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任賢第三(凡八章)

◎房玄齡 杜如晦 魏徵 王珪 李靖 虞世南 李勣 馬周
房玄齡,齊州臨淄人也。初仕隋,為隰城尉。坐事,除名徙上郡。太宗徇地
渭北,玄齡杖策謁於軍門,太宗一見,便如舊識,署渭北道行軍記室參軍。玄齡
既遇知己,遂罄竭心力。是時,賊寇每平,眾人競求金寶,玄齡獨先收人物,致
之幕府,及有謀臣猛將,與之潛相申結,各致死力。累授秦王府記室,兼陝東道
大行台考功郎中。玄齡在秦府十餘年,恆典管記。隱太子、巢刺王以玄齡及杜如
晦為太宗所親禮,甚惡之,譖之高祖,由是與如晦並遭驅斥。及隱太子將有變也,
太宗召玄齡、如晦,令衣道士服,潛引入閤謀議。及事平,太宗入chun6*宮,擢拜太
子左庶子。貞觀元年,遷中書令。三年,拜尚書左僕射,監修國史,封梁國公,
實封一千三百戶。既總任百司,虔恭夙夜,盡心竭節,不欲一物失所。聞人有善,
若己有之。明達吏事,飾以文學,審定法令,意在寬平。不以求備取人,不以己
格物,隨能收敘,無隔疏賤。論者稱為良相焉。十三年,加太子少師,玄齡自
以一居端揆十有五年,頻抗表辭位,優詔不許。十六年,進拜司空,仍總朝政,
依舊監修國史。玄齡復以年老請致仕,太宗遣使謂曰:“國家久相任使,一朝忽
無良相,如失兩手。公若筋力不衰,無煩此讓。自知衰謝,當更奏聞。”玄齡遂
止。太宗又嘗追思王業之艱難,佐命之匡弼,乃作《威鳳賦》以自喻,因賜玄齡,
其見稱類如此。
杜如晦,京兆萬年人也。武德初,為秦王府兵曹參軍,俄遷陝州總管府長史。
時府中多英俊,被外遷者眾,太宗患之。記室房玄齡曰:“府僚去者雖多,蓋不
足惜。杜如晦聰明識達,王佐才也。若大王守藩端拱,無所用之;必欲經營四方,
非此人莫可。”太宗自此彌加禮重,寄以心腹,遂奏為府屬,常參謀帷幄。時軍
國多事,剖斷如流,深為時輩所服。累除天策府從事中郎,兼文學館學士。隱太
子之敗,如晦與玄齡功第一,遷拜太子右庶子。俄遷兵部尚書,進封蔡國公,實
封一千三百戶。貞觀二年,以本官檢校侍中。三年,拜尚書右僕射,兼知吏部選
事。仍與房玄齡共掌朝政。至於台閣規模,典章文物,皆二人所定,甚獲當時之
譽,時稱房、杜焉。
魏徵,鉅鹿人也,近徙家相州之內黃。武德末,為太子洗馬。見太宗與隱太
子陰相傾奪,每勸建成早為之謀。太宗既誅隱太子,召徵責之曰:“汝離間我兄
弟,何也?”眾皆為之危懼。徵慷慨自若,從容對曰:“皇太子若從臣言,必無
今日之禍。”太宗為之斂容,厚加禮異,擢拜諫議大夫。數引之臥內,訪以政術。
徵雅有經國之才,性又抗直,無所屈撓。太宗每與之言,未嘗不悅。徵亦喜逢知
己之主,竭其力用。又勞之曰:“卿所諫前後二百餘事,皆稱朕意,非卿忠誠奉
國,何能若是?”三年,累遷秘書監,參預朝政,深謀遠算,多所弘益。太宗嘗
謂曰:“卿罪重於中鉤,我任卿逾於管仲,近代君臣相得,寧有似我於卿者乎?”
六年,太宗幸九成宮,宴近臣,長孫無忌曰:“王珪、魏徵,往事息隱,臣見之
若讎,不謂今者又同此宴。”太宗曰:“魏徵往者實我所讎,但其盡心所事,有
足嘉者。朕能擢而用之,何慚古烈?徵每犯顏切諫,不許我為非,我所以重之也。”
徵再拜曰:“陛下導臣使言,臣所以敢言。若陛下不受臣言,臣亦何敢犯龍鱗,
觸忌諱也。”太宗大悅,各賜錢十五萬。七年,代王珪為侍中,累封鄭國公。尋
以疾乞辭所職,請為散官。太宗曰:“朕拔卿於讎虜之中,任卿以樞要之職,見
朕之非,未嘗不諫。公獨不見金之在鑛,何足貴哉?良冶鍛而為器,便為人
寶。朕方自比於金,以卿為良工。雖有疾,未為衰老,豈得便爾耶?”徵乃止。
後復固辭,聽解侍中,授以特進,仍知門下省事。十二年,太宗以誕皇孫,詔宴
公卿,帝極歡,謂侍臣曰:“貞觀以前,從我平定天下,周旋艱險,玄齡之功無
所與讓。貞觀之後,盡心於我,獻納忠讜,安國利人,成我今日功業,為天下所
稱者,惟魏徵而已。古之名臣,何以加也。”於是親解佩刀以賜二人。庶人承乾
在chun6*宮,不修德業。魏王泰寵愛日隆,內外庶寮,鹹有疑議。太宗聞而惡之,謂
侍臣曰:“當今朝臣,忠謇無如魏徵,我遣傅皇太子,用絕天下之望。”十七年,
遂授太子太師,知門下事如故。徵自陳有疾,太宗謂曰:“太子宗社之本,須有
師傅,故選中正,以為輔弼。知公疹病,可臥護之。”徵乃就職。尋遇疾。徵宅
內先無正堂,太宗時欲營小殿,乃輟其材為造,五日而就。遣中使賜以布被素褥,
遂其所尚。後數日,薨。太宗親臨慟哭,贈司空,謚曰文貞。太宗親為制碑文,
復自書於石。特賜其家食實封九百戶。太宗後嘗謂侍臣曰:“夫以銅為鏡,可以
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鏡,以防
己過。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鏡矣!”因泣下久之。乃詔曰:“昔惟魏徵,每顯予
過。自其逝也,雖過莫彰。朕豈獨有非於往時,而皆是於茲日?故亦庶僚苟順,
難觸龍鱗者歟!所以虛己外求,披迷內省。言而不用,朕所甘心。用而不言,誰
之責也?自斯已後,各悉乃誠。若有是非,直言無隱。”
王珪,太原祁縣人也,武德中,為隱太子中允,甚為建成所禮。後以連其陰
謀事,流於巂州。建成誅後,太宗即位,召拜諫議大夫。每推誠盡節,多所獻納。
珪嘗上封事切諫,太宗謂曰:“卿所論皆中朕之失,自古人君莫不欲社稷永安,
然而不得者,只為不聞己過,或聞而不能改故也。今朕有所失,卿能直言,朕
復聞過能改,何慮社稷之不安乎?”太宗又嘗謂珪曰:“卿若常居諫官,朕必永
無過失。”顧待益厚。貞觀元年,遷黃門侍郎,參預政事,兼太子右庶子。二年,
進拜侍中。時房玄齡、魏徵、李靖、溫彥博、戴胄與珪同知國政,嘗因侍宴,太
宗謂珪曰:“卿識鑒精通,尤善談論,自玄齡等,鹹宜品藻。又可自量孰與諸子
賢?”對曰:“孜孜奉國,知無不為,臣不如玄齡。每以諫諍為心,恥君不及堯、
舜、臣不如魏徵。才兼文武,出將入相,臣不如李靖。敷奏詳明,出納惟允,臣
不如溫彥博。處繁理劇,眾務必舉,臣不如戴胄。至如激濁揚清,嫉惡好善,臣
於數子,亦有一日之長。”太宗深然其言,群公亦各以為盡己所懷,謂之確論。
李靖,京兆三原人也。大業末,為馬邑郡丞。曾高祖為太原留守,靖觀察高
祖,知有四方之志,因自鎖上變,詣江都。至長安,道塞不通而止。高祖克京城,
執靖,將斬之,靖大呼曰:“公起義兵除bao6*亂,不欲就大事,而以私怨斬壯士乎?”
太宗亦加救靖,高祖遂舍之。武德中,以平蕭銑、輔公祏功,歷遷揚州大都督府
長史。太宗嗣位,召拜刑部尚書。貞觀二年,以本官檢校中書令。三年,轉兵部
尚書,為代州行軍總管,進擊突厥定襄城,破之。突厥諸部落俱走磧北。北擒隋
齊王暕之子楊道政,及煬帝蕭後,送於長安,突利可汗來降,頡利可汗僅以身
遁。太宗謂曰:“昔李陵提步卒五千,不免身降匈奴,尚得名書竹帛。卿以三千
輕騎,深入虜庭,克復定襄,威振北狄,實古今未有,足報往年渭水之役矣。”
以功進封代國公。此後,頡利可汗大懼,四年,退保鐵山,遣使入朝謝罪,請舉
國內附。又以靖為定襄道行軍總管,往迎頡利。頡利雖外請降,而心懷疑貳。詔
遣鴻臚卿唐儉、攝戶部尚書將軍安修仁慰諭之,靖謂副將張公謹曰:“詔使到彼,
虜必自寬,乃選精騎齎二十日糧,引兵自白道襲之。”公謹曰:“既許其降,詔
使在彼,未宜討擊。”靖曰:“此兵機也,時不可失。”遂督軍疾進。行至陰山,
遇其斥候千餘帳,皆俘以隨軍。頡利見使者甚悅,不虞官兵至也。靖前鋒乘霧而
行,去其牙帳七里,頡利始覺,列兵未及成陣,單馬輕走,虜眾因而潰散。斬萬
餘級,殺其妻隋義成公主,俘男女十餘萬,斥土界自陰山至於大漠,遂滅其國。
尋獲頡利可汗於別部落,餘眾悉降。太宗大悅,顧謂侍臣曰:“朕聞主憂臣辱,
主辱臣死。往者國家草創,突厥強梁,太上皇以百姓之故,稱臣於頡利,朕未嘗
不痛心疾首,志滅匈奴,坐不安席,食不甘味。今者暫動偏師,無往不捷,單于
稽顙,恥其雪乎!”群臣皆稱萬歲。尋拜靖光祿大夫、尚書右僕射,賜實封五百
戶。又為西海道行軍大總管,征吐谷渾,大破其國。改封衛國公。及靖身亡,有
詔許墳塋制度依漢衛、霍故事,築闕象突厥內燕然山、吐谷渾內積石二山,以旌
殊績。
虞世南,會稽餘姚人也。貞觀初,太宗引為上客。因開文館,館中號為多士,
鹹推世南為文學之宗。授以記室,與房玄齡對掌文翰。嘗命寫《列女傳》以裝屏
風,於時無本,世南暗書之,一無遺失。貞觀七年,累遷秘書監,太宗每機務
之隙,引之談論,共觀經史。世南雖容貌懦弱,如不勝衣,而志性抗烈,每論及
古先帝王為政得失,必存規諷,多所補益。及高祖晏駕,太宗執喪過禮,哀容毀
顇,久替萬機,文武百寮,計無所出,世南每入進諫,太宗甚嘉納之,益所親禮。
嘗謂侍臣曰:“朕因暇日,每與虞世南商榷古今,朕有一言之善,世南未嘗不悅,
有一言之失,未嘗不悵恨。其懇誠若此,朕用嘉焉。群臣皆若世南,天下何憂不
治?”太宗嘗稱世南有五絕:一曰德行,二曰忠直,三曰博學,四曰詞藻,五曰
書翰。及卒,太宗舉哀於別次,哭之甚慟。喪事官給,仍賜以東園秘器,贈禮部
尚書,謚曰文懿。太宗手敕魏王泰曰:“虞世南於我,猶一體也。拾遺補闕,無
日暫忘,實當代名臣,人倫準的。吾有小善,必將順而成之;吾有小失,必犯顏
而諫之。今其雲亡,石渠、東觀之中,無復人矣,痛惜豈可言耶!”未幾,太宗
為詩一篇,追思往古理亂之道,既而嘆曰:“鍾子期死,伯牙不復鼓琴。朕之此
篇,將何所示?”因令起居褚遂良詣其靈帳讀訖焚之,其悲悼也若此。又令與房
玄齡、長孫無忌、杜如晦、李靖等二十四人,圖形於凌煙閣。
李勣,曹州離狐人也。本姓徐,初仕李密,為左武侯大將軍。密後為王世充
所破,擁眾歸國,勣猶據密舊境十郡之地。武德二年,謂長史郭孝恪曰:“魏公
既歸大唐,今此人眾土地,魏公所有也。吾若上表獻之,則是利主之敗,自為己
功,以邀富貴,是吾所恥。今宜具錄州縣及軍人戶口,總啟魏公,聽公自獻,此
則魏公之功也,不亦可乎?”乃遣使啟密。使人初至,高祖聞無表,惟有啟與密,
甚怪之。使者以勣意聞奏,高祖方大喜曰:“徐勣感德推功,實純臣也。”拜黎
州總管,賜姓李氏,附屬籍於宗正。封其父蓋為濟陰王,固辭王爵,乃封舒國公,
授散騎常侍。尋加勣右武侯大將軍。及李密反叛伏誅,勣發喪行服,備君臣之禮,
表請收葬。高祖遂歸其屍。於是大具威儀,三軍縞素,葬於黎陽山。禮成,釋服
而散,朝野義之。尋為竇建德所攻,陷於建德,又自拔歸京師。從太宗征王世充、
竇建德,平之。貞觀元年,拜并州都督,令行禁止,號為稱職,突厥甚加畏憚。
太宗謂侍臣曰:“隋煬帝不解精選賢良,鎮撫邊境,惟遠築長城,廣屯將士,以
備突厥,而情識之惑,一至於此。朕今委任李勣於并州,遂得突厥畏威遠遁,塞
垣安靜,豈不勝數千里長城耶?”其後并州改置大都督府,又以勣為長史,累封
英國公。在并州凡十六年。召拜兵部尚書,兼知政事。勣時遇暴疾,驗方雲鬚灰
可以療之,太宗自剪須為其和藥。勣頓首見血,泣以陳謝。太宗曰:“吾為社稷
計耳,不煩深謝。”十七年,高宗居chun6*宮,轉太子詹事,加特進,仍知政事。太
宗又嘗宴,顧勣曰:“朕將屬以孤幼,思之無越卿者。公往不遺於李密,今豈負
於朕哉!”勣雪涕致辭,因噬指流血。俄沉醉,御服覆之,其見委信如此。勣每
行軍,用師籌算,臨敵應變,動合事機。自貞觀以來,討擊突厥、頡利及薛延陀、
高麗等,並大破之。太宗嘗曰:“李靖、李勣二人,古之韓、白,衛、霍豈能及
也。”
馬周,博州茌平人也。貞觀五年,至京師,舍於中郎將常何之家。時太宗令
百官上書言得失,周為何陳便宜二十餘事,令奏之,事皆合旨。太宗怪其能,問
何,何對曰:“此非臣所發意,乃臣家客馬周也。”太宗即日召之,未至間,凡
四度遣使催促。及謁見,與語其悅。令直門下省,授監察御史,累除中書舍人。
周有機辯,能敷奏,深識事端,故動無不中。太宗嘗曰:“我於馬周,暫時不見,
則便思之。”十八年,歷遷中書令,兼太子左庶子。周既職兼兩宮,處事平允,
甚獲當時之譽。又以本官攝吏部尚書。太宗嘗謂侍臣曰:“周見事敏速,性甚慎
至。至於論量人物,直道而言,朕比任使之,多稱朕意。既寫忠誠,親附於朕,
實藉此人,共康時政也。”
卷二  任賢第三(凡八章)_貞觀政要原文_國學 史部0

猜你喜歡

卷二  任賢第三(凡八章)_貞觀政要原文_國學 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