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接,字祖游,河東猗氏人”閱讀答案解析及句子翻譯

王接,字祖游,河東猗氏人,漢京兆尹尊十世孫也。父蔚,世修儒史之學。接幼喪父,哀毀過禮,鄉親皆嘆曰:“王氏有子哉!”渤海劉原為河東太守,好奇,以旌才為務。同郡馮收試經為郎,七十餘,薦接於原曰:“夫騂騮不總轡,則非造父之肆;明月不流光,則非隋侯之掌,伏惟明府苞黃中之德,耀重離之明,求賢與能,小無遺錯,是以鄙老思獻所知。竊見處士..王接,岐嶷雋異,十三而孤.,居喪盡禮,學過目而知,義觸類而長,斯玉鉉之妙味,經世之徽猷也。不患玄黎之不啟,竊樂春英之及時。”原即禮命,接不受。原乃呼見曰:“君欲慕肥遁之高邪?”對曰:“接薄佑,少孤而無兄弟.母老疾篤,故無心為吏。”及母終,柴毀骨立,居墓次積年。備覽眾書,多出異義。性簡率,不修俗操,鄉里大族多不能善之,唯裴頠雅知焉。平陽太守柳澹、散騎侍郎裴遐、尚書僕射鄧攸皆與接友善。後州辟部平陽從事,出補都官從事。永寧初,舉秀才..。友人滎陽潘滔遺接書曰:“摯虞、卞玄仁並謂足下..應和鼎味,可無以應秀才行。”接報書曰:“今世道交喪將遂剝亂而識智之士鉗口韜筆禍敗日深如火之燎原其可救乎非榮斯行欲極陳所見冀有覺悟耳”是歲,三王義舉,惠帝復阼,以國有大慶,天下秀才一皆不試,接以為恨。盪陰之役,侍中嵇紹為亂兵所害,接議曰:“夫謀人之軍,軍敗則死之;謀人之國,國危則亡之,古之道也。盪陰之役,百官奔北,唯嵇紹守職以遇不道,可謂臣矣,又可稱痛矣。今山東方欲大舉,宜明高節,以號令天下。依《春秋》褒三累之義,加紹致命之賞,則遐邇向風,莫敢不肅矣。”朝廷從之。及東海王越率諸侯討顒,尚書令王堪統行台,上請接補尚書殿中郎,未至而卒,年三十九。
(選自《晉書·王接傳》)
4.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今世道交喪/將遂剝亂/而識智之士鉗口/韜筆禍敗日深/如火之燎原/其可救乎/非榮斯行/欲極陳所見/冀有覺悟耳/
B.今世道交喪/將遂剝亂/而識智之士鉗口/韜筆禍敗/日深如火之燎原/其可救乎/非榮斯行欲/極陳所見/冀有覺悟耳/
C.今世道交喪/將遂剝亂/而識智之士鉗口韜筆/禍敗日深/如火之燎原/其可救乎/非榮斯行/欲極陳所見/冀有覺悟耳/
D.今世道交喪將遂/剝亂而識智之士/鉗口韜筆/禍敗日深/如火之燎原/其可救乎/非榮斯行欲/極陳所見/冀有覺悟耳/
5. 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處士”,文中是指善於自處、不求聞達之士,即有德才而隱居不願做官的人;有時也指等待分配職位的未仕之人。
B.“孤”,這裡指幼而喪父。古代常用“鰥寡孤獨"這一詞語,老而無妻為鰥,老而無夫為寡,老而無子為獨。
C.“秀才”,義指才之秀者。原是薦舉人才的科目之一,這裡是指科舉制中經過院試而得到入學資格的“生員"的俗稱。
D.“足下”屬於稱呼對方的敬辭,多用於朋友、同輩之間,古時也用於對上,而燕太子稱荊軻為足下則是謙虛的說法。
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王接自幼喪父,哀痛身毀表現得超過禮數,鄉親們都稱讚王氏有個好兒子,河東太守劉原聽說此事後也感到好奇。
B.馮收認為王接偉異俊秀,居喪期間竭盡禮數,學習過目不忘,義理能觸類旁通,具備了經世致用的高明謀略,所以特地向劉原推薦。
C.王接博覽群書,常有與眾不同的見解。生性簡樸直率,不仿學世俗節操,鄉里大族很多人都不喜歡他,只有裴頠對他表示敬重。
D.盪陰之戰,百官奔逃,只有嵇紹堅守職任來抵禦不道之寇,被亂兵殺害,王接提議對嵇紹加以褒賞,以示榜樣,朝廷聽從了他的意見。
7.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接薄佑,少孤而無兄弟,母老疾篤,故無心為吏。(5分)
(2)是歲,三王義舉,惠帝復阼,以國有大慶,天下秀才一皆不試,接以為恨。(5分)
參考答案
“王接,字祖游,河東猗氏人”閱讀答案解析及句子翻譯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

“王接,字祖游,河東猗氏人”閱讀答案解析及句子翻譯0
“王接,字祖游,河東猗氏人”閱讀答案解析及句子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