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五
○江水三
△又東至華容縣西,夏水出焉。
江水左迤為中夏水,右則中郎浦出焉。江浦右迤,南派屈西,極水曲之勢,
世謂之江曲者也。
△又東南當華容縣南,湧水出焉。
江水又東,湧水注之。水自夏水南通於江,謂之涌口。《春秋左氏傳》所謂
閻敖游涌而逸者也。二水之間,謂之夏洲。江水又逕南平郡孱陵縣之樂鄉城北,
吳陸抗所築,後王濬攻之,獲吳水軍督陸景於此渚也。
△又東南,油水從西南來注之。
又東,右合油口,又東逕gong6*安縣北,劉備之奔江陵,使築而鎮之。曹公聞孫
權以荊州借備,臨書落筆。杜預克定江南,罷華容置之,謂之江安縣,南郡治。
吳以華容之南鄉為南郡,晉太康元年改曰南平也。縣有油水,水東有景口,口即
武陵郡界。景口東有淪口,淪水南與景水合。又南通澧水及諸陂湖,自此淵潭相
接,悉是南蠻府屯也。故側江有大城,相承雲倉儲城,即邸閣也。江水左會高口,
江浦也,右對黃州。江水又東得故市口,水與高水通也。江水又右逕楊岐山北,
山枕大江,山東有城,故華容縣尉舊治也。大江又東,左合子夏口。江水左迤北
出,通於夏水,故子曰夏也。大江又東,左得侯台水口,江浦也。大江右得龍穴
水口,江浦右迤也。北對虎洲。又洲北有龍巢,地名也。昔禹南濟江,黃龍夾舟,
舟人五色無主。禹笑曰:吾受命於天,竭力養民。生,性也。死,命也,何憂龍
哉?於是二龍弭鱗掉尾而去焉,故水地取名矣。江水自龍巢而東,得俞口,夏水
泛盛則有,冬無之。江之北岸,上有小城,故監利縣尉治也。又東得清揚土塢二
口,江浦也。大江右逕石首山北,又東逕赭要。赭要,洲名,在大江中,次北湖
洲下。江水左得飯筐上口,秋夏水通下口。上下口間。相距三十餘里。赭要下即
楊子洲,在大江中。二洲之間,常若蛟害。昔荊佽飛濟此,遇兩蛟,斬之,自後
罕有所患矣。江之右岸則清水口,口上即錢官也。水自牛皮山東北通江,北對清
水洲,洲下接生江洲,南即生江口,水南通澧浦,江水左會飯筐下口,江浦所入
也。江水又右得上檀浦,江溠也。江水又東逕竹町南,江中有觀詳溠,溠
東有太洲,洲東分為爵洲,洲南對湘江口也。
△又東至長沙下雋縣北,澧水、沅水、資水合東流注之。
凡此諸水,皆注於洞庭之陂,是乃湘江水,非江川也。
△湘水從南來注之。
江水右會湘水,所謂江水會者也。江水又東,左得二夏浦,俗謂之西江口。
又東逕忌置山南,山東即隱口浦矣。江之右岸有城陵山,山有故城,東接微落山,
亦曰暉落<山幾>。江之南畔名黃金瀨,瀨東有黃金浦,良父口,夏浦也。又東逕彭
城口,水東有彭城磯,故水受其名,即玉澗,水出巴丘縣東玉山玉溪,北流注於
江。江水自彭城<山幾>東逕如山北,北對隱<山幾>,二<山幾>之間,有獨石孤立大江中,
山東江浦,世謂之白馬口。江水又左逕白螺山南,右歷鴨蘭<山幾>北,江中山也。
東得鴨蘭、治浦二口,夏浦也。江水左逕上烏林南,村居地名也。又東逕烏黎口,
江浦也,即中烏林矣。又東逕下烏林南,吳黃蓋敗魏武於烏林,即是處也。江水
又東,左得子練口,北通練浦,又東合練口,江浦也。南直練洲,練名所以生也。
江之右岸得蒲<山幾>口,即陸口也。水出下雋縣西三山溪,其水東逕陸城北,又東
逕下雋縣南,故長沙舊縣,王莽之閏雋也。宋元嘉十六年,割隸巴陵郡。陸水又
屈而西北流,逕其縣北,北對金城,吳將陸渙所屯也。陸水又入蒲圻縣北,逕呂
蒙城西。昔孫權征長沙、零、桂所鎮也。陸水又逕蒲<山幾>山,北入大江,謂之刀
環口。又東逕蒲<山幾>山北,北對蒲圻洲,亦曰擎洲,又曰南洲,洲頭即蒲圻,縣
治也,晉太康元年置。洲上有白面洲,洲南又有澋口,水出豫章艾縣,東入蒲
圻縣,至沙陽西南魚岳山入江。山在大江中,楊子洲南,孤峙中洲。江水左得中
陽水口,又東得白沙口,一名沙屯,即麻屯口也。本名蔑默口,江浦矣。南直蒲
圻洲,水北入百餘里,吳所屯也。又逕魚岳山北,下得金梁洲。洲東北對淵洲,
一名淵步洲。江濆從洲頭以上,悉壁立無岸,歷蒲圻至白沙,方有浦,上甚難。
江中有沙陽洲,沙陽縣治也,縣本江夏之沙羡矣。晉太康中改曰沙陽縣。宋元嘉
十六年,割隸巴陵郡。江之左岸有雍口,亦謂之港口。東北流為長洋港。又東北
逕石子岡,岡上有故城,即州陵縣之故城也。莊辛所言左州侯國矣。又東逕州陵
新治南,王莽之江夏也。港水東南流注於江,謂之洋口。南對龍穴洲,沙陽洲之
下尾也。洲里有駕部口,宋景平二年,迎文帝於江陵,法駕頓此,因以為名。文
帝車駕發江陵,至此黑龍躍出,負帝所乘舟,左右失色。上謂長史王雲曇曰:乃
夏禹所以受天命矣,我何德以堪之?故有龍穴之名焉。江水又東,右得聶口,江
浦也。左對聶洲。江水左逕百人山南。右逕赤壁山北,昔周瑜與黃蓋詐魏武大軍
所起也。江水東逕大軍山南。山東有山屯,夏浦江水左迤也。江中有石浮出,謂
之節度石。右則塗水注之。水出江州武昌郡武昌縣泰山。西北流逕汝南僑郡故城
南,鹹和中,寇難南逼,戶口南渡,因置斯郡,治於塗口。塗水歷縣西,又西北
流注於江。江水又東逕小軍山南,臨側江津,東有小軍浦。江水又東逕雞翅山北,
山東即土城浦也。
△又東北至江夏沙羡縣西北,沔水從北來注之。
沌水上承沌陽縣之太白湖,東南流為沌水,逕沌陽縣南,注於江。謂之沌口。
有沌陽都尉治。晉永嘉六年,王敦以陶侃為荊州,鎮此,明年徙林鄣。江水又東
逕嘆父山,南對嘆州,亦曰嘆步矣。江之右岸當鸚鵡洲,南有江水右迤,謂之驛
渚。三月之末,水下通樊口水。江水又東逕魯山南,古翼際山也。《地說》曰:
漢與江合于衡北翼際山旁者也。山上有吳江夏大守陸渙所治城,蓋取二水之名。
《地理志》曰:夏水過郡入江也。舊治安陸,漢高帝六年置,吳乃徙此。城中有
《晉征南將軍荊州刺史胡奮碑》。又有平南將軍王世將刻石記征杜曾事。有劉琦
墓及廟也。山左即沔水口矣。沔左有卻月城,亦曰偃月壘,戴監軍築,故曲陵縣
也。後乃沙羡縣冶也。昔魏將黃祖所守,吳遣董襲、凌統攻而擒之。禰衡亦遇害
於此。衡恃才倜儻,肆狂狷於無妄之世,保身不足,遇非其死,可謂咎悔之深矣。
江之右岸有船官浦,歷黃鵠<山幾>西而南矣。直鸚鵡洲之下尾。江水溠洄洑浦,
是曰黃軍浦,昔吳將黃蓋軍師所屯,故浦得其名,亦商舟之所會矣。船官浦東即
黃鵠山。林澗甚美,譙郡戴仲若野服居之。山下謂之黃鵠岸,岸下有灣,目之為
黃鵠灣。黃鵠山東北對夏口城,魏黃初四年孫權所築也。依山傍江,開勢明遠,
憑墉藉阻,高觀枕流,上則游目流川,下則激浪崎嶇,實舟人之所艱也。對岸則
入沔津,故城以夏水為名,亦水羨縣治也。江水左得湖口,水通大湖,又東合灄
口,水上承溳水於安陸縣而東逕灄陽縣北,東流注於江。江水又東,湖水自北南
注,謂之嘉吳。江之右岸頻得二夏浦,北對東城洲西,浦側有雍伏戍。江之左岸,
東會龍驤水口,水出北山蠻中,江之左有武口,水上通安陸之延頭。宋元嘉三元,
衛將軍荊州刺史謝晦,阻兵上流,為征北檀道濟所敗,走奔於此,為戍主光順之
所執處也。南至武城,俱入大江。南直武洲,洲南對楊桂水口,江水南出也,通
金女、大文、桃班三治。吳舊屯所在,荊州界盡此。江水東逕若城南。庾仲雍
《江記》曰:若城至武城口三十里者也。南對郭口,夏浦而不常泛矣。東得苦菜
夏浦,浦東有苦菜山,江逕其北,故浦有苦菜之名焉,山上有苦菜可食。江水左
得廣武口江浦也。江之右岸有李姥浦,浦中偏無蚊蚋之患矣。北對崢嶸洲,冠軍
將軍劉毅破桓玄於此洲,玄乃挾天子西走江陵矣。
△又東過邾縣南。
江水東逕bai6*虎<山幾>北,山臨側江汶,又東會赤溪夏浦浦口,江水右迤也。又
東逕貝<山幾>北,庾仲雍謂之沛岸矣。江之左岸有秋口,江浦也,又東得烏石水,
出烏石山,南流注於江。江水右逕黎<山幾>北,亦曰黎岸也。山東有夏浦,又東逕
七磧北,山名也。仲雍謂之大小竹磧也。北岸烽火洲,即舉洲也。北對舉口,仲
雍作莒字,得其音而忘其字,非也。舉水出gui6*頭山,西北流逕蒙蘢戍南,梁定州
治,蠻田超秀為刺史。舉水又西流,右合垂山之水。水北出垂山之陽,與弋陽淠
水同發一山,故是水名之。水之東有南口戍,又南逕方山戍西,西流注於舉水。
又西南逕梁司、豫二州東,蠻田魯生為刺史,治湖陂城,亦謂之水城也。舉水又
西南逕顏城南,又西南逕齊安郡西,倒水注之。水出黃武山,南流逕白沙戍西,
又東南逕梁達城戍西,東南合舉水舉水又東南歷赤亭下,謂之赤亭水,又分為二
水,右水南流注於江,謂之舉口,南對舉洲,《春秋左傳·定公四年》,吳、楚
陳於柏舉。京相璠曰:漢東地矣。江夏有洰水,或作舉,疑即此也。左水東南
流入於江。江滸曰文方口。江之右岸有鳳鳴口,江浦也。浦側有鳳鳴戍。江水又
東逕邾縣故城南,楚宣王滅邾,徙居於此,故曰邾也。漢高帝元年,項羽封吳芮
為衡山王,都此。晉鹹和中,庚翼為西陽太守,分江夏立。鹹康四年,豫州刺史
毛寶,西陽太守樊俊共鎮之,為石虎將張格度所陷,自爾丘墟焉。城南對蘆洲,
舊吳時築客舍於洲上,方便惟所止焉,亦謂之羅洲矣。
△鄂縣北。
江水右得樊口,庾仲雍《江記》云:谷里袁口,江津南入,歷樊山上下三百
里,通新興、馬原二冶。樊口之北有灣。昔孫權裝大船,名之曰長安,亦曰大舶,
載坐直之士三千人。與群臣泛舟江津,屬值風起,權欲西到蘆洲。谷利不從,及
拔刀急止。令取樊口薄,舶船至岸而敗,故名其處為敗舶灣。因鑿樊山為路以上,
人即名其處為吳造峴,在樊口上一里,今厥處尚存。江水又左逕赤鼻山南,山臨
側江川。又東逕西陽郡南,郡治即西陽縣也。《晉書地道記》以為弦子國志。江
之右岸有鄂縣故城,舊樊楚也。《世本》稱熊渠封其中子紅為鄂王。《晉太康地
記》以為東鄂矣。《九州記》曰:鄂,今武昌也。孫權以魏黃國中,自gong6*安徙此,
改曰武昌縣。鄂縣徙治於袁山東。又以其年立為江夏郡,分建業之民千家以益之。
至黃龍元年,權遷都建業,以陸遜輔太子鎮武昌。孫皓亦都之,皓還東,令滕牧
守之。晉惠帝永平中,始置江州,傳綜為刺史,治此城。後太尉庾亮之所鎮也。
今武昌郡治,城南有袁山,即樊山也。《武昌記》曰:樊口南有大姥廟,孫權常
獵于山下,依夕,見一姥,問權獵何所得?曰:止得一豹。母曰:何不豎豹尾?
忽然不見。應劭《漢官·序》曰:豹尾過後,執金吾罷屯,解圍。天子鹵薄中,
後屬車施豹尾。於道路,豹尾之內為省中。蓋權事應在此,故為立廟也。又孫皓
亦嘗登之,使將害常侍王蕃,而以其首虎爭之。北背大江,江上有釣台,權常極
飲萁上曰:墮台醉乃已。張昭盡言處。城西有效壇,權告天即位於此,顧謂公卿
曰:魯子敬嘗言此,可謂明於事勢矣。城東故城,言漢將灌嬰所築也。江中有節
度石三段,廣百步,高五六丈,是西陽、武昌界,分江於斯石也。又東得五丈浦,
又東得次浦,江浦也。東逕五<山幾>北,有五山,沿次江陰,故得是名矣,仲雍謂
之五圻,江水左則巴水注之,水出雩婁縣之下靈山,即大別山也。與決水同出一
山,故世謂之分水山,亦或曰巴山。南歷蠻中,吳時,舊立屯於水側,引巴水以
溉野。又南逕巴水戍,南流注於江,謂之巴口,又東逕軑縣故城南,故弦國也。
《春秋·僖公五年》秋,楚滅弦,弦子奔黃者也。漢惠帝二年,封長沙相利倉為
侯國。城在山之陽,南對五洲也。江中有五洲相接,故以五洲為名。宋孝武帝舉
兵江州,建牙洲上,有紫雲蔭之,即是洲也。東會希水口,水出灊縣霍山西麓。
山北有灊縣故城。《地理志》曰:縣南有天柱山,即霍山也,有祠南嶽廟。音潛。
梁立霍州治此。西南流分為二水,枝津出焉。希水又南,積而為湖,謂之希湖。
湖水又南流,逕軑縣東而南流注於江,是曰希水口者也。然水流急濬,霖雨暴
疾,漂濫無常,行者難之。大江右岸有厭里口、安樂浦。從此至武昌,尚方作部
諸屯相接,枕帶長江。又東得桑步,步下有章浦,本南陽郡治。今悉荒蕪。江水
左得赤水浦,夏浦也。江水又東逕南陽山南,又曰芍<山幾>,亦曰南陽<山幾>,仲雍
謂之南陽圻,一名洛至圻,一名石姥,水勢建迅急。江水又東逕西陵縣故城南,
《史記》秦昭王遣白起伐楚,取西陵者也。漢章帝建初二年,封陰棠為侯國。江
水東歷孟家溠。江之右岸有黃石山,水逕其北。即黃石<山幾>也。一名石茨圻,
有西陵縣也。縣北則三洲也。山連延江側,東山偏高,謂之西塞,東對黃公九
<山幾>,所謂九圻者也。於行小難,兩山之間為闕塞。從此濟於土復,土復者,北
岸地名也。
△又東過蘄春縣南,蘄水從北來注之。
江水又得葦口,江浦也。浦東有葦山,江水東逕山北。北崖有東湖口,江波
左迆,流結成湖,故謂之湖口矣。江水又東得空石口,江浦左右,臨江有空石山,
南對石穴洲,洲上有蘄陽縣治也。又東,蘄水注之。江水又東,逕蘄春縣故城南。
世祖建武三十年,封陳俊子浮為侯國也。江水又東,得銅零口,江浦也。大江右
逕蝦蟆山北,而東會海口。水南通大湖,北達於江。水左右翼山,江水逕其北,
東合臧口,江浦也。江水又左逕長風山南,得長風口,江浦也。江水又東逕積布
山南,俗謂之積布<山幾>,又曰積布圻,庾仲雍所謂高山也。此即西陽、尋陽二郡
界也。右岸有土復口,江浦也。夾浦有江山,山東有護口,江浦。庾仲雍謂之朝
二浦也。
△又東過下雉縣北,利水從東陵西南注之。
江水東逕琵琶山南,山下有琵琶灣也。又東逕望夫山南,又東得苦菜水口,
夏浦也。江之右岸,富水注之。水出陽新縣之青湓山,西北流逕陽新縣,故豫章
之屬縣矣。地多女鳥。《玄中記》曰:陽新男子。於水次得之,遂與共居,生二
女,悉衣羽而去。豫章間食兒,不露其衣,言是鳥落鹿於兒衣中,則令兒病,故
亦謂之夜飛游女矣。又西北逕下雉縣,王莽更名之潤光矣,後並陽新。水之左右,
公私裂溉,鹹成沃壤。舊吳屯所在也。又東流注於江,謂之富口。江水又右得口,
又東,得蘭溪水口。並江浦也。又東,左得青林口,水出廬江郡之東陵鄉,江夏
有西陵縣,故是言東矣。《尚書》云:江水過九江至於東陵者也。西南流,水積
為湖,湖西有青林山。宋太始元年,明帝遣沈攸之西伐子勛,伐柵青山,睹一童
子甚麗,問伐者曰:取此何為?答欲討賊。童子曰:下旬當平,何勞伐此?在眾
人之中,忽不復見。故謂之之青林湖。湖有鯽魚,食之肥美,辟寒暑。湖水西流,
謂之青林水,又西南歷尋陽,分為二水,一水東流,通大雷。一水西南流注於江,
《經》所謂利水也。右對馬頭岸。自富口迄此五十餘里,岸阻江山。
△又東至華容縣西,夏水出焉。
江水左迤為中夏水,右則中郎浦出焉。江浦右迤,南派屈西,極水曲之勢,
世謂之江曲者也。
△又東南當華容縣南,湧水出焉。
江水又東,湧水注之。水自夏水南通於江,謂之涌口。《春秋左氏傳》所謂
閻敖游涌而逸者也。二水之間,謂之夏洲。江水又逕南平郡孱陵縣之樂鄉城北,
吳陸抗所築,後王濬攻之,獲吳水軍督陸景於此渚也。
△又東南,油水從西南來注之。
又東,右合油口,又東逕gong6*安縣北,劉備之奔江陵,使築而鎮之。曹公聞孫
權以荊州借備,臨書落筆。杜預克定江南,罷華容置之,謂之江安縣,南郡治。
吳以華容之南鄉為南郡,晉太康元年改曰南平也。縣有油水,水東有景口,口即
武陵郡界。景口東有淪口,淪水南與景水合。又南通澧水及諸陂湖,自此淵潭相
接,悉是南蠻府屯也。故側江有大城,相承雲倉儲城,即邸閣也。江水左會高口,
江浦也,右對黃州。江水又東得故市口,水與高水通也。江水又右逕楊岐山北,
山枕大江,山東有城,故華容縣尉舊治也。大江又東,左合子夏口。江水左迤北
出,通於夏水,故子曰夏也。大江又東,左得侯台水口,江浦也。大江右得龍穴
水口,江浦右迤也。北對虎洲。又洲北有龍巢,地名也。昔禹南濟江,黃龍夾舟,
舟人五色無主。禹笑曰:吾受命於天,竭力養民。生,性也。死,命也,何憂龍
哉?於是二龍弭鱗掉尾而去焉,故水地取名矣。江水自龍巢而東,得俞口,夏水
泛盛則有,冬無之。江之北岸,上有小城,故監利縣尉治也。又東得清揚土塢二
口,江浦也。大江右逕石首山北,又東逕赭要。赭要,洲名,在大江中,次北湖
洲下。江水左得飯筐上口,秋夏水通下口。上下口間。相距三十餘里。赭要下即
楊子洲,在大江中。二洲之間,常若蛟害。昔荊佽飛濟此,遇兩蛟,斬之,自後
罕有所患矣。江之右岸則清水口,口上即錢官也。水自牛皮山東北通江,北對清
水洲,洲下接生江洲,南即生江口,水南通澧浦,江水左會飯筐下口,江浦所入
也。江水又右得上檀浦,江溠也。江水又東逕竹町南,江中有觀詳溠,溠
東有太洲,洲東分為爵洲,洲南對湘江口也。
△又東至長沙下雋縣北,澧水、沅水、資水合東流注之。
凡此諸水,皆注於洞庭之陂,是乃湘江水,非江川也。
△湘水從南來注之。
江水右會湘水,所謂江水會者也。江水又東,左得二夏浦,俗謂之西江口。
又東逕忌置山南,山東即隱口浦矣。江之右岸有城陵山,山有故城,東接微落山,
亦曰暉落<山幾>。江之南畔名黃金瀨,瀨東有黃金浦,良父口,夏浦也。又東逕彭
城口,水東有彭城磯,故水受其名,即玉澗,水出巴丘縣東玉山玉溪,北流注於
江。江水自彭城<山幾>東逕如山北,北對隱<山幾>,二<山幾>之間,有獨石孤立大江中,
山東江浦,世謂之白馬口。江水又左逕白螺山南,右歷鴨蘭<山幾>北,江中山也。
東得鴨蘭、治浦二口,夏浦也。江水左逕上烏林南,村居地名也。又東逕烏黎口,
江浦也,即中烏林矣。又東逕下烏林南,吳黃蓋敗魏武於烏林,即是處也。江水
又東,左得子練口,北通練浦,又東合練口,江浦也。南直練洲,練名所以生也。
江之右岸得蒲<山幾>口,即陸口也。水出下雋縣西三山溪,其水東逕陸城北,又東
逕下雋縣南,故長沙舊縣,王莽之閏雋也。宋元嘉十六年,割隸巴陵郡。陸水又
屈而西北流,逕其縣北,北對金城,吳將陸渙所屯也。陸水又入蒲圻縣北,逕呂
蒙城西。昔孫權征長沙、零、桂所鎮也。陸水又逕蒲<山幾>山,北入大江,謂之刀
環口。又東逕蒲<山幾>山北,北對蒲圻洲,亦曰擎洲,又曰南洲,洲頭即蒲圻,縣
治也,晉太康元年置。洲上有白面洲,洲南又有澋口,水出豫章艾縣,東入蒲
圻縣,至沙陽西南魚岳山入江。山在大江中,楊子洲南,孤峙中洲。江水左得中
陽水口,又東得白沙口,一名沙屯,即麻屯口也。本名蔑默口,江浦矣。南直蒲
圻洲,水北入百餘里,吳所屯也。又逕魚岳山北,下得金梁洲。洲東北對淵洲,
一名淵步洲。江濆從洲頭以上,悉壁立無岸,歷蒲圻至白沙,方有浦,上甚難。
江中有沙陽洲,沙陽縣治也,縣本江夏之沙羡矣。晉太康中改曰沙陽縣。宋元嘉
十六年,割隸巴陵郡。江之左岸有雍口,亦謂之港口。東北流為長洋港。又東北
逕石子岡,岡上有故城,即州陵縣之故城也。莊辛所言左州侯國矣。又東逕州陵
新治南,王莽之江夏也。港水東南流注於江,謂之洋口。南對龍穴洲,沙陽洲之
下尾也。洲里有駕部口,宋景平二年,迎文帝於江陵,法駕頓此,因以為名。文
帝車駕發江陵,至此黑龍躍出,負帝所乘舟,左右失色。上謂長史王雲曇曰:乃
夏禹所以受天命矣,我何德以堪之?故有龍穴之名焉。江水又東,右得聶口,江
浦也。左對聶洲。江水左逕百人山南。右逕赤壁山北,昔周瑜與黃蓋詐魏武大軍
所起也。江水東逕大軍山南。山東有山屯,夏浦江水左迤也。江中有石浮出,謂
之節度石。右則塗水注之。水出江州武昌郡武昌縣泰山。西北流逕汝南僑郡故城
南,鹹和中,寇難南逼,戶口南渡,因置斯郡,治於塗口。塗水歷縣西,又西北
流注於江。江水又東逕小軍山南,臨側江津,東有小軍浦。江水又東逕雞翅山北,
山東即土城浦也。
△又東北至江夏沙羡縣西北,沔水從北來注之。
沌水上承沌陽縣之太白湖,東南流為沌水,逕沌陽縣南,注於江。謂之沌口。
有沌陽都尉治。晉永嘉六年,王敦以陶侃為荊州,鎮此,明年徙林鄣。江水又東
逕嘆父山,南對嘆州,亦曰嘆步矣。江之右岸當鸚鵡洲,南有江水右迤,謂之驛
渚。三月之末,水下通樊口水。江水又東逕魯山南,古翼際山也。《地說》曰:
漢與江合于衡北翼際山旁者也。山上有吳江夏大守陸渙所治城,蓋取二水之名。
《地理志》曰:夏水過郡入江也。舊治安陸,漢高帝六年置,吳乃徙此。城中有
《晉征南將軍荊州刺史胡奮碑》。又有平南將軍王世將刻石記征杜曾事。有劉琦
墓及廟也。山左即沔水口矣。沔左有卻月城,亦曰偃月壘,戴監軍築,故曲陵縣
也。後乃沙羡縣冶也。昔魏將黃祖所守,吳遣董襲、凌統攻而擒之。禰衡亦遇害
於此。衡恃才倜儻,肆狂狷於無妄之世,保身不足,遇非其死,可謂咎悔之深矣。
江之右岸有船官浦,歷黃鵠<山幾>西而南矣。直鸚鵡洲之下尾。江水溠洄洑浦,
是曰黃軍浦,昔吳將黃蓋軍師所屯,故浦得其名,亦商舟之所會矣。船官浦東即
黃鵠山。林澗甚美,譙郡戴仲若野服居之。山下謂之黃鵠岸,岸下有灣,目之為
黃鵠灣。黃鵠山東北對夏口城,魏黃初四年孫權所築也。依山傍江,開勢明遠,
憑墉藉阻,高觀枕流,上則游目流川,下則激浪崎嶇,實舟人之所艱也。對岸則
入沔津,故城以夏水為名,亦水羨縣治也。江水左得湖口,水通大湖,又東合灄
口,水上承溳水於安陸縣而東逕灄陽縣北,東流注於江。江水又東,湖水自北南
注,謂之嘉吳。江之右岸頻得二夏浦,北對東城洲西,浦側有雍伏戍。江之左岸,
東會龍驤水口,水出北山蠻中,江之左有武口,水上通安陸之延頭。宋元嘉三元,
衛將軍荊州刺史謝晦,阻兵上流,為征北檀道濟所敗,走奔於此,為戍主光順之
所執處也。南至武城,俱入大江。南直武洲,洲南對楊桂水口,江水南出也,通
金女、大文、桃班三治。吳舊屯所在,荊州界盡此。江水東逕若城南。庾仲雍
《江記》曰:若城至武城口三十里者也。南對郭口,夏浦而不常泛矣。東得苦菜
夏浦,浦東有苦菜山,江逕其北,故浦有苦菜之名焉,山上有苦菜可食。江水左
得廣武口江浦也。江之右岸有李姥浦,浦中偏無蚊蚋之患矣。北對崢嶸洲,冠軍
將軍劉毅破桓玄於此洲,玄乃挾天子西走江陵矣。
△又東過邾縣南。
江水東逕bai6*虎<山幾>北,山臨側江汶,又東會赤溪夏浦浦口,江水右迤也。又
東逕貝<山幾>北,庾仲雍謂之沛岸矣。江之左岸有秋口,江浦也,又東得烏石水,
出烏石山,南流注於江。江水右逕黎<山幾>北,亦曰黎岸也。山東有夏浦,又東逕
七磧北,山名也。仲雍謂之大小竹磧也。北岸烽火洲,即舉洲也。北對舉口,仲
雍作莒字,得其音而忘其字,非也。舉水出gui6*頭山,西北流逕蒙蘢戍南,梁定州
治,蠻田超秀為刺史。舉水又西流,右合垂山之水。水北出垂山之陽,與弋陽淠
水同發一山,故是水名之。水之東有南口戍,又南逕方山戍西,西流注於舉水。
又西南逕梁司、豫二州東,蠻田魯生為刺史,治湖陂城,亦謂之水城也。舉水又
西南逕顏城南,又西南逕齊安郡西,倒水注之。水出黃武山,南流逕白沙戍西,
又東南逕梁達城戍西,東南合舉水舉水又東南歷赤亭下,謂之赤亭水,又分為二
水,右水南流注於江,謂之舉口,南對舉洲,《春秋左傳·定公四年》,吳、楚
陳於柏舉。京相璠曰:漢東地矣。江夏有洰水,或作舉,疑即此也。左水東南
流入於江。江滸曰文方口。江之右岸有鳳鳴口,江浦也。浦側有鳳鳴戍。江水又
東逕邾縣故城南,楚宣王滅邾,徙居於此,故曰邾也。漢高帝元年,項羽封吳芮
為衡山王,都此。晉鹹和中,庚翼為西陽太守,分江夏立。鹹康四年,豫州刺史
毛寶,西陽太守樊俊共鎮之,為石虎將張格度所陷,自爾丘墟焉。城南對蘆洲,
舊吳時築客舍於洲上,方便惟所止焉,亦謂之羅洲矣。
△鄂縣北。
江水右得樊口,庾仲雍《江記》云:谷里袁口,江津南入,歷樊山上下三百
里,通新興、馬原二冶。樊口之北有灣。昔孫權裝大船,名之曰長安,亦曰大舶,
載坐直之士三千人。與群臣泛舟江津,屬值風起,權欲西到蘆洲。谷利不從,及
拔刀急止。令取樊口薄,舶船至岸而敗,故名其處為敗舶灣。因鑿樊山為路以上,
人即名其處為吳造峴,在樊口上一里,今厥處尚存。江水又左逕赤鼻山南,山臨
側江川。又東逕西陽郡南,郡治即西陽縣也。《晉書地道記》以為弦子國志。江
之右岸有鄂縣故城,舊樊楚也。《世本》稱熊渠封其中子紅為鄂王。《晉太康地
記》以為東鄂矣。《九州記》曰:鄂,今武昌也。孫權以魏黃國中,自gong6*安徙此,
改曰武昌縣。鄂縣徙治於袁山東。又以其年立為江夏郡,分建業之民千家以益之。
至黃龍元年,權遷都建業,以陸遜輔太子鎮武昌。孫皓亦都之,皓還東,令滕牧
守之。晉惠帝永平中,始置江州,傳綜為刺史,治此城。後太尉庾亮之所鎮也。
今武昌郡治,城南有袁山,即樊山也。《武昌記》曰:樊口南有大姥廟,孫權常
獵于山下,依夕,見一姥,問權獵何所得?曰:止得一豹。母曰:何不豎豹尾?
忽然不見。應劭《漢官·序》曰:豹尾過後,執金吾罷屯,解圍。天子鹵薄中,
後屬車施豹尾。於道路,豹尾之內為省中。蓋權事應在此,故為立廟也。又孫皓
亦嘗登之,使將害常侍王蕃,而以其首虎爭之。北背大江,江上有釣台,權常極
飲萁上曰:墮台醉乃已。張昭盡言處。城西有效壇,權告天即位於此,顧謂公卿
曰:魯子敬嘗言此,可謂明於事勢矣。城東故城,言漢將灌嬰所築也。江中有節
度石三段,廣百步,高五六丈,是西陽、武昌界,分江於斯石也。又東得五丈浦,
又東得次浦,江浦也。東逕五<山幾>北,有五山,沿次江陰,故得是名矣,仲雍謂
之五圻,江水左則巴水注之,水出雩婁縣之下靈山,即大別山也。與決水同出一
山,故世謂之分水山,亦或曰巴山。南歷蠻中,吳時,舊立屯於水側,引巴水以
溉野。又南逕巴水戍,南流注於江,謂之巴口,又東逕軑縣故城南,故弦國也。
《春秋·僖公五年》秋,楚滅弦,弦子奔黃者也。漢惠帝二年,封長沙相利倉為
侯國。城在山之陽,南對五洲也。江中有五洲相接,故以五洲為名。宋孝武帝舉
兵江州,建牙洲上,有紫雲蔭之,即是洲也。東會希水口,水出灊縣霍山西麓。
山北有灊縣故城。《地理志》曰:縣南有天柱山,即霍山也,有祠南嶽廟。音潛。
梁立霍州治此。西南流分為二水,枝津出焉。希水又南,積而為湖,謂之希湖。
湖水又南流,逕軑縣東而南流注於江,是曰希水口者也。然水流急濬,霖雨暴
疾,漂濫無常,行者難之。大江右岸有厭里口、安樂浦。從此至武昌,尚方作部
諸屯相接,枕帶長江。又東得桑步,步下有章浦,本南陽郡治。今悉荒蕪。江水
左得赤水浦,夏浦也。江水又東逕南陽山南,又曰芍<山幾>,亦曰南陽<山幾>,仲雍
謂之南陽圻,一名洛至圻,一名石姥,水勢建迅急。江水又東逕西陵縣故城南,
《史記》秦昭王遣白起伐楚,取西陵者也。漢章帝建初二年,封陰棠為侯國。江
水東歷孟家溠。江之右岸有黃石山,水逕其北。即黃石<山幾>也。一名石茨圻,
有西陵縣也。縣北則三洲也。山連延江側,東山偏高,謂之西塞,東對黃公九
<山幾>,所謂九圻者也。於行小難,兩山之間為闕塞。從此濟於土復,土復者,北
岸地名也。
△又東過蘄春縣南,蘄水從北來注之。
江水又得葦口,江浦也。浦東有葦山,江水東逕山北。北崖有東湖口,江波
左迆,流結成湖,故謂之湖口矣。江水又東得空石口,江浦左右,臨江有空石山,
南對石穴洲,洲上有蘄陽縣治也。又東,蘄水注之。江水又東,逕蘄春縣故城南。
世祖建武三十年,封陳俊子浮為侯國也。江水又東,得銅零口,江浦也。大江右
逕蝦蟆山北,而東會海口。水南通大湖,北達於江。水左右翼山,江水逕其北,
東合臧口,江浦也。江水又左逕長風山南,得長風口,江浦也。江水又東逕積布
山南,俗謂之積布<山幾>,又曰積布圻,庾仲雍所謂高山也。此即西陽、尋陽二郡
界也。右岸有土復口,江浦也。夾浦有江山,山東有護口,江浦。庾仲雍謂之朝
二浦也。
△又東過下雉縣北,利水從東陵西南注之。
江水東逕琵琶山南,山下有琵琶灣也。又東逕望夫山南,又東得苦菜水口,
夏浦也。江之右岸,富水注之。水出陽新縣之青湓山,西北流逕陽新縣,故豫章
之屬縣矣。地多女鳥。《玄中記》曰:陽新男子。於水次得之,遂與共居,生二
女,悉衣羽而去。豫章間食兒,不露其衣,言是鳥落鹿於兒衣中,則令兒病,故
亦謂之夜飛游女矣。又西北逕下雉縣,王莽更名之潤光矣,後並陽新。水之左右,
公私裂溉,鹹成沃壤。舊吳屯所在也。又東流注於江,謂之富口。江水又右得口,
又東,得蘭溪水口。並江浦也。又東,左得青林口,水出廬江郡之東陵鄉,江夏
有西陵縣,故是言東矣。《尚書》云:江水過九江至於東陵者也。西南流,水積
為湖,湖西有青林山。宋太始元年,明帝遣沈攸之西伐子勛,伐柵青山,睹一童
子甚麗,問伐者曰:取此何為?答欲討賊。童子曰:下旬當平,何勞伐此?在眾
人之中,忽不復見。故謂之之青林湖。湖有鯽魚,食之肥美,辟寒暑。湖水西流,
謂之青林水,又西南歷尋陽,分為二水,一水東流,通大雷。一水西南流注於江,
《經》所謂利水也。右對馬頭岸。自富口迄此五十餘里,岸阻江山。
0
猜你喜歡
第五十四回病佳人青樓算命 呆名士妓館獻詩
《儒林外史》&n復活(中)-第二部-16
《復活》 聶逢遇篇
《論衡》 【題解】 這是一篇解釋仕宦遭德行第一
《世說新語》 1.陳仲舉言為士則,行為世范,登環流第五 卷上
《鶡冠子》有一而有氣,有氣而有意,有意而有圖,有圖第九十一回 縱淫心寶蟾工設計 布疑陣寶玉妄談禪
《紅樓夢》 話說薛蝌正在狐疑,忽聽窗外一笑,卷一百一十二 朱子九
《朱子語類》 ◎論官 周不置三公之官,只是冢宰楊朱第七
《列子》 楊朱游於魯,舍於孟氏。孟氏問曰:卷八
《聊齋志異》 ○畫馬 臨清崔生,家屢貧,卷九 孝獻帝紀第九
《後漢書》 孝獻皇帝諱協,靈帝中子也。母王美有度第六
《韓非子》 國無常強,無常弱。奉法者強則國強卷二 宋本紀中第二
《南史》 太祖文皇帝,諱義隆,小字車兒,武大學
《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外篇 暗惑第十二
《史通》 夫人識有不燭,神有不明,則真偽莫傲慢與偏見(下)-第33章
《傲慢與偏見》 伊舍己毋疑,施恩不報
《菜根譚》卷八
《墨子》 ○明鬼上第二十九 (闕)卷二 王莽
《歷代兵制》〈王莽〉 莽奪民田為王田,仿古井牧卷二十八 志第八
《舊唐書》 ◎音樂一 樂者,太古聖人治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下)-第二部-第三章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