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逢傳》“郝逢字致堯,成都人”閱讀答案及原文翻譯

郝逢傳
郝逢字致堯,成都人,幼好學,攻詩。性柔而惰,或謂其性懦,非能立事。常欲求鄉薦,未竟。屬盜起於境,資產略盡,迫寒餒而無憂嘆。
鹹平中,蜀掌兵者失律,兵亂為賊盜,殺守臣而據郡。自春徂秋,驅老幼以守城,或獻謀於賊,令盡索郡中書生署職,俾立效。凡得數十輩,列兵而脅曰:“不從者即此誅戮,仍及其族。”皆震懾而從。逢前紿賊帥曰:“公所索儒士,某非儒,豈可徼祿?不能從命。”詞氣剛憤,不可屈抗。賊怒令引去,臨刃復召者三,詞皆如初。會解於賊,檟楚而釋之。既獲免,遂匿於家。天兵至,逆黨殲夷,或聞於郡守,將上其事而中止。逢亦不復言,居貧自若。
噫,當是時,有位者尚或苟命,而逢一士爾,能致命賊所,不陷非義。彼同祿衒勢,私於身以媚時,得無愧乎!逢貧處晦跡,混於俗而人不甚知。噫!人名存誠豈易知乎?
逢居州里,皆以為怯懦,洎亂而能爾,始明其所履焉。是時無他慮也,去就而已。去為順,就為逆,去難而就易,能為其所難,志以守正,是亦幾乎智勇也。
夫忠烈節義,何時無之,然晦於無聞,在遇不遇爾。使越石父不遇晏子,則一拘囚爾;聶政非其姊,則無名暴夫爾。其遇,千金之重;不遇,鴻毛之微。然不可欲其遇而始為也,謂不遇而不為也。蘭生深林,不以無人而不芳,君子不以困窮而改節。苟有善,雖不我知,斯善矣,豈止蒙其慶乎?苟不善,雖不我知,斯惡矣,豈止罹其殃乎?
《易》曰:井渫不食,為我心惻,王明並受其福,又曰:“何校滅耳,凶。”其是之謂乎?若逢所履,雖曰:“未聞。”吾必謂之聞矣。故為聲其實,亦得有所勸焉。
 (選自宋·黃休復《茅亭客話》)
 【注】①檟楚:用檟木荊條製成的刑具,用以鞭打。②井渫:井水潔淨。③王明:到(那裡去看看)就明白。王,通“往”,到。明,明白。
9.對下列語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臨刃復召者三,詞皆如初 刃:行刑,殺頭
B.去難而就易,能為其所難 去:距離
C.斯惡矣,豈止罹其殃乎 罹:遭受
D.故為聲其實,亦得有所勸焉 聲:聲張,宣傳
10.下列各組語句中,全都表明郝逢“幾乎智勇”的一組是(3分)
①幼好學,攻詩。性柔而惰 ②逢前紿賊帥 ③ 既獲免,遂匿於家。 ④詞氣剛憤,不可屈抗 ⑤臨刃復召者三,詞皆如初。⑥或聞於郡守將上其事而中止
A.①②⑤ B.②③⑥ C.②④⑤ D.④⑤⑥
11.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郝逢的生活一直不如意。早年“求鄉薦,未竟”,後來家產全部被盜賊搶掠,儘管在盜賊面前“不可屈抗”,但在逆黨被剿滅後仍未受到表彰。
B.郝逢面對敵人的威脅,一口咬定自己不是讀書人,只遭遇了一頓鞭刑而僥倖得脫。他從此之後不再說自己是讀書人,安然自若地過著貧窮的生活。
C.作者寫這篇文章的目的之一是為了表彰郝逢的精神。他為像井水一樣潔淨的郝逢不被賞識而感到惋惜,因此一定要給郝逢寫篇歌頌的文章。
D.作者在文章中表達了自己對忠烈節義的看法。他認為忠烈節義的思想什麼時候都有,只不過有個機遇問題,人不應當因為貧窮而改變氣節。
12.請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線的語句翻譯成現代漢語。(9分)
⑴性柔而惰,或謂其性懦,非能立事。(3分)
譯文:
⑵公所索儒士,某非儒,豈可徼祿?不能從命。(3分)
譯文:
⑶逢居州里,皆以為怯懦,洎亂而能爾,始明其所履焉。(3分)
參考答案
9.B(去:去掉,去除。“去……就……”可以譯為“放棄……選擇……”)
10. C(①交代郝逢的愛好和性情;③不能表現智勇;⑥是說有人準備把郝逢的事情上報給朝廷,但中途停止了。)
11.B(“只遭受一頓鞭刑”不準確,還有多次臨刑的威逼;“不復言”所指的事情是他在盜賊面前的智勇表現,不是“不再說自己是讀書人”。)
12.⑴(郝逢)性情溫柔而懶惰,有人認為他性情怯懦,不是一個能夠建功立業的人。(“或”“立事”翻譯正確各1分,語句大意正確1分。)
⑵您所要的是儒家人士,我不是儒家的人,哪裡能夠貪圖這份俸祿?(我)不能順從您的命令。(“索”“ 徼祿”翻譯正確各1分,“豈可”句式正確1分。“儒士”可譯成“讀書人”。)
⑶郝逢居住在鄉里,(大家)都認為他膽小怯懦,到了危亂時(他)卻能做到這樣(堅強不屈),才明白他所經歷過的事情(一般人不容易做到)。(“以為”“能爾”“所履”翻譯正確各1分。)
【參考譯文】
郝逢,字致堯,成都人。少年時就喜歡研究學問,特別注重研究詩歌創作。性情溫柔而懶惰,有人認為他性情怯懦,不是一個能夠建功立業的人。他常想請求州縣舉薦去應試進士,沒有結果。恰遇到境內起了盜賊,郝逢資產盡失,他被飢餓寒冷所困卻毫無憂慮和哀嘆。
宋真宗鹹平年間,四川帶兵的統帥對部下約束不嚴,士兵作亂成為盜賊,殺掉防守大臣占據郡城。從春天到秋天,盜賊們驅趕老人和兒童為他們防守城池。有人向盜賊獻計,下命令搜尋城中的所有讀書人,讓他們署理官職,要他們立功效勞。一共搜得數十人,在他們面前陳列兵器威脅他們說:“不順從的人立即在這裡殺掉,並且還要株連你的家族。”這些讀書人都因震驚害怕而服從了。郝逢上前騙盜賊統帥說:“您所要的是儒家人士,我不是儒家,哪裡能夠貪圖這份俸祿?我不能順從您的命令。”郝逢的用詞語氣剛正憤激,不能屈服。盜賊生氣地命令把他拉出去殺了,剛要殺他又把他喊回來,重複多次,他的回答都同開始一樣。恰巧遇上被盜賊解送,把他一頓鞭打之後盜賊就把他釋放了。他被免除關押後就隱匿在家。朝廷的軍隊到來,叛逆的賊黨被剿滅,有人把他在盜賊面前剛直不屈的事講給郡守聽,郡守準備把這事報告給皇帝但中途停了下來。郝逢也不再說什麼,還是像以前一樣過著貧困的生活。
唉,在那個時候,有地位的人有些尚且是在苟且地活著,何況郝逢只是一個有士人而已,他能夠在盜賊那裡不怕捐軀,不讓自己淪落到不合道義的境地。那些與他處於一樣命運卻眩惑於威勢的人卻因吝惜自己的生命去討好盜賊時,難道沒有一絲慚愧嗎?郝逢過著貧困的生活,行蹤隱秘地混雜在世俗之中,因而人們不了解他。
唉,人的名聲要保存於世,哪裡是容易知道的啊?郝逢居住處的同鄉人,都認為他膽小怯懦,但他在危亂時卻能做到這樣,才證明他所走過的軌跡。當時沒有別的想法,只不過是拒絕或順從而已。拒絕(盜賊的要求)是合乎正義的做法,順從(盜賊的要求)就是叛逆朝廷,拒絕是難以做到的,順應是容易做到的,郝逢能做到他難以辦到的事,立志堅守正道,這樣可算智勇雙全的人了。
至於忠烈節義,什麼時候都有,然而很多時候卻會默默無聞,這在於是否遇到機會。假使越石父沒有遇見晏子,那他就只是一個被拘禁的囚犯而已;聶政如果沒有他姐姐的教誨,那他就只是一個無名暴徒而已。一個人如果遇到了機會,就可能會成為比千斤還重的人,如果沒碰上機會,就可能還是如鴻毛般輕微的人。然而一個人不可以因為希望遇上機會就採取做某事,也不可以因為沒遇到機會就不去做某件事。蘭草生長在深山密林中,不因為沒人而不發出香氣,有道德的君子也不因為困苦走投無路而改變氣節。如果有了善行,即使別人不知道是我,這個善行啊,難道僅僅是讓人蒙受吉慶嗎?如果做了壞事,即使別人不知道是我,這種惡行啊,難道僅僅是讓人遭受災禍嗎?
《易經》說:“井水被疏浚得很潔淨了卻沒人喝,為此我感到很傷心,大家到井邊去看看就明白了,讓我們大家共同享受井水的福澤。”又說:“肩負重枷,失掉耳朵,有兇險。”說的難道就是這種情況嗎?像郝逢所經歷的事情,雖然說大家沒聽到,但我一定要讓大家知道。所以替他宣揚他的事實,自己也得到勉勵。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

《郝逢傳》“郝逢字致堯,成都人”閱讀答案及原文翻譯0
《郝逢傳》“郝逢字致堯,成都人”閱讀答案及原文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