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教學設計
課文《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出自七年級下冊語文課文,其原文如下:
【原文】
聞一多先生還有另外一個方面,作為革命家的方面。
這個方面,情況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作為爭取民主的戰士,青年運動的領導人,聞一多先生“說”了。起先,小聲說,只有昆明的青年聽得到;後來,聲音越來越大,他向全國人民呼喊,叫人民起來,反對du6*裁,爭取民主!
他在給我的信上說:“此身別無長處,既然有一顆心,有一張嘴,講話定要講個痛快!”
他“說”了,跟著的是“做”。這不再是“做了再說”或“做了也不一定說”了。現在,他“說”了就“做”。言論與行動完全一致,這是人格的寫照,而且是以生命作為代價的。
1944年10月12日,他給了我一封信,最後一行說:“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張,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請傳觀。”
這是為爭取民主,反對du6*裁,他起稿的一張政治傳單!
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後,警報迭起,形勢緊張,明知凶多吉少,而聞先生大無畏地在民眾大會上,大罵特務,慷慨淋漓,並指著這群敗類說:你們站出來!你們站出來!
他“說”了。說得真痛快,動人心,鼓壯志,氣沖斗牛,聲震天地!
他“說”了:“我們要準備像李先生一樣,前腳跨出大門,後腳就不準備再跨進大門。”
他“做”了,在情況緊急的生死關頭,他走到遊行示威隊伍的前頭,昂首挺胸,長須飄飄。他終於以寶貴的生命,實證了他的“言”和“行”。
聞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學者,熱情澎湃的優秀詩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標。
“人家說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說。”
“人家說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說。”
作為學者和詩人的聞一多先生,在30年代國立青島大學的兩年時間,我對他是有著深刻印象的。那時候,他已經詩興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濃。他正向古代典籍鑽探,有如向地殼尋求寶藏。仰之彌高,越高,攀得越起勁;鑽之彌堅,越堅,鑽得越鍥而不捨。他想吃盡、消化盡我們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遠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給我們衰微的民族開一劑救濟的文化藥方。1930年到1932年,“望聞問切”也還只是在“望”的初級階段。他從唐詩下手,目不窺園,足不下樓,兀兀窮年,瀝盡心血。杜甫晚年,疏懶得“一月不梳頭”。聞先生也總是頭髮零亂,他是無暇及此的。飯,幾乎忘記了吃,他貪的是精神食糧;夜間睡得很少,為了研究,他惜寸陰、分陰。深宵燈火是他的伴侶,因它大開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不動不響,無聲無聞。一個又一個大的四方竹紙本子,寫滿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蟻排衙。幾年辛苦,凝結而成《唐詩雜論》的碩果。
他並沒有先“說”,但他“做”了。作出了卓越的成績。
“做”了,他自己也沒有“說”。他又由唐詩轉到楚辭。十年艱辛,一部“校補”赫然而出。別人在讚美,在驚嘆,而聞一多先生個人呢,也沒有“說”。他又向“古典新義”邁進了。他潛心貫注,心會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樓”的主人。
做了再說,做了不說,這僅是聞一多先生的一個方面,作為學者的方面。
【前言】
《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這篇文章選自1980年2月12日的《人民日報》。是“農民詩人”臧克家所作, 原名《“說和做──記聞一多先生言行片斷”》, 入選國中教材時經作者同意更改為此名稱。 這篇文章不是人物傳記,卻記敘了聞一多先生的主要事跡,表現了他的崇高品格,高度讚揚了他的革命精神。
【藝術特色】
一、文章從哪兩個方面寫聞一多先生的“說”與“做”?把這兩方面結合起來看,聞一多先生是怎樣一個人?據此為脈絡,文章可分為幾部分?每個部分是怎樣銜接連綴的?
讓學生明確:文章是從作為學者和作為革命家兩方面論述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的。把這兩方面綜合起來看,聞一多先生是口的巨人,行的高標,是卓越的學者,大勇的革命烈士。
文章分兩個部分。第一部分記述聞一多先生作為學者方面“做”了再“說”、“做”了不“說”的特點。第二部分記述聞一多先生作為革命家方面“說”了就“做”的特點。第一部分與第二部分之間用了七、八、九三個段過渡。第七段承接上文進行小結,第八、九段開啟下文。用這些高度概括的話過渡,它的好處在:連綴緊密,脈絡清楚,過渡自然。把聞一多先生作為學者和作為革命家方面的情況用極其簡明的語言並列地提出來,給讀者以深刻的印象。
二、作者寫“作為學者和詩人的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是怎樣起筆的?這樣起筆好在哪裡?文章又是怎樣圍繞起筆的內容進行記敘議論的?哪些詞句十分深刻地刻畫了聞一多先生治學的目的、態度與精神?
通過討論,使學生明確:文章引用聞一多先生自己的話起筆,直接點題,不拐彎子。擺到讀者眼前的引文經過了精心挑選,言簡意明。它有兩個特點:一是運用比較的方法突出聞一多先生對“說”與“做”的態度;二是語意遞進加深──“做了再說”,“做了也不一定說”。文章採用這樣的方法起筆,不僅開門見山,而且引起懸念:聞一多先生是這樣說的,做的又是怎樣呢?使讀者迫不及待地要讀下文。
文章擺出了聞先生的語言片段以後,就圍繞這一點記述他有關的“行”的事實。作者截取了聞先生向古代典籍鑽探的事實著力描敘:先敘他攀高鑽堅的研究志趣,繼寫他研究的目的,再寫他兀兀窮年、瀝盡心血的研究精神,最後寫他辛苦凝結而成的碩果。作者在敘述事實的基礎上進行議論,論證聞一多先生確實是做了再“說”,做了自己也沒有“說”,回應了引文。為了使議論更有說服力,作者又簡要地夾敘了兩個事實:十年艱辛撰寫了楚辭“校補”;又向“古典新義”邁進。為了證明事實有足夠的根據,在敘事之前點明作者對30年代“國立青島大學”時期的聞一多先生有著深刻的印象。
文章的第一部分為了突出聞先生孜孜、日夜不懈的治學精神,有些詞句用得很考究。比如寫其鑽研古代典籍的目的,用了“吃盡”“消化盡”“遠射”“衰微”“文化藥方”等詞語,準確地表達了聞先生全身心投入研究,執著地尋求解救民族衰微的良藥。當然,今日看來,任何文化藥方也救不了衰微民族的命,只有採取革命的暴力推翻三座大山的黑暗統治,才能拯救民族的危亡。但是,作者這樣記敘,正是真實地反映了30年代聞先生的思想實際,進行古代典籍研究的目的。作者寫聞先生治學的嚴謹,只用了書寫的一個細節,就把密密麻麻小楷的形象生動地刻畫了出來,這是由於恰當地運用了“群蟻排衙”比喻的緣故。又如寫其孜孜不倦、廢寢忘食的精神,一“貪”一“惜”,一“膩友”一“伴侶”,既深刻,又形象。
三、文章怎樣寫“作為爭取民主的戰士”的聞一多先生的“說”與“做”的?與第一部分寫法有何不同?這樣寫能收到怎樣的效果?
使學生理解:作為爭取民主的戰士,聞一多先生既“說”又“做”,先“說”,跟著“說”的就是“做”。文章先寫他的“說”,寫他“說”的事實,由“小聲說”到“向全國人民呼喊”,寫他“說”的內容與目的──反對du6*裁,爭取民主。再敘他的“做”──起稿政治傳單,在民眾大會上大罵特務,走在遊行示威隊伍的前頭,昂首挺胸,長須飄飄。用他的“說”和“做”揭示其爭取民主、反對du6*裁的大無畏精神。
第一部分寫法是先引用聞先生的“言”,然後記其“行”,再進行議論。這部分寫法是把聞先生的話插入作者所敘事實之中,而這些話又是聞先生致作者信中親筆所書,言導行,行證言,情真意切。作者在記“言”敘“行”的基礎上,連用三節文字進行議論,展現民主戰士形象,謳歌他獻身民主事業的無畏精神。
第二部分把聞一多先生的“言”和“行”糅合起來寫,把敘述和議論結合起來寫,給人以飛流直下、一氣呵成的感覺,表露了聞先生言行一致,以生命為代價求民主反du6*裁的高尚人格。結尾部分的排比段繪出了聞先生“說”的氣沖斗牛、聲震天地的情狀,再現了他“說”的堅強不屈的聲音、昂首挺進的形象。議論中寓含深情,議論中夾以事實,扣擊讀者的心弦,使人對聞先生的凜然正氣和高尚情操油然而生敬仰之情。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