蘇山而得名。
寒山寺:在今蘇州西楓橋附近的一座古寺,因唐初著名詩僧寒山曾住這裡而得名。
夜半鐘聲:唐代寺院的半夜打鐘聲音。
古詩今譯
月已落下烏鴉啼叫秋霜滿天,江邊楓樹漁火點點對愁而眠。姑蘇城外寂寞清靜寒山古寺,半夜裡鐘聲悠揚傳到了客船。
名句賞析——“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秋天的夜晚,一艘遠道而來的客船停泊在蘇州城外的楓橋邊。明月已經落下,幾聲烏鴉的啼叫,滿天的寒霜,江邊的楓樹,點點的漁火,這清冷的水鄉秋夜,陪伴著舟中的遊子,讓他感到是多么淒涼。此詩只用兩句話,就寫出了詩人所見、所聞、所感,並繪出了一幅淒清的秋夜羈旅圖。但此詩更具神韻的卻是後兩句,那寒山寺的夜半鐘聲,不但襯托出夜的寧靜,更在重重地撞擊著詩人那顆孤寂的心靈,讓人感到時空的永恆和寂寞,產生出有關人生和歷史的無際遐想。這種動靜結合的意境創造,最為典型地傳達了中國詩歌藝術的韻味。
漁歌子
——張志和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作者背景
張志和(約730-約810),唐代詩人。字子同,婺州金華(今浙江金華)人。少年有才學,擅長音樂和書畫,很受唐肅宗重視,後隱居江湖,自稱“煙波釣徒”,作品多寫閒散生活,詩歌風格清新自然。
注詞釋義
漁歌子:原是曲調名,後來人們根據它填詞,又成為詞牌名。
西塞山:在今浙江吳興縣西南。
鱖魚:即民間所說桂魚,細鱗,淡黃帶褐色斑紋,味道鮮美。
箬:斗笠。用竹片和竹葉編制的帽子,用來擋雨。
蓑衣:用茅草和棕麻編制的防雨衣服。
古詩今譯
西塞山前群群白鷺高飛,桃花盛開水中鱖魚肥美。青色的斗笠,綠色的蓑衣,在斜細雨中流連不歸。
名句賞析——“桃花流水鱖魚肥。”
這是一首傳唱悠遠的詞,所描寫的是西塞山邊的景色:空中有白鷺高飛,而山下的小溪邊,盛開著叢叢鮮艷的桃花,溪水中是一條條鮮活肥美的鱖魚,還有那溫和的斜風細雨,這是一幅多么生動自然的春天的景象,生機勃勃,而且充滿了喜氣。而春色中的人,頭戴斗笠,身穿蓑衣,灑浴在斜風細雨之中,享受著美好的自然景象,他自己也成為這景色的一部分。這風、這雨也是美好的,古人說“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難怪他要流連忘返了。“不須歸”除了指不回家外,還指棄官隱居,一去不返。那個穿蓑戴笠的人就是品行高潔、不願做官的隱居者,也是詩人自己。他熱愛淳樸美麗的大自然,認定這美麗的自然中包含了自己的人生志趣,他要讓自己悄然溶入這自然之中,所以才能對自然有如此深深的感觸和依戀。
元日
——王安石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作者背景
王安石(1021-1086),北宋詩人。字介甫,號半山,臨川(今屬江西省)人。作為著名的改革派政治家,他的前期詩作,以反映政治、歷史以及社會現實為主。詩中多含哲理,喜用典故。晚年退居金陵之後,轉向描寫閒適生活,詩風追求清新淡雅。
注詞釋義
元日:農曆正月初一。
爆竹:古人燒竹子時發出的爆裂聲。用來驅鬼避邪,後來演變成放鞭炮。
一歲除:一年已盡。除,去。
屠蘇:藥酒店。古代習俗,驅邪避瘟以求長壽。
曈曈:日出時光亮的樣子。
桃:桃符,古代風俗用桃木板寫上兩個鬥神的名字,分掛大門左右驅鬼鎮邪,每年一換。
古詩今譯
爆竹聲中已把舊年驅除,春風送暖飲屠蘇避禍求福。千家萬戶迎來了正月旭日,總要用新鬥神換掉舊桃符。
名句賞析——“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這首詩描寫了宋代人過春節的場面:春風送暖,旭日初升,家家戶戶點燃爆竹,合家喝著屠蘇酒,忙著摘下門上的舊桃符,換上貼有鬥神的新桃符。作者擇取了這些過年時最典型的喜慶場景,展現了一幅富有濃厚生活氣息的民間風俗畫卷。宋人特別喜歡通過詩歌來表達自己的政治抱負、哲學觀點。王安石此是身為宰相,正在大刀闊斧地進行改革。所以這首詩的字裡行間都洋溢著他對革除時弊、推行新法的堅定信念及樂觀情緒。抒發了他春風得意躊躇滿志的心情。
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作者背景
見《元日》的作者背景。
注詞釋義
瓜洲:地名,在今江蘇省揚州市邗(hán)江區南長江岸邊。
京口:地名,今江蘇省鎮江市,與瓜洲隔江相對。
鐘山:江寧(今江蘇省南京市)名山。今南京紫金山。作者長期居住江寧,故以鐘山(今稱紫金山)代指住處。
綠:吹綠。
還:回家,歸來。
古詩今譯
京口與瓜洲分別在長江兩岸,回頭望鐘山家門只隔幾重山。春風又吹綠了江南千里岸邊,問明月何時能照我再返家園?
名句賞析——“春風又綠江南岸。”
宋神宗熙寧元年(1068),作者從江寧(今南京市)家中出發,乘船由長江水路進京(今河南開封市)任職。船過京口時,與好友寶覺和尚會面,留宿了一夜。然後橫渡長江,停船在瓜洲。隔江相望,朋友就在對岸,禁不住生出一股依依惜別之情。而位於江寧的家,因為隔著幾重山也已經看不到了,這更湧起了對它的無限眷戀。正是初春時節,春風吹拂,放眼江南到處是一片綠色。雖然此次赴京,是因為得到了朝廷的重用,自己也很高興。但還是希望能早日擺脫政事,重新回到寧靜閒適的家園。
這首詩最被人津津樂道的是“春風又綠江南岸”的“綠”字,據說作者先後選換了“到”、“過”、“入”、“滿”等十多個字,最後才決定用“綠”,成為精心修改詩作的一段佳話。一個“綠”字,不但充滿了色彩感,而且,這種色彩感又包含了動感,使這首詩的生動性增加了不少,這也是他著意創造的一種意境。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

小學生必背古詩70首帶翻譯及注釋加賞析四0
小學生必背古詩70首帶翻譯及注釋加賞析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