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帝求賢詔》閱讀答案及原文翻譯
高帝求賢詔
《漢書》
【原文】
蓋聞王者莫高於周文①,伯者莫高於齊桓②,皆待賢人而成名。今天下賢者智慧型,豈特古之人乎④?患在人主不交故也,士奚由進⑤?今吾以天之靈,賢士大夫,定有天下,以為一家。欲其長久,世世奉宗廟亡絕也。賢人已與我共平之矣,而不與吾共安利之,可乎?賢士大夫有肯從我游者⑥,吾能尊顯之。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
御史大夫昌下相國⑦,相國酇侯下諸侯王⑧,御史中執法下郡守⑨,其有意稱明德者⑩,必身勸,為之駕,遣詣相國府,署行、義、年⑾,有而弗言,覺免⑿。年老癃病⒀,勿遣。
【注釋】
①蓋:發語詞。
②伯:通“霸”,諸侯的盟主。
③昌:指御史大夫周昌。
④特:但,只是。
⑤奚:何
⑥游:交遊。從我游:即參加治理天下。
⑦御史大夫:秦漢時僅次於丞相的中央最高長官,主要職責是監察、執法,兼掌管重要文書圖籍。西漢時丞相缺位,往往以御史大夫遞補。並與丞相、太尉合稱為三公。昌:周昌,沛縣人,跟從劉邦入關破秦,建漢後為御史大夫,封汾陰侯。下:向下傳達。
⑧酇侯:即蕭何。沛縣人。曾為沛縣吏,秦末佐劉邦起義。在楚漢戰爭中有大功,官居丞相,封酇侯。
⑨御史中執法:即御史中丞,御史大夫的副手。郡守:始置於春秋戰國時,初為武職,防守邊郡。秦以郡為最高的地方行政區劃,每郡置守,掌治其郡。漢景帝時改為太守。
⑩意:思想。稱:符合。明德:美德。
⑾行:品行。義:通“儀”,儀表,相貌。
⑿有而弗言,覺免:有賢才而郡守不報告,發覺後就罷免其官。
⒀癃病:手足不靈活的病。
1、注音:①齊桓( ) ②朕意( )(2分)
2、解釋加點詞:(4分)
①皆待賢人( ) ②患在人主( )
③不交故也( ) ④士奚由進( )
3、寫出文中兩個通假字及其意思:(4分)
①通意思;②通意思。
4、用原文回答下列問題;(6分)
①作者認為周文王、齊桓公一統天下或稱霸諸侯的原因是: 。
②作者認為自己一統天下應該靠:。
③天下所有帝王對江山社稷的共同心愿是:。
5、得賢人後就一定能得天下嗎?請你從正反兩方面進行論述。(4分)
參考答案
1.huán; zhèn
2.①善待或優待;②問題或毛病;③原因或緣故;④怎么或怎樣。
3.伯通霸意思稱霸;亡通無意思不會。
4.①皆待賢人而成名;②今吾以天之靈,賢士大夫,定有天下,以為一家;③欲其長久世世奉宗廟亡絕也。
5.正面:得賢人後一定得天下,歷史上就有許多明君靠賢人輔佐而得天下,如齊桓公得管仲;
反面:得賢人不一定得天下,因為得賢人後還必須信任、重用他才行,如伍子胥被吳王殺害後,吳國被越國所滅。
【參考譯文】
聽說王者中沒有能超過周文王的,諸侯的盟主中沒有能超過齊桓公的,(他們)都是依靠賢能的人才成就了事業聲名顯赫。現在,天下的賢人(一樣)聰明能幹,難道只有古代的(賢)人(聰明能幹)嗎?問題出在國王不(與賢人)交往的原因啊,(這樣一來)賢能之士能從哪兒來呢?現在我因為上天的保佑,賢士大夫(的輔佐),平定擁有了天下,成為了(劉家)一家的天下。想要它長久,世世代代供奉(劉家)宗廟不絕。賢人已經與我共同平定了天下了,卻不與我共同安定享受它,怎么行呢?賢士大夫有肯跟我交往的,我能夠讓他尊貴顯耀。(將這聖旨)公告天下,使我的旨意大家都明白和知道。
御史大夫周昌傳達給丞相,丞相蕭何傳達給各諸侯王,御史中執法傳達給各郡最高長官,有估計符合德行賢明的人,一定要親自去勸說,為他駕車,送到相國府,登記履歷、容貌、年齡,有(賢人)卻沒有上報的(地方),發覺了就免(地方官員的)職。年老手足不靈活有病的,不要送(來)。
寫作背景
漢高祖劉邦出身於泗上亭長,在秦朝末年起義,用三傑,定三秦,消滅項羽,最後登上帝位,建立漢朝。他懂得任用人才是取得勝利的保證;得天下以後,要鞏固封建統治,使天下長治久安,就要有賢才作為輔佐。本文是他在全國範圍內徵求賢才的一道詔令,他以周文、齊桓自許,用古代賢士期待今人,表現他的存心王霸和求賢若渴的心情。
賞析
《高帝求賢記》一文雖然短小,卻清楚地說明了詔令求賢的原因、目的和方法。
劉邦起自布衣,對士人多有輕侮。但由於他在爭奪天下的過程中認識到的天下多有賴於士人,為此他統一天下後,要治理天下,就急於尋訪賢能之人,心情十分急迫。儘管此詔書是在劉邦在位晚年發布的,但這封詔書畢竟奠定了西漢的基本國策,功不可沒。西漢大量賢士得到重用是在武帝宣帝時期。但是,要追溯西漢王朝的求賢歷史,還要從這封詔書開始。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