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河水二
△又南入蔥嶺山,又從蔥嶺出而東北流,
河水重源有三,非惟二也。一源西出捐毒之國,蔥嶺之上,西去休循二百餘
里,皆故塞種也。南屬蔥嶺,高千里。《西河舊事》曰:蔥嶺在敦煌西八千里,
其山高大,上生蔥,故曰蔥嶺也。河源潛發其嶺,分為二水:一水西逕休循國南,
在蔥嶺西。郭義恭《廣志》曰:休循國,居蔥嶺,其山多大蔥。又逕難兜國北,
北接休循,西南去罽賓國三百四十里。河水又西逕罽賓國北。月氏之破,西君大
夏,塞王南君罽賓。治循鮮城。土地平和,無所不有。金銀珍寶,異畜奇物,逾
於中夏大國也。山險有大頭痛小頭痛之山,赤土身熱之阪,人畜同然。河水又西
逕月氏國南,治監氏城,其俗與安息同。匈奴冒頓單于破月氏,殺其王,以頭為
飲器,國遂分。遠過大宛,西居大夏為大月氏。其餘小眾不能去者,共保南山羌
中,號小月氏。故有大月氏、小月氏之名也。又西逕安息國南,城臨媯水地方數
千里,最大國也。有商賈車船行旁國,畫革旁行,為書記也。河水與蜺羅跂禘水
同注雷翥海。釋氏《西域記》曰:蜺羅跂禘,出阿耨達山之北,西逕于闐國。
《漢書·西域傳》曰:于闐以西,水皆西流,注於西海。又西逕四大塔北。釋法
顯所謂糺屍羅國,漢言截頭也。佛為菩薩時以頭施人,故因名國。國東有投身
飼餓虎處,皆起塔。又西逕犍陀衛國北,是阿育王子法益所治邑。佛為菩薩時,
亦於此國以眼施人,其處亦起大塔。又有弗樓沙國。天帝釋變為牧牛小兒,聚土
為佛塔,法王因而成大塔,所謂四大塔也。《法顯傳》曰:國有佛缽,月氏王大
興兵眾,來伐此國,欲持缽去,置缽象上,象不能進,更作四輪車載缽,八象共
牽,復不進,王知缽緣未至,於是起塔,留缽供養,缽容二斗,雜色而黑多,四
際分明,厚可二分,甚光澤。貧人以少花投中便滿,富人以多花供養,正復百千
萬斛,終亦不滿。佛圖調曰:佛缽,青玉也,受三斗許,彼國寶之。供養時,願
終日香花不滿,則如言。願一把滿,則亦便如言。又按道人竺法維所說:佛缽在
大月支國,起浮圖,高三十丈,七層,缽處第二層,金絡絡鎖縣缽,缽是青石。
或云:懸缽虛空。須菩提置缽在金機上,佛一足跡與缽共在一處。國王臣民,悉
持梵香七寶璧玉,供養塔跡。佛牙、袈裟、頂相舍利,悉在弗樓沙國。釋氏《西
域記》曰:犍陀越王城西北,有缽吐羅越城,佛袈裟王城也。東有寺。重複尋川
水西北十里,有河步羅龍淵,佛到淵上浣衣處,浣石尚存。其水至安息,注雷翥
海。又曰:犍陀越西,西海中有安息國。竺芝《扶南記》曰:安息國去私訶條國
二萬里,國土臨海上,即《漢書》安息國也。戶近百萬,最大國也。《漢書·西
域傳》又云:犁靬、條支臨西海。長老傳聞,條支有弱水,西王母,亦未嘗見。
自條支乘水西行,可百餘日,近日所入也。或河水所通西海矣。故《涼土異物志》
曰:蔥嶺之水,分流東西,西入大海,東為河源。《禹記》所云崑崙者焉。張騫
使大宛而窮河源,謂極於此而不達於崑崙者也。河水自蔥嶺分源,東逕伽含羅國。
釋氏《西域記》曰:有國名伽舍羅逝,此國狹小,而總萬國之要道無不由。城南
有水,東北流出羅逝西山,山即蔥嶺也。逕岐沙谷,出谷分為二水。一水東流,
逕無雷國北,治盧城。其俗與西夜子契約。又東流逕依耐國北,去無雷五百四十
里,俗同子合。又東逕蒲犁國北,治蒲犁合,北去疏勒五百五十里,俗與子契約。
河水又東,逕皮山國北,治皮山城,西北去莎車三百八十里。
△其一源出於闐國南山,北流,與蔥嶺河合,東注蒲昌海。
河水又東與于闐河合。南源導于闐南山,俗謂之仇摩置。自置北流,逕于闐國
西。治西城,山多玉石。西去皮山三百八十里,東去陽關五千餘里。釋法顯自烏夷
西南行,路中無人民,沙行艱難,所逕之苦,人理莫比。在道一月五日,得達于闐,
其國殷庶,民篤信,多大乘學,威儀齊整,器缽無聲。城南一十五里,有利剎寺,
中有石鞾,石上有足跡。彼俗言是辟支佛跡,法顯所不傳,疑非佛跡也。又西北
流注於河。即《經》所謂北注蔥嶺河也。南河又東,逕于闐國北。釋氏《西域記》
曰:河水東流三千里,至於闐,屈東北流者也。《漢書·西域傳》曰:于闐已東,
水皆東流。南河又東北,逕扜彌國北,治扜彌城,西去于闐三百九十里。南河
又東逕精絕國北,西去扜彌四百六十里。南河又東逕且末國北,又東,右會阿
耨達大水。釋氏《西域記》曰:阿耨達山西北有大水,北流注牢蘭海者也。其水
北流,逕且末南山,又北,逕且末城西,國治且末城,西通精絕二千里,東去鄯
善七百二十里。種五穀,其俗略與漢同。又曰且末河東北流,逕且末北,又流而
左會南河。會流東逝,通為注濱河。注濱河又東,逕鄯善國北,治伊循城,故樓
蘭之地也。樓蘭王不恭於漢。元鳳四年,霍光遣平樂監傳介子刺殺之,更立後王。
漢又立其前王質子尉屠耆為王,更名其國為鄯善。百官祖道橫門。王自請天子曰:
身在漢久,恐為前王子所害,國有伊循城,土地肥美,願遣將屯田積粟,令得依
威重。遂置田以鎮撫之。敦煌索勱,字彥義,有才略。刺史毛奕表行貳師將軍將
酒泉、敦煌兵千入,至樓蘭屯田,起白屋,召鄯善、焉耆、龜茲三國兵各千,橫
斷注濱河。河斷之日,水奮勢激,波陵冒堤。勱厲聲曰:王尊建節,河堤不溢。
王霸精誠,呼沱不流。水德神明,古今一也。勱躬禱祀,水猶未減,乃列陣被杖,
鼓譟讙叫,且刺且射,大戰三日,水乃回減,灌浸沃衍,胡人稱神。大田三年,
積粟百萬,威服外國。其水東注澤。澤在樓蘭國北,治扜泥城,其俗謂之東故
城,去陽關千六百里,西北去烏壘千七百八十五里,至墨山國千三百六十五里。
西北去車師千八百九十里,土地沙鹵,少田,仰谷旁國。國出玉,多葭葦、檉柳、
胡桐、白草。國在東垂,當白龍堆,乏水草,常主發導,負水擔糧迎送漢使,故
彼俗謂是澤為牢蘭海也。釋氏《西域記》曰:南河,自於闐東迤北三千里,至鄯
善,入牢蘭海者也。北河自岐沙東分,南河,即釋氏《西域記》所謂二支北流,
逕屈茨、烏夷、禪善,入牢蘭海者也。北河又東北流,分為二水,枝流出焉。北
河自疏勒逕流南河之北。《漢書·西域傳》曰:蔥嶺以東,南北有山,相距千餘
里,東西六千里,河出其中。暨於溫宿之南,左合枝水。枝水上承北河於疏勒之
西,東北流逕疏勒國南,又東北與疏勒北山水合。水出北溪,東南流逕疏勒城下。
南去莎車五百六十里,有市列,西當大月氏、大宛、康居道。釋氏《西域記》曰:
國有佛浴床,赤真檀木作之,方四尺。王於宮中供養。漢永平十八年,耿恭以戊
己校尉,為匈奴左鹿蠡王所逼,恭以此城側澗傍水,自金蒲遷居此城。匈奴又來
攻之,壅絕澗水。恭於城中穿井,深一十五丈,不得水。吏士渴乏,笮馬糞汁飲
之。恭乃仰天嘆曰:昔貳師拔佩刀刺山,飛泉湧出。今漢德神明,豈有窮哉?整
衣服,向井再拜,為吏士禱之。有頃,水泉奔出,眾稱萬歲。乃揚水以示之,虜
以為神,遂即引去。後車師叛,與匈奴攻恭。食盡窮困,乃煮鎧弩,食其筋革。
恭與士卒同生死,鹹無二心。圍恭,不能下。關寵上書求救。建初元年,章帝納
司徒鮑昱之言,遣兵救之。至柳中,以校尉關寵分兵入高昌壁,攻交河城,車師
降。遣恭軍吏范羌將兵二千人迎恭,遇大雪丈余,僅能至。城中夜聞兵馬聲大恐。
羌遙呼曰:我范羌也。城中皆稱萬歲,開門相持涕泣,尚有二十六人,衣履穿決,
形容枯槁,相依而還。枝河又東逕莎車國南,治莎車城,西南去蒲犁七百四十里。
漢武帝開西域,屯田於此。有鐵山,出青玉。枝河又東逕溫宿國南,治溫宿城,
土地物類與鄯善同。北至烏孫赤谷六百一十里。東通姑墨二百七十里。於此枝河
右入北河。北河又東逕姑墨國南,姑墨川水注之。水導姑墨西北赤沙山,東南流
逕姑墨國西,治南城。南至於闐,馬行十五日。土出銅鐵及雌黃。其水又東南流,
右注北河。又東逕龜茲國南,又東,左合龜茲川。水有二源:西源出北大山南。
釋氏《西域記》曰:屈茨北二百里有山,夜則火光,晝日但煙。人取此山石炭,
治此山鐵,恆充三十六國用。故郭義恭《廣志》云:龜茲能鑄冶。其水南流逕赤
沙山。釋氏《西域記》曰:國北四十里,山上有寺,名雀離,大清淨。又出山東
南流,枝水左派焉。又東南,水流三分,右二水俱東南流,注北河。東川水出龜
茲東北,赤沙積梨南流。枝水右出,西南入龜茲城,音屈茨也,故延城矣。西去
姑墨六百七十里。川水又東南流,逕於輪台之東也。昔漢武帝初通西域,置校尉屯
田於此。搜粟都尉桑弘羊奏言:故輪台以東,地廣,饒水草,可溉田五千頃以上。
其處溫和田美,可益通溝渠,種五穀,收穫與中國同。時匈奴弱,不敢近西域,
於是徙莎車相去千餘里,即是台也。其水又東南流,右會西川枝水,水有二源,
俱受西川。東流逕龜茲城南,合為一水。水間有故城,蓋屯校所守也。其水東南
注東川水東川水又東南逕烏壘國南,治烏壘城,西去龜茲三百五十里。東去玉門、
陽關二千七百三十八里,與渠犁田官相近。土地肥饒,於西域為中,故都護治焉。
漢使侍郎鄭吉並護北道,故號都護,都護之起,自吉置也。其水又東南注大河。
大河又東,左會敦薨之水。其水出焉耆之北敦薨之山,在匈奴之西,烏孫之東。
《山海經》曰:敦薨之山,敦薨之水出焉,而西流注於泑澤。出於崑崙之東北
隅,實惟河源者也。二源俱道,西源東流分為二水,左水西南流,出於焉耆之西,
逕流焉耆之野,屈而東南流,注於敦薨之渚。右水東南流,又分為二,左右焉耆
之國,城居四水之中,在河水之洲,治員渠城,西去烏壘四百里,南會兩水,同
注敦薨之浦。東源東南流,分為二水,澗瀾雙引,洪湍濬發,俱東南流,逕出焉
耆之東,導於危須國西。國治危須城,西去焉耆百里。又東南流,注於敦薨之數。
川流所積,潭水斯漲,溢而為海。《史記》曰:焉耆近海,多魚鳥,東北隔大山,
與車師接。敦薨之水,自海西逕慰犁國。國治尉犁城,西去都護治所三百里,北
去焉耆百里。其水又西出沙山鐵關谷。又西南流,逕連城別注,裂以為田。桑弘
羊曰:臣愚以為連城以西,可遣屯田,以威西國。即此處也。其水又屈而南,逕
渠犁國西。故《史記》曰:西有大河。即斯水也。又東南流,逕渠犁國南。治渠
犁城,西北去烏壘三百三十里。漢武帝通西域,屯渠犁,即此處也。南與精絕接,
東北與尉犁接,又南流注於河。《山海經》曰:敦薨之水,西流注於泑澤。蓋
亂河流,自西南注也。河水又東,逕墨山國南,治墨山城,西至尉犁二百四十里。
河水又東,注賓城南,又東逕樓蘭城南而東注,蓋墢田士所屯,故城禪國名耳。
河水又東,注於泑澤,即《經》所謂蒲昌海也。水積鄯善之東北,龍城之西南。
龍城故姜賴之虛,胡之大國也。蒲昌海溢,燙覆其國,城基尚存而至大,晨發西
門,暮達東門。澮其崖岸,余溜風吹,稍鹹龍形,西面向海,因名龍城。地廣千
里,皆為鹽而剛堅也。行人所逕,畜產皆布氈臥之。掘發其下,有大鹽,方如巨
枕,以次相累,類霧起雲浮,寡見星日,少禽,多鬼怪。西接鄯善,東連三沙,
為海之北隘矣。故蒲昌亦有鹽澤之稱也。《山海經》曰:不周之山,北望諸毗之
山,臨彼岳崇之山,東望泑澤,河水之所潛也。其源渾渾泡泡者也。東去玉門
陽關一千三百里,廣袤三百里。其水澄渟,冬夏不減。其中洄湍電轉,為隱淪
之脈,當其澴流之上,飛禽奮翮於霄中者,無不墜於淵波矣。即河水之所潛而
出於積石也。
△又東入塞,過敦煌、酒泉、張掖郡南。
河自蒲昌,有隱淪之證,並間關入塞之始,自此《經》當求實致也。河水重
源,又發於西塞之外,出於積石之山。《山海經》曰:積石之山,其下有石門,
河水冒以西南流。是山也,萬物無不有。《禹貢》所謂導河自積石也。山在西羌
之中,燒當所居也。延熹二年,西羌燒當犯塞,護羌校尉段熲討之,追出塞,至
積石山,斬首而還。司馬彪曰:西羌者,自析支以西濱於河首,左右居也。河水
屈而東北流,逕析支之地,是為河曲矣。應劭曰:《禹貢》析支,屬雍州,在河
關之西。東去河關千餘里,羌人所居,謂之河曲羌也。東北歷敦煌、酒泉、張掖
南。應劭《地理風俗記》曰:敦煌酒泉,其水若酒味故也。張掖,言張國臂掖以
威羌狄。《說文》曰:郡制:天子地方千里,分為百縣,縣有四郡。故《春秋傳》
曰:上大夫縣,下大夫郡。至秦始置三十六郡以監縣矣。從邑,君聲。《釋名》
曰:郡,群也,人所群聚也。黃義仲《十三州記》曰:郡之言君也,改公侯之封
而言君者,至尊也。郡守專權,君臣之禮彌崇。今郡字君在其左,邑在其右,君
為元首,邑以載民,故取名於君,謂之郡。《漢官》曰:秦用李斯議,分天下為
三十六郡。凡郡:或以列國,陳、魯、齊、吳是也。或以舊邑,長沙、丹陽是也。
或以山陵,太山、山陽是也。或以川原,西河、河東是也。或以所出,金城,城
下得金,酒泉,泉味如酒,豫章,樟樹生庭,雁門,雁之所育,是也。或以號令,
禹合諸侯,大計東冶之山,因名會稽,是也。河逕其南,而纏絡遠矣。河水自河
曲又東,逕西海郡南,漢平帝時,王莽秉政,欲耀威德,以服遠方,諷羌獻西海
之地,置西海郡,而築五縣焉。周海,亭燧相望。莽篡政紛亂,郡亦棄廢。河水
又東逕允川而歷大榆、小榆谷北,羌迷唐鍾存所居也。永元五年,貫友代聶尚為
護羌校尉,攻迷唐,斬獲八百餘級,收其熟麥數萬斛,於逢留河上築城以盛麥,
且作大航於河峽,作橋渡兵,迷唐遂遠依河曲。永元九年,迷唐復與鍾存東寇而
還。十年,竭者王信、耿譚西擊迷唐,降之,詔聽還大小榆谷。迷唐以漢造河橋,
兵來無時,故地不可居,復叛居河曲,與羌為讎,種人與官兵擊之允川,去迷唐
數十里營止,遣輕兵挑戰,因引還,迷唐追之,至營,因戰,迷唐敗走,於是西
海及大、小榆谷無復聚落。隃糜相曹鳳上言:建武以來,西戎數犯法,常從燒
當種起。所以然者,以其居大、小榆谷,土地肥美,又近塞內,與諸種相傍,南
得鍾存,以廣其眾。北阻大河,因以為固,又有西海魚監之利,緣山濱河以廣田
畜,故能疆大,常雄諸種。今黨援沮壞,親屬離叛,其餘勝兵不過數百,宜及此
時,建復西海郡縣,規固二榆,廣設屯田,隔塞羌胡交關之路,殖穀富邊,省輸
轉之役。上拜鳳為金城西部都尉,遂開屯田二十七部。列屯夾河,與建威相首尾。
後羌反,遂能。按段國《沙州記》:吐谷渾於河上作橋,謂之河厲。長一百五十
步,兩岸累石作基陛,節節相次,大木從橫,更相鎮壓。兩邊俱平,相去三丈,
並大材,以板橫次之,施鈞欄,甚嚴飾橋在清水川東也。
△又東過隴西河關縣北,洮水從東南來流注之。
河水右逕沙州北。段國曰:澆河西南一百七十里有黃沙。沙,南北一百二十
里,東西七十里。西極大楊川,望黃沙,猶若人委乾糒於地,都不生草木,蕩然
黃沙,周回數百里,沙州於是取號焉。《地理志》曰:漢宣帝神爵二年,置河關
縣,蓋取河之關塞也。《風俗通》曰:百里曰同,總名為縣。縣,玄也,首也,
從系倒{巛百},舉首易偏矣。言當玄靜,平徭役也。《釋名》又曰:縣,縣也縣
於郡矣。黃義仲《十三州記》曰:縣,弦也。弦以貞直,言xia6*體之居,鄰民之位。
不輕其誓,施繩用法,不曲如弦。弦聲近縣,故以取名,今系字在半也。漢高帝
六年,令天下縣邑城。張晏曰:令各自築其城也。河水又東北流,入西平郡界,
左合二川,南流入河,又東北,濟川水注之。水西南出濫瀆,東北流入大谷,謂
之大谷水。北逕澆河城西南,北流注於河。河水又東,逕澆河故城北,有二城,
東西角倚,東北去西平二百二十里。宋少帝景平中,拜吐谷渾阿豺為安西將軍澆
河公,即此城也。河水又東北,逕黃川城。河水又東,逕石城南,左合北谷水,
昔段熲擊羌於石城,投河墜坑而死者八百餘人,即於此也。河水又東北逕黃河城
南,西北去西平二百一十七里。河水又東北,逕廣違城北,右合烏頭川水。水發
遠川,引納支津,北逕城東,而北流注於河。河水又東逕邯川城南。城之左右,
歷谷有二水,導自北山,南逕邯亭,注於河。河水又東,臨津溪水注之,水自南
山,北逕臨津城西,而北流注於河。河水又東,逕臨津城北,白土城南。《十三
州志》曰:左南津西六十里,有白土城。城在大河之北,而為緣河濟渡之處。魏
涼州刺史郭淮破羌遮塞於白土,即此處矣。河水又東,左會白土川水。水出白土
城西北嶺下,東南流逕白土城北,又東南注於河。河水又東北會兩川,右合二水,
參差夾岸,連壤負險相望,河北有層山,山甚靈秀。山峰之上,立石數百丈,亭
亭桀豎。競熱爭高,遠望<山參>々,若攢圖之託霄上。其下層岩峭舉,壁岸無階。
懸岩之中,多石室焉。室中若有積卷矣,而世士罕有津逮者因謂之積書岩。岩堂
之內,每時見神人往還矣。蓋鴻衣羽裳之士,練精餌食之夫耳,俗人不悟其仙者,
乃謂之神鬼。彼羌目鬼曰唐述,復因名之為唐述山,指其堂密之居,謂之唐述窟。
其懷道宗玄之士,皮冠淨髮之徒,亦往棲托焉。故《秦州記》曰:河峽崖傍有二
窟:一曰唐述窟,高四十丈。西二里有時亮窟,高百丈,廣二十丈,深三十丈,
藏古書五卷,亮,南安人也。下封有水,導自是山,溪水南注河,謂之唐述水。
河水又東得野亭南,又東北流歷研川,謂之研川水。又東北注於河,謂之野城口。
河水又東歷鳳林北。鳳林,山名也,五巒俱峙。耆彥云:昔有鳳烏飛游五峰,故
山有斯目矣。《秦州記》曰:枹罕原北有鳳林川,川中則黃河東流也。河水又東,
與灕水合,水導源塞外羌中。故《地理志》曰:其水出西塞外,東北流,歷野虜
中逕消銅城西。又東北逕列河城東,考《地說》無目,蓋出自戎方矣。左合列水。
水出西北溪,東北流,逕列城北,右入灕水,城居二水之會也。灕水又北,逕可
石孤城西,西戎之名也。又東北,左合黑城溪水。水出西北山下,東南流逕黑城
南。又東南,枝水左出焉。又東南,入灕水。灕水又東北,逕榆城東,榆城溪水
注之。水出素和細越西北山下,東南流,逕細越川,夷俗鄉名也,又東南出狄周
峽,東南右合黑城溪之枝津。津水上承溪水,東北逕黑城東,東北注之榆溪。又
東南,逕榆城南,東北注灕水。灕水又東北,逕石門口。山高險絕,對岸若門,
故峽得闕名矣,疑即皋蘭山門也。漢武帝元狩三年,驃騎霍去病出隴西,至皋蘭,
謂是山之關塞也。應劭《漢書音義》曰:皋蘭在隴西白石縣,塞外,河名也。孟
康曰:山關名也。今是山去河不遠,故論者疑目河山之間矣。灕水又東北,皋蘭
山水自山左右翼注灕水。灕水又東,白石川水注之,水出縣西北山下,東南流,
枝津東注焉。白石川水,又南逕白石城西,而注灕水。灕水又東逕白石縣故城南。
王莽更曰順礫。闞駰曰:白石縣在狄道西北二百八十五里,灕水逕其北。今灕水
逕其南,而不出其北也。灕水又東,逕白石山北,應劭曰:白石山在東。羅溪水
注之。水出西南山下,東入灕水。灕水又東,左合罕幵南溪之,水出罕幵西,東
南流逕罕幵南,注之。《十三州志》曰:廣大阪在枹罕西北,罕幵在焉。昔慕容
吐谷渾自燕歷陰山西馳,而創居於此。灕水又東,逕枹罕縣故城南。應劭曰:故
罕羌侯邑也。《十三州志》曰:枹罕縣在郡西二百一十里灕水在城南門前東過也。
灕水又東北,故城川水注之。水有二源:南源出西南山下,東北流,逕金紐大嶺
北,又東北,逕一故城南,又東北,與北水會。北源自西南逕故城北,右入南水,
亂流東北,注灕水。灕水又東北,左合白石川之枝津水,上承白石川,東逕白石
城北,又東絕罕幵溪,又東逕枹罕城南,又東入灕水。灕水又東北出峽,北流注
於河。《地理志》曰:灕水出白石縣西塞外,東至枹罕入河。河水又逕左南城南。
《十三州志》曰:石城西一百四十里,有左南城者也,津亦取名焉。大河又東,
逕赤岸北即河夾岸也。《秦州記》曰:枹罕有河夾岸,岸廣四十丈。義熙中,乞
佛於此河上作飛橋,橋高五十丈,三年乃就。河水又東,洮水注之。《地理志》
曰:水出塞外羌中。《沙州記》曰:洮水與墊江水,俱出嵹台山,山南即墊
江源,山東則洮水源。《山海經》曰:白水出蜀。郭景純《注》云:從臨洮之西
傾山,東南流入漢,而至墊江。故段國以為墊江水也。洮水同出一山,故知嵹
台,西傾之異名也。洮水東北流,逕吐谷渾中。吐谷渾者,始是東燕慕容之枝庶,
因氏其字,以為首類之種號也,故謂之野虜。自洮嵹南北三百里中,地草遍
是龍鬚,而無樵柴。洮水又東北流,逕洮陽曾城北。《沙州記》曰:嵹城東
北三百里有曾城,城臨洮水者也。建初二年,羌攻南部都尉於臨洮,上遣行車騎
將軍馬防與長水校尉耿恭救之,諸羌退聚洮陽,即此城也。洮水又東逕洪和山南,
城在四山中。洮水又東逕迷和城北,羌名也。又東逕甘枳亭,歷望曲,在臨洮西
南,去龍桑城二百里。洮水又東,逕臨洮縣故城北。禹治洪水,西至洮水之上,
見長人,受黑玉書於斯水上。洮水又東北流,屈而逕索西城西,建初二年,馬防、
耿恭從五溪,祥<木蓋>谷,出索西,與羌戰,破之,築索西城,徙隴西南部都尉居
之。俗名赤水城,亦曰臨洮東城也。《沙州記》曰:從東洮至西洮一百二十里者
也。洮水又屈而北,逕龍桑城西,而西北流。馬防以建初二年,從安故五溪出龍
桑,開通舊路者也。俗名龍城。洮水又西逕步和亭東,步和川水注之。水出西山
下,東北流出山,逕步和亭北,東北注洮水。洮水又北出門峽,歷求厥川,蕈川
水注之,水出桑嵐西溪,東流歷桑嵐川,又東逕蕈川北,東入洮水。洮水又北歷
峽,逕偏橋,出夷始梁,右合蕈塏川水。水東南出石底橫下,北歷蕈塏川,西北
注洮水。洮水又東北,逕桑城東又北會藍川水,水源出求厥川西北溪,東北流逕
藍川,歷水池城北,東入洮水。洮水又北,逕外羌城西,又北逕和博城東,城在
山內,左合和博川水。水出城西南山下,東北逕和博城南,東北注於洮水。洮水
北逕安故縣故城西。《地理志》隴西之屬縣也。《十三州志》曰:縣在郡南四十
七里。蓋延轉擊狄道、安故,五溪反羌,大破之,即此也。洮水又北逕降狄道故
城西。闞駰曰:今日武始也。洮水在城西北下,又北,隴水注之,即《山海經》
所謂濫水也。水出鳥鼠山西北高城嶺,西逕隴坻,其山岸崩落者,聲聞數百里,
故楊雄稱響若坻頹,是也。又西北,歷白石山下。《地理志》曰:降狄道東有白
石山。濫水又西北,逕武街城南。又西北逕降狄道故城東。《百官表》曰:縣有
蠻夷謂之道,公主所食曰邑。應劭曰:反舌左衽,不與華同,須有譯言乃通也。
漢隴西郡治,秦昭王二十八年置。應劭曰:有隴坻在其東,故曰隴西也。《神仙
傳》曰:封君達,隴西人,服煉水銀,年百歲,視之如年三十許,騎青牛,故號
青牛道士。王莽更郡縣之名,郡曰厭戎,縣曰操虜也。昔馬援為隴西太守六年,
為狄道開渠,引水種秔稻,而郡中樂業,即此水也。濫水又西北流,注於洮水。
洮水右合二水。左會大夏川水,水出西山,二源合舍而亂流,逕金柳城南。《十
三州志》曰:大夏縣西有故金柳城,去縣四十里,本都尉治。又東北逕大夏縣故
城南。《地理志》王莽之順夏。《晉書地道記》曰:縣有禹廟,禹所出也。又東
北出山,注於洮水。洮水又北,翼帶三水,亂流北入河。《地理志》曰:洮水北
至枹罕,東入河,是也。
△又東過金城允吾縣北。
金城郡治也,漢昭帝始元六年置。王莽之西海也。莽又更允吾為修遠縣。河
水逕其南,不在其北。南有湟水,出塞外,東逕西王母石室、石釜、西海、鹽池
北,故闞駰曰:其西即湟水之源也。《地理志》曰:湟水所出也。湟水又東南流,
逕龍夷城,故西零之地也。《十三州志》曰:城在臨羌新縣西三百一十里,王莽
納西零之獻,以為西海郡,治此城。湟水又東南,逕卑禾羌海北,有鹽池,闞駰
曰:縣西有卑禾羌海者也。世謂之青海,東去西平二百五十里,湟水東流,逕湟
中城北,故小月氏之地也。《十三州志》曰:西平、張掖之間,大月氏之別,小
月氏之國。范曄《後漢書》曰:湟中月氏胡者,其王為匈奴所殺,余種分散,西
逾蔥嶺,其弱者南入山,從羌居止,故受小月氏之名也。《後漢·西羌傳》曰:
羌無弋爰劍者,秦厲公時,以奴隸亡入三河,羌怪為神,推以為豪。河、湟之間,
多禽獸,以射獵為事,遂見敬信,依者甚眾。其曾孫忍,因留湟中,為湟中羌也。
湟水又東,右控四水,導源四溪,東北流,注於湟。湟水又東,逕赤城北,而東
入,逕戎峽口,右合羌水,水出西南山下,逕護羌城東,故護羌校尉治。又東北,
逕臨羌城西,東北流注於湟。湟水又東,逕臨羌縣故城北。漢武帝元封元年以封
孫都為侯國,王莽之監羌也,謂之綏戎城,非也。湟水又東,盧溪水注之,水出
西南盧川,東北流,注於湟水。湟水又東,逕臨羌新縣故城南。闞駰曰:臨羌新
縣在郡西百八十里,湟水逕城南也。城有東西門,西北隅有子城。湟水又東,右
合溜溪、伏溜、石杜、蠡四川,東北流注之。左會臨羌溪水,水發新縣西北,東
南流,歷縣北,東南入湟水。湟水又東,龍駒川水注之,水右出西南山下,東北
流,逕龍駒城,北流注於湟水。湟水又東,長寧川水注之。水出松山,東南流,
逕晉昌城,晉昌川水注之。長寧水又東南,養女川水注之。水發養女北山,有二
源,皆長湍遠發,南總一川。逕養女山,謂之養女川。闞駰曰:長寧亭北有養女
嶺,即浩亹山,西平之北山也。亂流出峽,南逕長寧亭東。城有東西門,東北隅
有金城,在西平西北四十里。《十三州志》曰六十里,遠矣。長寧水又東南與一
水合。水出西山,東南流。水南山上,有風伯祠,春秋祭之。其水東南逕長寧亭
南,東入長寧水。長寧水又東南流,注於湟水。湟水又東,牛心川水注之。水出
西南遠山,東北流,逕牛心堆東。又北逕西平亭西,東北入湟水。湟水又東,逕
西平城北。東城,即故亭也。漢景帝六年,封隴西太守北地公孫渾邪為侯國。魏
黃國中,立西平郡,憑倚故亭,增築南西北三城,以為郡治。湟水又東,逕土樓
南。樓北倚山原,峰高三百尺,有若削成。樓下有神祠,雕牆故壁存焉。闞駰曰:
西平亭北,有土樓神祠者也。今在亭東北五里。右則五泉注之。泉發西平亭北,
雁次相綴,東北流,至土樓南,北入湟水。湟水又東,右合蔥谷水。水有四源,
各出一溪,亂流注於湟水。又東,逕東亭北,東出漆峽,山峽也。東流,右則漆
谷常溪注之,左則甘夷川水入焉。湟水又東,安夷川水注之。水發遠山,西北流,
控引眾川,北屈,逕安夷城西北,東入湟水。湟水又東,逕安夷縣故城。城有東
西門,在西平亭東七十里,闞駰曰:四十里。湟水又東,左合宜春水,水出東北
宜春溪,西南流至於安夷,南入湟水。湟水又東,勒且溪水注之。水出縣東南勒
且溪,北流逕安夷城東,而北入湟水。湟水有勒且之名,疑即此號也。闞駰曰:
金城河,初與浩亹河合,又與勒且河合者也。湟水又東,左合承流谷水南入,右
會達扶東西二溪水,參差北注,亂流東出,期頓、雞谷二水北流注之。又東,吐
那、孤長門兩川,南流入湟水。━━六山名也。湟水又東,逕樂都城南,東流,
右合來谷、乞斤二水,左會陽非、流溪、細谷三水。東逕破羌縣故城南。應劭曰:
漢宣帝神爵二年置,城,省南門。《十三州志》曰:湟水河在南門前東過。六穀
水自南,破羌川自北,左右翼注湟水。又東南逕小晉興城北,故都尉治,闞駰曰:
允吾縣西四十里,有小晉興城也。湟水又東,與閤門河合,即浩亹河也。水出西
北塞外,東入塞,逕敦煌、酒泉、張掖南。東南逕西平之鮮谷塞尉故城南。又東
南與湛水合。水有二源,西水出白嶺下,東源發於白岸谷,合為一川,東南流至
霧山,注閤門河。閤門河又東逕養女北山,東南,左合南流川水。水出北山,南
流入於閤門河。閤門河,又東,逕浩亹縣故城南,王莽改曰興武矣。闞駰曰:浩
讀閤也,故亦曰閤門水,兩兼其稱矣。又東流,注於湟水。故《地理志》曰:浩
亹水東至允吾入湟水。又東逕允吾縣北,為鄭伯津,與澗水合。水出令居縣西北
塞外,南流逕其縣故城西,漢武帝元鼎二年置,王莽之罕虜也。又南逕永登亭西,
歷黑石谷,南流注鄭伯津。湟水又東,逕允街縣故城南,漢宣帝神爵二年置,王
莽之修遠亭也。縣有龍泉,出允街谷。泉眼之中,水文成交龍,或試撓破之,尋
平成龍。畜生將飲者,皆畏避而走,謂之龍泉,下入湟水。湟水又東逕枝陽縣,
逆水注之。水出允吾縣之參街谷,東南流,逕街亭城南。又東南,逕陽非亭北,
又東南,逕廣武城西,故廣武都尉治,郭淮破羌,治無戴於此處也,城之西南二
十許里,水西有馬蹄谷。漢武帝聞大宛有天馬,遣李廣利伐之,始得此馬,有角
為奇。故漢武帝《天馬之歌》曰:天馬來兮歷無皂,逕千里兮巡東道。胡馬感北
風之思,遂頓羈絕絆,驤首而馳。晨發京城,食時至敦煌北塞外,長鳴而去,因
名其處曰候馬亭。今晉昌郡南及廣武馬蹄谷,盤石上馬跡若踐泥中,有自然之形,
故其俗號曰天馬徑。夷人在邊效刻,是有大小之跡,體狀不同,視之便別。逆水
又東,逕枝陽縣故城南,東南入於湟水。《地理志》曰:逆水出允吾,東至枝陽,
入湟。湟水又東流,注於金城河,即積石之黃河也。闞駰曰:河至金城縣,謂之
金城河,隨地為名也。釋氏《西域記》曰:牢蘭海東伏流龍沙堆,在屯皇東南四
百里阿步乾━━鮮卑山東流至金城為大河。河出崑崙,崑崙即阿耨達山也。河水
又東,逕石城南,謂之石城津。闞駰曰:在金城西北矣。河水又東南,逕金城縣
故城北。應劭曰:初築城得金,故曰金城也。《漢書集注》,薛瓚云:金者,取
其堅固也,故《墨子》有金城湯池之言矣。王莽之金屏也。《世本》曰:鯀作城。
《風俗通》曰:城,盛也。從土,成聲。《管子》曰:內為之城,城外為之郭,
郭外為之土閬。地高則溝之,下則堤之,命之曰金城。《十三州志》曰:大河在
金城北門,東流,有梁泉注之,泉出縣之南山。按耆舊言:梁暉,字始娥,漢大
將軍梁冀後,冀誅,入羌。後其祖父為羌所推為渠帥,而居此城。土荒民亂,暉
將移居枹罕,出頓此山,為群羌圍迫,無水。暉以所執榆鞭堅地,以青羊祈山,
神泉湧出,榆木成林。其水自縣北流,注於河也。
△又東過榆中縣北。
昔蒙恬為秦北逐戎人,開榆中之地。《案《地理志》,金城郡之屬縣也。故
徐廣《史記音義》曰:榆中,在金城。即阮嗣宗《勸進文》所謂榆中以南者也。
△又東過天水北界。
苑川水出勇士縣子城南山,東北流歷此成川,世謂之子城川。又北逕牧師苑,
故漢牧苑之地也。羌豪迷吾等萬餘人,到襄武、首陽、平襄、勇士,至此抄苑馬,
焚燒亭驛,即此處也。又曰:苑川水地,為龍馬之沃土,故馬援請與田戶中分以
自給也。有東西二苑城,相去七里,西城即乞佛所都也。又北入於河也。
△又東北過武威媼圍縣東,
河水逕其界,東北流,縣西南有泉源,東逕其縣南,又東北入河也。
△又東北過天水勇士縣北。
《地理志》曰:蒲福也。屬國都尉治。王莽更名之曰紀德。有水出縣西,世
謂之二十八渡水,東北流,溪澗縈曲,途出其中,逕二十八渡,行者勤於溯涉,
故因名焉。北逕其縣而xia6*注河。又有赤曄川水,南出赤蒿谷,北流逕赤曄川,又
北逕牛官川,又北逕義城西北,北流,歷三城川,而北流注於河也。
△又東北過安定北界麥田山。
河水東北流,逕安定祖厲縣故城西北。漢武帝元鼎五年,幸雍,遂逾隴,登
空同,西臨祖厲河而遠。即於此也。王莽更名之曰鄉禮也。━━李斐曰:音賴。
又東北,祖厲川水注之。水出祖厲南山,北流,逕祖厲縣而西北流,注於河,河
水又東北,逕麥田城西。又北,與麥田泉水合,水出城西北,西南流注於河。河
水又東北,逕麥田山西谷,山在安定西北六百四十里。河水又東北逕於黑城北,
又東北,高平川水注之,即苦水也。水出高平大隴山苦水谷。建武八年,世祖征
隗囂,吳漢從高平第一苦水谷入,即是谷也。東北流,逕高平縣故城東。漢武帝
元鼎三年置,安定郡治也。王莽更名其縣曰鋪睦。西十里有獨阜,阜上有故台,
台側有風伯壇,故世俗呼此阜為風堆。其水又北,龍泉水注之,水出縣東北七里
龍東,東北流,注高平川。川水又北出秦長城,城在縣北一十五里。又西北流,
逕東西二太樓故城門北,合一水,水有五源,鹹出隴山西。東水發源縣西南二十
六里湫淵,淵在四山中,湫水北流,西北出長城北,與次水會。水出縣西南四十
里長城西山中。北流逕魏行宮故殿東,又北,次水注之,水出縣西南四十里山中。
北流逕行宮故殿西,又北合次水,水出縣西南四十八里。東北流,又與次水合。
水出縣西南六十里酸陽山。東北流,左會右水,總為一川。東逕西樓北,東注苦
水。段熲為護羌校尉,於安定、高平、苦水討先零,斬首八千級於是水之上。苦
水又北,與石門水合。水有五源。東水導源高平縣西八十里,西北流,次水注之。
水出縣西百二十里如州泉。東北流,右入東水,亂流,左會三川,參差相得,東
北同為一川。混濤歷峽,峽即隴山之北垂也。謂之石門口。水曰石門水。在縣西
北八十餘里。石門之水,又東北,注高平川。川水又北,自延水注之,水西出自
延溪,東流歷峽,謂之自延口,在縣西北一百里。又東北逕延城南,東入高平川。
川水又北,逕廉城東。按《地理志》,北地有廉縣,闞駰言在富平北。自昔匈奴
侵漢,新秦之土,率為狄場,故城舊壁,盡從胡目。地理淪移,不可復識,當是
世人誤證也。川水又北,苦水注之。水發縣東北百里山,流注高平川。川水又北,
逕三水縣西,肥水注之。水出高平縣西北二百里牽條山西,東北流與若勃溪合,
水有二源,總歸一瀆,東北流入肥。肥水又東北流,違泉水注焉。泉流所發,導
於若勃溪東,東北流入肥。肥水又東北出峽,注於高平川。水東有山,山東有三
水縣故城,本屬國都尉治,王莽之廣延亭也。西南去安定郡三百四十里。議郎張
奐為安定屬國都尉,治此。羌有獻金馬者,奐召主簿張祁入。於羌前以酒酹地,
曰:使馬如羊,不以入廄,使金如粟,不以入懷。盡還不受,威化大行。縣東有
溫泉,溫泉東有鹽池,故《地理志》曰:縣有鹽官。今於城之東北有故城,城北
有三泉,疑即縣之鹽官也。高平川水又北入於河。河水又東北,逕眴卷縣故城
西。《地理志》曰:河水別出為河溝,東至富平北入河。河水於此有上河之名也。
△又南入蔥嶺山,又從蔥嶺出而東北流,
河水重源有三,非惟二也。一源西出捐毒之國,蔥嶺之上,西去休循二百餘
里,皆故塞種也。南屬蔥嶺,高千里。《西河舊事》曰:蔥嶺在敦煌西八千里,
其山高大,上生蔥,故曰蔥嶺也。河源潛發其嶺,分為二水:一水西逕休循國南,
在蔥嶺西。郭義恭《廣志》曰:休循國,居蔥嶺,其山多大蔥。又逕難兜國北,
北接休循,西南去罽賓國三百四十里。河水又西逕罽賓國北。月氏之破,西君大
夏,塞王南君罽賓。治循鮮城。土地平和,無所不有。金銀珍寶,異畜奇物,逾
於中夏大國也。山險有大頭痛小頭痛之山,赤土身熱之阪,人畜同然。河水又西
逕月氏國南,治監氏城,其俗與安息同。匈奴冒頓單于破月氏,殺其王,以頭為
飲器,國遂分。遠過大宛,西居大夏為大月氏。其餘小眾不能去者,共保南山羌
中,號小月氏。故有大月氏、小月氏之名也。又西逕安息國南,城臨媯水地方數
千里,最大國也。有商賈車船行旁國,畫革旁行,為書記也。河水與蜺羅跂禘水
同注雷翥海。釋氏《西域記》曰:蜺羅跂禘,出阿耨達山之北,西逕于闐國。
《漢書·西域傳》曰:于闐以西,水皆西流,注於西海。又西逕四大塔北。釋法
顯所謂糺屍羅國,漢言截頭也。佛為菩薩時以頭施人,故因名國。國東有投身
飼餓虎處,皆起塔。又西逕犍陀衛國北,是阿育王子法益所治邑。佛為菩薩時,
亦於此國以眼施人,其處亦起大塔。又有弗樓沙國。天帝釋變為牧牛小兒,聚土
為佛塔,法王因而成大塔,所謂四大塔也。《法顯傳》曰:國有佛缽,月氏王大
興兵眾,來伐此國,欲持缽去,置缽象上,象不能進,更作四輪車載缽,八象共
牽,復不進,王知缽緣未至,於是起塔,留缽供養,缽容二斗,雜色而黑多,四
際分明,厚可二分,甚光澤。貧人以少花投中便滿,富人以多花供養,正復百千
萬斛,終亦不滿。佛圖調曰:佛缽,青玉也,受三斗許,彼國寶之。供養時,願
終日香花不滿,則如言。願一把滿,則亦便如言。又按道人竺法維所說:佛缽在
大月支國,起浮圖,高三十丈,七層,缽處第二層,金絡絡鎖縣缽,缽是青石。
或云:懸缽虛空。須菩提置缽在金機上,佛一足跡與缽共在一處。國王臣民,悉
持梵香七寶璧玉,供養塔跡。佛牙、袈裟、頂相舍利,悉在弗樓沙國。釋氏《西
域記》曰:犍陀越王城西北,有缽吐羅越城,佛袈裟王城也。東有寺。重複尋川
水西北十里,有河步羅龍淵,佛到淵上浣衣處,浣石尚存。其水至安息,注雷翥
海。又曰:犍陀越西,西海中有安息國。竺芝《扶南記》曰:安息國去私訶條國
二萬里,國土臨海上,即《漢書》安息國也。戶近百萬,最大國也。《漢書·西
域傳》又云:犁靬、條支臨西海。長老傳聞,條支有弱水,西王母,亦未嘗見。
自條支乘水西行,可百餘日,近日所入也。或河水所通西海矣。故《涼土異物志》
曰:蔥嶺之水,分流東西,西入大海,東為河源。《禹記》所云崑崙者焉。張騫
使大宛而窮河源,謂極於此而不達於崑崙者也。河水自蔥嶺分源,東逕伽含羅國。
釋氏《西域記》曰:有國名伽舍羅逝,此國狹小,而總萬國之要道無不由。城南
有水,東北流出羅逝西山,山即蔥嶺也。逕岐沙谷,出谷分為二水。一水東流,
逕無雷國北,治盧城。其俗與西夜子契約。又東流逕依耐國北,去無雷五百四十
里,俗同子合。又東逕蒲犁國北,治蒲犁合,北去疏勒五百五十里,俗與子契約。
河水又東,逕皮山國北,治皮山城,西北去莎車三百八十里。
△其一源出於闐國南山,北流,與蔥嶺河合,東注蒲昌海。
河水又東與于闐河合。南源導于闐南山,俗謂之仇摩置。自置北流,逕于闐國
西。治西城,山多玉石。西去皮山三百八十里,東去陽關五千餘里。釋法顯自烏夷
西南行,路中無人民,沙行艱難,所逕之苦,人理莫比。在道一月五日,得達于闐,
其國殷庶,民篤信,多大乘學,威儀齊整,器缽無聲。城南一十五里,有利剎寺,
中有石鞾,石上有足跡。彼俗言是辟支佛跡,法顯所不傳,疑非佛跡也。又西北
流注於河。即《經》所謂北注蔥嶺河也。南河又東,逕于闐國北。釋氏《西域記》
曰:河水東流三千里,至於闐,屈東北流者也。《漢書·西域傳》曰:于闐已東,
水皆東流。南河又東北,逕扜彌國北,治扜彌城,西去于闐三百九十里。南河
又東逕精絕國北,西去扜彌四百六十里。南河又東逕且末國北,又東,右會阿
耨達大水。釋氏《西域記》曰:阿耨達山西北有大水,北流注牢蘭海者也。其水
北流,逕且末南山,又北,逕且末城西,國治且末城,西通精絕二千里,東去鄯
善七百二十里。種五穀,其俗略與漢同。又曰且末河東北流,逕且末北,又流而
左會南河。會流東逝,通為注濱河。注濱河又東,逕鄯善國北,治伊循城,故樓
蘭之地也。樓蘭王不恭於漢。元鳳四年,霍光遣平樂監傳介子刺殺之,更立後王。
漢又立其前王質子尉屠耆為王,更名其國為鄯善。百官祖道橫門。王自請天子曰:
身在漢久,恐為前王子所害,國有伊循城,土地肥美,願遣將屯田積粟,令得依
威重。遂置田以鎮撫之。敦煌索勱,字彥義,有才略。刺史毛奕表行貳師將軍將
酒泉、敦煌兵千入,至樓蘭屯田,起白屋,召鄯善、焉耆、龜茲三國兵各千,橫
斷注濱河。河斷之日,水奮勢激,波陵冒堤。勱厲聲曰:王尊建節,河堤不溢。
王霸精誠,呼沱不流。水德神明,古今一也。勱躬禱祀,水猶未減,乃列陣被杖,
鼓譟讙叫,且刺且射,大戰三日,水乃回減,灌浸沃衍,胡人稱神。大田三年,
積粟百萬,威服外國。其水東注澤。澤在樓蘭國北,治扜泥城,其俗謂之東故
城,去陽關千六百里,西北去烏壘千七百八十五里,至墨山國千三百六十五里。
西北去車師千八百九十里,土地沙鹵,少田,仰谷旁國。國出玉,多葭葦、檉柳、
胡桐、白草。國在東垂,當白龍堆,乏水草,常主發導,負水擔糧迎送漢使,故
彼俗謂是澤為牢蘭海也。釋氏《西域記》曰:南河,自於闐東迤北三千里,至鄯
善,入牢蘭海者也。北河自岐沙東分,南河,即釋氏《西域記》所謂二支北流,
逕屈茨、烏夷、禪善,入牢蘭海者也。北河又東北流,分為二水,枝流出焉。北
河自疏勒逕流南河之北。《漢書·西域傳》曰:蔥嶺以東,南北有山,相距千餘
里,東西六千里,河出其中。暨於溫宿之南,左合枝水。枝水上承北河於疏勒之
西,東北流逕疏勒國南,又東北與疏勒北山水合。水出北溪,東南流逕疏勒城下。
南去莎車五百六十里,有市列,西當大月氏、大宛、康居道。釋氏《西域記》曰:
國有佛浴床,赤真檀木作之,方四尺。王於宮中供養。漢永平十八年,耿恭以戊
己校尉,為匈奴左鹿蠡王所逼,恭以此城側澗傍水,自金蒲遷居此城。匈奴又來
攻之,壅絕澗水。恭於城中穿井,深一十五丈,不得水。吏士渴乏,笮馬糞汁飲
之。恭乃仰天嘆曰:昔貳師拔佩刀刺山,飛泉湧出。今漢德神明,豈有窮哉?整
衣服,向井再拜,為吏士禱之。有頃,水泉奔出,眾稱萬歲。乃揚水以示之,虜
以為神,遂即引去。後車師叛,與匈奴攻恭。食盡窮困,乃煮鎧弩,食其筋革。
恭與士卒同生死,鹹無二心。圍恭,不能下。關寵上書求救。建初元年,章帝納
司徒鮑昱之言,遣兵救之。至柳中,以校尉關寵分兵入高昌壁,攻交河城,車師
降。遣恭軍吏范羌將兵二千人迎恭,遇大雪丈余,僅能至。城中夜聞兵馬聲大恐。
羌遙呼曰:我范羌也。城中皆稱萬歲,開門相持涕泣,尚有二十六人,衣履穿決,
形容枯槁,相依而還。枝河又東逕莎車國南,治莎車城,西南去蒲犁七百四十里。
漢武帝開西域,屯田於此。有鐵山,出青玉。枝河又東逕溫宿國南,治溫宿城,
土地物類與鄯善同。北至烏孫赤谷六百一十里。東通姑墨二百七十里。於此枝河
右入北河。北河又東逕姑墨國南,姑墨川水注之。水導姑墨西北赤沙山,東南流
逕姑墨國西,治南城。南至於闐,馬行十五日。土出銅鐵及雌黃。其水又東南流,
右注北河。又東逕龜茲國南,又東,左合龜茲川。水有二源:西源出北大山南。
釋氏《西域記》曰:屈茨北二百里有山,夜則火光,晝日但煙。人取此山石炭,
治此山鐵,恆充三十六國用。故郭義恭《廣志》云:龜茲能鑄冶。其水南流逕赤
沙山。釋氏《西域記》曰:國北四十里,山上有寺,名雀離,大清淨。又出山東
南流,枝水左派焉。又東南,水流三分,右二水俱東南流,注北河。東川水出龜
茲東北,赤沙積梨南流。枝水右出,西南入龜茲城,音屈茨也,故延城矣。西去
姑墨六百七十里。川水又東南流,逕於輪台之東也。昔漢武帝初通西域,置校尉屯
田於此。搜粟都尉桑弘羊奏言:故輪台以東,地廣,饒水草,可溉田五千頃以上。
其處溫和田美,可益通溝渠,種五穀,收穫與中國同。時匈奴弱,不敢近西域,
於是徙莎車相去千餘里,即是台也。其水又東南流,右會西川枝水,水有二源,
俱受西川。東流逕龜茲城南,合為一水。水間有故城,蓋屯校所守也。其水東南
注東川水東川水又東南逕烏壘國南,治烏壘城,西去龜茲三百五十里。東去玉門、
陽關二千七百三十八里,與渠犁田官相近。土地肥饒,於西域為中,故都護治焉。
漢使侍郎鄭吉並護北道,故號都護,都護之起,自吉置也。其水又東南注大河。
大河又東,左會敦薨之水。其水出焉耆之北敦薨之山,在匈奴之西,烏孫之東。
《山海經》曰:敦薨之山,敦薨之水出焉,而西流注於泑澤。出於崑崙之東北
隅,實惟河源者也。二源俱道,西源東流分為二水,左水西南流,出於焉耆之西,
逕流焉耆之野,屈而東南流,注於敦薨之渚。右水東南流,又分為二,左右焉耆
之國,城居四水之中,在河水之洲,治員渠城,西去烏壘四百里,南會兩水,同
注敦薨之浦。東源東南流,分為二水,澗瀾雙引,洪湍濬發,俱東南流,逕出焉
耆之東,導於危須國西。國治危須城,西去焉耆百里。又東南流,注於敦薨之數。
川流所積,潭水斯漲,溢而為海。《史記》曰:焉耆近海,多魚鳥,東北隔大山,
與車師接。敦薨之水,自海西逕慰犁國。國治尉犁城,西去都護治所三百里,北
去焉耆百里。其水又西出沙山鐵關谷。又西南流,逕連城別注,裂以為田。桑弘
羊曰:臣愚以為連城以西,可遣屯田,以威西國。即此處也。其水又屈而南,逕
渠犁國西。故《史記》曰:西有大河。即斯水也。又東南流,逕渠犁國南。治渠
犁城,西北去烏壘三百三十里。漢武帝通西域,屯渠犁,即此處也。南與精絕接,
東北與尉犁接,又南流注於河。《山海經》曰:敦薨之水,西流注於泑澤。蓋
亂河流,自西南注也。河水又東,逕墨山國南,治墨山城,西至尉犁二百四十里。
河水又東,注賓城南,又東逕樓蘭城南而東注,蓋墢田士所屯,故城禪國名耳。
河水又東,注於泑澤,即《經》所謂蒲昌海也。水積鄯善之東北,龍城之西南。
龍城故姜賴之虛,胡之大國也。蒲昌海溢,燙覆其國,城基尚存而至大,晨發西
門,暮達東門。澮其崖岸,余溜風吹,稍鹹龍形,西面向海,因名龍城。地廣千
里,皆為鹽而剛堅也。行人所逕,畜產皆布氈臥之。掘發其下,有大鹽,方如巨
枕,以次相累,類霧起雲浮,寡見星日,少禽,多鬼怪。西接鄯善,東連三沙,
為海之北隘矣。故蒲昌亦有鹽澤之稱也。《山海經》曰:不周之山,北望諸毗之
山,臨彼岳崇之山,東望泑澤,河水之所潛也。其源渾渾泡泡者也。東去玉門
陽關一千三百里,廣袤三百里。其水澄渟,冬夏不減。其中洄湍電轉,為隱淪
之脈,當其澴流之上,飛禽奮翮於霄中者,無不墜於淵波矣。即河水之所潛而
出於積石也。
△又東入塞,過敦煌、酒泉、張掖郡南。
河自蒲昌,有隱淪之證,並間關入塞之始,自此《經》當求實致也。河水重
源,又發於西塞之外,出於積石之山。《山海經》曰:積石之山,其下有石門,
河水冒以西南流。是山也,萬物無不有。《禹貢》所謂導河自積石也。山在西羌
之中,燒當所居也。延熹二年,西羌燒當犯塞,護羌校尉段熲討之,追出塞,至
積石山,斬首而還。司馬彪曰:西羌者,自析支以西濱於河首,左右居也。河水
屈而東北流,逕析支之地,是為河曲矣。應劭曰:《禹貢》析支,屬雍州,在河
關之西。東去河關千餘里,羌人所居,謂之河曲羌也。東北歷敦煌、酒泉、張掖
南。應劭《地理風俗記》曰:敦煌酒泉,其水若酒味故也。張掖,言張國臂掖以
威羌狄。《說文》曰:郡制:天子地方千里,分為百縣,縣有四郡。故《春秋傳》
曰:上大夫縣,下大夫郡。至秦始置三十六郡以監縣矣。從邑,君聲。《釋名》
曰:郡,群也,人所群聚也。黃義仲《十三州記》曰:郡之言君也,改公侯之封
而言君者,至尊也。郡守專權,君臣之禮彌崇。今郡字君在其左,邑在其右,君
為元首,邑以載民,故取名於君,謂之郡。《漢官》曰:秦用李斯議,分天下為
三十六郡。凡郡:或以列國,陳、魯、齊、吳是也。或以舊邑,長沙、丹陽是也。
或以山陵,太山、山陽是也。或以川原,西河、河東是也。或以所出,金城,城
下得金,酒泉,泉味如酒,豫章,樟樹生庭,雁門,雁之所育,是也。或以號令,
禹合諸侯,大計東冶之山,因名會稽,是也。河逕其南,而纏絡遠矣。河水自河
曲又東,逕西海郡南,漢平帝時,王莽秉政,欲耀威德,以服遠方,諷羌獻西海
之地,置西海郡,而築五縣焉。周海,亭燧相望。莽篡政紛亂,郡亦棄廢。河水
又東逕允川而歷大榆、小榆谷北,羌迷唐鍾存所居也。永元五年,貫友代聶尚為
護羌校尉,攻迷唐,斬獲八百餘級,收其熟麥數萬斛,於逢留河上築城以盛麥,
且作大航於河峽,作橋渡兵,迷唐遂遠依河曲。永元九年,迷唐復與鍾存東寇而
還。十年,竭者王信、耿譚西擊迷唐,降之,詔聽還大小榆谷。迷唐以漢造河橋,
兵來無時,故地不可居,復叛居河曲,與羌為讎,種人與官兵擊之允川,去迷唐
數十里營止,遣輕兵挑戰,因引還,迷唐追之,至營,因戰,迷唐敗走,於是西
海及大、小榆谷無復聚落。隃糜相曹鳳上言:建武以來,西戎數犯法,常從燒
當種起。所以然者,以其居大、小榆谷,土地肥美,又近塞內,與諸種相傍,南
得鍾存,以廣其眾。北阻大河,因以為固,又有西海魚監之利,緣山濱河以廣田
畜,故能疆大,常雄諸種。今黨援沮壞,親屬離叛,其餘勝兵不過數百,宜及此
時,建復西海郡縣,規固二榆,廣設屯田,隔塞羌胡交關之路,殖穀富邊,省輸
轉之役。上拜鳳為金城西部都尉,遂開屯田二十七部。列屯夾河,與建威相首尾。
後羌反,遂能。按段國《沙州記》:吐谷渾於河上作橋,謂之河厲。長一百五十
步,兩岸累石作基陛,節節相次,大木從橫,更相鎮壓。兩邊俱平,相去三丈,
並大材,以板橫次之,施鈞欄,甚嚴飾橋在清水川東也。
△又東過隴西河關縣北,洮水從東南來流注之。
河水右逕沙州北。段國曰:澆河西南一百七十里有黃沙。沙,南北一百二十
里,東西七十里。西極大楊川,望黃沙,猶若人委乾糒於地,都不生草木,蕩然
黃沙,周回數百里,沙州於是取號焉。《地理志》曰:漢宣帝神爵二年,置河關
縣,蓋取河之關塞也。《風俗通》曰:百里曰同,總名為縣。縣,玄也,首也,
從系倒{巛百},舉首易偏矣。言當玄靜,平徭役也。《釋名》又曰:縣,縣也縣
於郡矣。黃義仲《十三州記》曰:縣,弦也。弦以貞直,言xia6*體之居,鄰民之位。
不輕其誓,施繩用法,不曲如弦。弦聲近縣,故以取名,今系字在半也。漢高帝
六年,令天下縣邑城。張晏曰:令各自築其城也。河水又東北流,入西平郡界,
左合二川,南流入河,又東北,濟川水注之。水西南出濫瀆,東北流入大谷,謂
之大谷水。北逕澆河城西南,北流注於河。河水又東,逕澆河故城北,有二城,
東西角倚,東北去西平二百二十里。宋少帝景平中,拜吐谷渾阿豺為安西將軍澆
河公,即此城也。河水又東北,逕黃川城。河水又東,逕石城南,左合北谷水,
昔段熲擊羌於石城,投河墜坑而死者八百餘人,即於此也。河水又東北逕黃河城
南,西北去西平二百一十七里。河水又東北,逕廣違城北,右合烏頭川水。水發
遠川,引納支津,北逕城東,而北流注於河。河水又東逕邯川城南。城之左右,
歷谷有二水,導自北山,南逕邯亭,注於河。河水又東,臨津溪水注之,水自南
山,北逕臨津城西,而北流注於河。河水又東,逕臨津城北,白土城南。《十三
州志》曰:左南津西六十里,有白土城。城在大河之北,而為緣河濟渡之處。魏
涼州刺史郭淮破羌遮塞於白土,即此處矣。河水又東,左會白土川水。水出白土
城西北嶺下,東南流逕白土城北,又東南注於河。河水又東北會兩川,右合二水,
參差夾岸,連壤負險相望,河北有層山,山甚靈秀。山峰之上,立石數百丈,亭
亭桀豎。競熱爭高,遠望<山參>々,若攢圖之託霄上。其下層岩峭舉,壁岸無階。
懸岩之中,多石室焉。室中若有積卷矣,而世士罕有津逮者因謂之積書岩。岩堂
之內,每時見神人往還矣。蓋鴻衣羽裳之士,練精餌食之夫耳,俗人不悟其仙者,
乃謂之神鬼。彼羌目鬼曰唐述,復因名之為唐述山,指其堂密之居,謂之唐述窟。
其懷道宗玄之士,皮冠淨髮之徒,亦往棲托焉。故《秦州記》曰:河峽崖傍有二
窟:一曰唐述窟,高四十丈。西二里有時亮窟,高百丈,廣二十丈,深三十丈,
藏古書五卷,亮,南安人也。下封有水,導自是山,溪水南注河,謂之唐述水。
河水又東得野亭南,又東北流歷研川,謂之研川水。又東北注於河,謂之野城口。
河水又東歷鳳林北。鳳林,山名也,五巒俱峙。耆彥云:昔有鳳烏飛游五峰,故
山有斯目矣。《秦州記》曰:枹罕原北有鳳林川,川中則黃河東流也。河水又東,
與灕水合,水導源塞外羌中。故《地理志》曰:其水出西塞外,東北流,歷野虜
中逕消銅城西。又東北逕列河城東,考《地說》無目,蓋出自戎方矣。左合列水。
水出西北溪,東北流,逕列城北,右入灕水,城居二水之會也。灕水又北,逕可
石孤城西,西戎之名也。又東北,左合黑城溪水。水出西北山下,東南流逕黑城
南。又東南,枝水左出焉。又東南,入灕水。灕水又東北,逕榆城東,榆城溪水
注之。水出素和細越西北山下,東南流,逕細越川,夷俗鄉名也,又東南出狄周
峽,東南右合黑城溪之枝津。津水上承溪水,東北逕黑城東,東北注之榆溪。又
東南,逕榆城南,東北注灕水。灕水又東北,逕石門口。山高險絕,對岸若門,
故峽得闕名矣,疑即皋蘭山門也。漢武帝元狩三年,驃騎霍去病出隴西,至皋蘭,
謂是山之關塞也。應劭《漢書音義》曰:皋蘭在隴西白石縣,塞外,河名也。孟
康曰:山關名也。今是山去河不遠,故論者疑目河山之間矣。灕水又東北,皋蘭
山水自山左右翼注灕水。灕水又東,白石川水注之,水出縣西北山下,東南流,
枝津東注焉。白石川水,又南逕白石城西,而注灕水。灕水又東逕白石縣故城南。
王莽更曰順礫。闞駰曰:白石縣在狄道西北二百八十五里,灕水逕其北。今灕水
逕其南,而不出其北也。灕水又東,逕白石山北,應劭曰:白石山在東。羅溪水
注之。水出西南山下,東入灕水。灕水又東,左合罕幵南溪之,水出罕幵西,東
南流逕罕幵南,注之。《十三州志》曰:廣大阪在枹罕西北,罕幵在焉。昔慕容
吐谷渾自燕歷陰山西馳,而創居於此。灕水又東,逕枹罕縣故城南。應劭曰:故
罕羌侯邑也。《十三州志》曰:枹罕縣在郡西二百一十里灕水在城南門前東過也。
灕水又東北,故城川水注之。水有二源:南源出西南山下,東北流,逕金紐大嶺
北,又東北,逕一故城南,又東北,與北水會。北源自西南逕故城北,右入南水,
亂流東北,注灕水。灕水又東北,左合白石川之枝津水,上承白石川,東逕白石
城北,又東絕罕幵溪,又東逕枹罕城南,又東入灕水。灕水又東北出峽,北流注
於河。《地理志》曰:灕水出白石縣西塞外,東至枹罕入河。河水又逕左南城南。
《十三州志》曰:石城西一百四十里,有左南城者也,津亦取名焉。大河又東,
逕赤岸北即河夾岸也。《秦州記》曰:枹罕有河夾岸,岸廣四十丈。義熙中,乞
佛於此河上作飛橋,橋高五十丈,三年乃就。河水又東,洮水注之。《地理志》
曰:水出塞外羌中。《沙州記》曰:洮水與墊江水,俱出嵹台山,山南即墊
江源,山東則洮水源。《山海經》曰:白水出蜀。郭景純《注》云:從臨洮之西
傾山,東南流入漢,而至墊江。故段國以為墊江水也。洮水同出一山,故知嵹
台,西傾之異名也。洮水東北流,逕吐谷渾中。吐谷渾者,始是東燕慕容之枝庶,
因氏其字,以為首類之種號也,故謂之野虜。自洮嵹南北三百里中,地草遍
是龍鬚,而無樵柴。洮水又東北流,逕洮陽曾城北。《沙州記》曰:嵹城東
北三百里有曾城,城臨洮水者也。建初二年,羌攻南部都尉於臨洮,上遣行車騎
將軍馬防與長水校尉耿恭救之,諸羌退聚洮陽,即此城也。洮水又東逕洪和山南,
城在四山中。洮水又東逕迷和城北,羌名也。又東逕甘枳亭,歷望曲,在臨洮西
南,去龍桑城二百里。洮水又東,逕臨洮縣故城北。禹治洪水,西至洮水之上,
見長人,受黑玉書於斯水上。洮水又東北流,屈而逕索西城西,建初二年,馬防、
耿恭從五溪,祥<木蓋>谷,出索西,與羌戰,破之,築索西城,徙隴西南部都尉居
之。俗名赤水城,亦曰臨洮東城也。《沙州記》曰:從東洮至西洮一百二十里者
也。洮水又屈而北,逕龍桑城西,而西北流。馬防以建初二年,從安故五溪出龍
桑,開通舊路者也。俗名龍城。洮水又西逕步和亭東,步和川水注之。水出西山
下,東北流出山,逕步和亭北,東北注洮水。洮水又北出門峽,歷求厥川,蕈川
水注之,水出桑嵐西溪,東流歷桑嵐川,又東逕蕈川北,東入洮水。洮水又北歷
峽,逕偏橋,出夷始梁,右合蕈塏川水。水東南出石底橫下,北歷蕈塏川,西北
注洮水。洮水又東北,逕桑城東又北會藍川水,水源出求厥川西北溪,東北流逕
藍川,歷水池城北,東入洮水。洮水又北,逕外羌城西,又北逕和博城東,城在
山內,左合和博川水。水出城西南山下,東北逕和博城南,東北注於洮水。洮水
北逕安故縣故城西。《地理志》隴西之屬縣也。《十三州志》曰:縣在郡南四十
七里。蓋延轉擊狄道、安故,五溪反羌,大破之,即此也。洮水又北逕降狄道故
城西。闞駰曰:今日武始也。洮水在城西北下,又北,隴水注之,即《山海經》
所謂濫水也。水出鳥鼠山西北高城嶺,西逕隴坻,其山岸崩落者,聲聞數百里,
故楊雄稱響若坻頹,是也。又西北,歷白石山下。《地理志》曰:降狄道東有白
石山。濫水又西北,逕武街城南。又西北逕降狄道故城東。《百官表》曰:縣有
蠻夷謂之道,公主所食曰邑。應劭曰:反舌左衽,不與華同,須有譯言乃通也。
漢隴西郡治,秦昭王二十八年置。應劭曰:有隴坻在其東,故曰隴西也。《神仙
傳》曰:封君達,隴西人,服煉水銀,年百歲,視之如年三十許,騎青牛,故號
青牛道士。王莽更郡縣之名,郡曰厭戎,縣曰操虜也。昔馬援為隴西太守六年,
為狄道開渠,引水種秔稻,而郡中樂業,即此水也。濫水又西北流,注於洮水。
洮水右合二水。左會大夏川水,水出西山,二源合舍而亂流,逕金柳城南。《十
三州志》曰:大夏縣西有故金柳城,去縣四十里,本都尉治。又東北逕大夏縣故
城南。《地理志》王莽之順夏。《晉書地道記》曰:縣有禹廟,禹所出也。又東
北出山,注於洮水。洮水又北,翼帶三水,亂流北入河。《地理志》曰:洮水北
至枹罕,東入河,是也。
△又東過金城允吾縣北。
金城郡治也,漢昭帝始元六年置。王莽之西海也。莽又更允吾為修遠縣。河
水逕其南,不在其北。南有湟水,出塞外,東逕西王母石室、石釜、西海、鹽池
北,故闞駰曰:其西即湟水之源也。《地理志》曰:湟水所出也。湟水又東南流,
逕龍夷城,故西零之地也。《十三州志》曰:城在臨羌新縣西三百一十里,王莽
納西零之獻,以為西海郡,治此城。湟水又東南,逕卑禾羌海北,有鹽池,闞駰
曰:縣西有卑禾羌海者也。世謂之青海,東去西平二百五十里,湟水東流,逕湟
中城北,故小月氏之地也。《十三州志》曰:西平、張掖之間,大月氏之別,小
月氏之國。范曄《後漢書》曰:湟中月氏胡者,其王為匈奴所殺,余種分散,西
逾蔥嶺,其弱者南入山,從羌居止,故受小月氏之名也。《後漢·西羌傳》曰:
羌無弋爰劍者,秦厲公時,以奴隸亡入三河,羌怪為神,推以為豪。河、湟之間,
多禽獸,以射獵為事,遂見敬信,依者甚眾。其曾孫忍,因留湟中,為湟中羌也。
湟水又東,右控四水,導源四溪,東北流,注於湟。湟水又東,逕赤城北,而東
入,逕戎峽口,右合羌水,水出西南山下,逕護羌城東,故護羌校尉治。又東北,
逕臨羌城西,東北流注於湟。湟水又東,逕臨羌縣故城北。漢武帝元封元年以封
孫都為侯國,王莽之監羌也,謂之綏戎城,非也。湟水又東,盧溪水注之,水出
西南盧川,東北流,注於湟水。湟水又東,逕臨羌新縣故城南。闞駰曰:臨羌新
縣在郡西百八十里,湟水逕城南也。城有東西門,西北隅有子城。湟水又東,右
合溜溪、伏溜、石杜、蠡四川,東北流注之。左會臨羌溪水,水發新縣西北,東
南流,歷縣北,東南入湟水。湟水又東,龍駒川水注之,水右出西南山下,東北
流,逕龍駒城,北流注於湟水。湟水又東,長寧川水注之。水出松山,東南流,
逕晉昌城,晉昌川水注之。長寧水又東南,養女川水注之。水發養女北山,有二
源,皆長湍遠發,南總一川。逕養女山,謂之養女川。闞駰曰:長寧亭北有養女
嶺,即浩亹山,西平之北山也。亂流出峽,南逕長寧亭東。城有東西門,東北隅
有金城,在西平西北四十里。《十三州志》曰六十里,遠矣。長寧水又東南與一
水合。水出西山,東南流。水南山上,有風伯祠,春秋祭之。其水東南逕長寧亭
南,東入長寧水。長寧水又東南流,注於湟水。湟水又東,牛心川水注之。水出
西南遠山,東北流,逕牛心堆東。又北逕西平亭西,東北入湟水。湟水又東,逕
西平城北。東城,即故亭也。漢景帝六年,封隴西太守北地公孫渾邪為侯國。魏
黃國中,立西平郡,憑倚故亭,增築南西北三城,以為郡治。湟水又東,逕土樓
南。樓北倚山原,峰高三百尺,有若削成。樓下有神祠,雕牆故壁存焉。闞駰曰:
西平亭北,有土樓神祠者也。今在亭東北五里。右則五泉注之。泉發西平亭北,
雁次相綴,東北流,至土樓南,北入湟水。湟水又東,右合蔥谷水。水有四源,
各出一溪,亂流注於湟水。又東,逕東亭北,東出漆峽,山峽也。東流,右則漆
谷常溪注之,左則甘夷川水入焉。湟水又東,安夷川水注之。水發遠山,西北流,
控引眾川,北屈,逕安夷城西北,東入湟水。湟水又東,逕安夷縣故城。城有東
西門,在西平亭東七十里,闞駰曰:四十里。湟水又東,左合宜春水,水出東北
宜春溪,西南流至於安夷,南入湟水。湟水又東,勒且溪水注之。水出縣東南勒
且溪,北流逕安夷城東,而北入湟水。湟水有勒且之名,疑即此號也。闞駰曰:
金城河,初與浩亹河合,又與勒且河合者也。湟水又東,左合承流谷水南入,右
會達扶東西二溪水,參差北注,亂流東出,期頓、雞谷二水北流注之。又東,吐
那、孤長門兩川,南流入湟水。━━六山名也。湟水又東,逕樂都城南,東流,
右合來谷、乞斤二水,左會陽非、流溪、細谷三水。東逕破羌縣故城南。應劭曰:
漢宣帝神爵二年置,城,省南門。《十三州志》曰:湟水河在南門前東過。六穀
水自南,破羌川自北,左右翼注湟水。又東南逕小晉興城北,故都尉治,闞駰曰:
允吾縣西四十里,有小晉興城也。湟水又東,與閤門河合,即浩亹河也。水出西
北塞外,東入塞,逕敦煌、酒泉、張掖南。東南逕西平之鮮谷塞尉故城南。又東
南與湛水合。水有二源,西水出白嶺下,東源發於白岸谷,合為一川,東南流至
霧山,注閤門河。閤門河又東逕養女北山,東南,左合南流川水。水出北山,南
流入於閤門河。閤門河,又東,逕浩亹縣故城南,王莽改曰興武矣。闞駰曰:浩
讀閤也,故亦曰閤門水,兩兼其稱矣。又東流,注於湟水。故《地理志》曰:浩
亹水東至允吾入湟水。又東逕允吾縣北,為鄭伯津,與澗水合。水出令居縣西北
塞外,南流逕其縣故城西,漢武帝元鼎二年置,王莽之罕虜也。又南逕永登亭西,
歷黑石谷,南流注鄭伯津。湟水又東,逕允街縣故城南,漢宣帝神爵二年置,王
莽之修遠亭也。縣有龍泉,出允街谷。泉眼之中,水文成交龍,或試撓破之,尋
平成龍。畜生將飲者,皆畏避而走,謂之龍泉,下入湟水。湟水又東逕枝陽縣,
逆水注之。水出允吾縣之參街谷,東南流,逕街亭城南。又東南,逕陽非亭北,
又東南,逕廣武城西,故廣武都尉治,郭淮破羌,治無戴於此處也,城之西南二
十許里,水西有馬蹄谷。漢武帝聞大宛有天馬,遣李廣利伐之,始得此馬,有角
為奇。故漢武帝《天馬之歌》曰:天馬來兮歷無皂,逕千里兮巡東道。胡馬感北
風之思,遂頓羈絕絆,驤首而馳。晨發京城,食時至敦煌北塞外,長鳴而去,因
名其處曰候馬亭。今晉昌郡南及廣武馬蹄谷,盤石上馬跡若踐泥中,有自然之形,
故其俗號曰天馬徑。夷人在邊效刻,是有大小之跡,體狀不同,視之便別。逆水
又東,逕枝陽縣故城南,東南入於湟水。《地理志》曰:逆水出允吾,東至枝陽,
入湟。湟水又東流,注於金城河,即積石之黃河也。闞駰曰:河至金城縣,謂之
金城河,隨地為名也。釋氏《西域記》曰:牢蘭海東伏流龍沙堆,在屯皇東南四
百里阿步乾━━鮮卑山東流至金城為大河。河出崑崙,崑崙即阿耨達山也。河水
又東,逕石城南,謂之石城津。闞駰曰:在金城西北矣。河水又東南,逕金城縣
故城北。應劭曰:初築城得金,故曰金城也。《漢書集注》,薛瓚云:金者,取
其堅固也,故《墨子》有金城湯池之言矣。王莽之金屏也。《世本》曰:鯀作城。
《風俗通》曰:城,盛也。從土,成聲。《管子》曰:內為之城,城外為之郭,
郭外為之土閬。地高則溝之,下則堤之,命之曰金城。《十三州志》曰:大河在
金城北門,東流,有梁泉注之,泉出縣之南山。按耆舊言:梁暉,字始娥,漢大
將軍梁冀後,冀誅,入羌。後其祖父為羌所推為渠帥,而居此城。土荒民亂,暉
將移居枹罕,出頓此山,為群羌圍迫,無水。暉以所執榆鞭堅地,以青羊祈山,
神泉湧出,榆木成林。其水自縣北流,注於河也。
△又東過榆中縣北。
昔蒙恬為秦北逐戎人,開榆中之地。《案《地理志》,金城郡之屬縣也。故
徐廣《史記音義》曰:榆中,在金城。即阮嗣宗《勸進文》所謂榆中以南者也。
△又東過天水北界。
苑川水出勇士縣子城南山,東北流歷此成川,世謂之子城川。又北逕牧師苑,
故漢牧苑之地也。羌豪迷吾等萬餘人,到襄武、首陽、平襄、勇士,至此抄苑馬,
焚燒亭驛,即此處也。又曰:苑川水地,為龍馬之沃土,故馬援請與田戶中分以
自給也。有東西二苑城,相去七里,西城即乞佛所都也。又北入於河也。
△又東北過武威媼圍縣東,
河水逕其界,東北流,縣西南有泉源,東逕其縣南,又東北入河也。
△又東北過天水勇士縣北。
《地理志》曰:蒲福也。屬國都尉治。王莽更名之曰紀德。有水出縣西,世
謂之二十八渡水,東北流,溪澗縈曲,途出其中,逕二十八渡,行者勤於溯涉,
故因名焉。北逕其縣而xia6*注河。又有赤曄川水,南出赤蒿谷,北流逕赤曄川,又
北逕牛官川,又北逕義城西北,北流,歷三城川,而北流注於河也。
△又東北過安定北界麥田山。
河水東北流,逕安定祖厲縣故城西北。漢武帝元鼎五年,幸雍,遂逾隴,登
空同,西臨祖厲河而遠。即於此也。王莽更名之曰鄉禮也。━━李斐曰:音賴。
又東北,祖厲川水注之。水出祖厲南山,北流,逕祖厲縣而西北流,注於河,河
水又東北,逕麥田城西。又北,與麥田泉水合,水出城西北,西南流注於河。河
水又東北,逕麥田山西谷,山在安定西北六百四十里。河水又東北逕於黑城北,
又東北,高平川水注之,即苦水也。水出高平大隴山苦水谷。建武八年,世祖征
隗囂,吳漢從高平第一苦水谷入,即是谷也。東北流,逕高平縣故城東。漢武帝
元鼎三年置,安定郡治也。王莽更名其縣曰鋪睦。西十里有獨阜,阜上有故台,
台側有風伯壇,故世俗呼此阜為風堆。其水又北,龍泉水注之,水出縣東北七里
龍東,東北流,注高平川。川水又北出秦長城,城在縣北一十五里。又西北流,
逕東西二太樓故城門北,合一水,水有五源,鹹出隴山西。東水發源縣西南二十
六里湫淵,淵在四山中,湫水北流,西北出長城北,與次水會。水出縣西南四十
里長城西山中。北流逕魏行宮故殿東,又北,次水注之,水出縣西南四十里山中。
北流逕行宮故殿西,又北合次水,水出縣西南四十八里。東北流,又與次水合。
水出縣西南六十里酸陽山。東北流,左會右水,總為一川。東逕西樓北,東注苦
水。段熲為護羌校尉,於安定、高平、苦水討先零,斬首八千級於是水之上。苦
水又北,與石門水合。水有五源。東水導源高平縣西八十里,西北流,次水注之。
水出縣西百二十里如州泉。東北流,右入東水,亂流,左會三川,參差相得,東
北同為一川。混濤歷峽,峽即隴山之北垂也。謂之石門口。水曰石門水。在縣西
北八十餘里。石門之水,又東北,注高平川。川水又北,自延水注之,水西出自
延溪,東流歷峽,謂之自延口,在縣西北一百里。又東北逕延城南,東入高平川。
川水又北,逕廉城東。按《地理志》,北地有廉縣,闞駰言在富平北。自昔匈奴
侵漢,新秦之土,率為狄場,故城舊壁,盡從胡目。地理淪移,不可復識,當是
世人誤證也。川水又北,苦水注之。水發縣東北百里山,流注高平川。川水又北,
逕三水縣西,肥水注之。水出高平縣西北二百里牽條山西,東北流與若勃溪合,
水有二源,總歸一瀆,東北流入肥。肥水又東北流,違泉水注焉。泉流所發,導
於若勃溪東,東北流入肥。肥水又東北出峽,注於高平川。水東有山,山東有三
水縣故城,本屬國都尉治,王莽之廣延亭也。西南去安定郡三百四十里。議郎張
奐為安定屬國都尉,治此。羌有獻金馬者,奐召主簿張祁入。於羌前以酒酹地,
曰:使馬如羊,不以入廄,使金如粟,不以入懷。盡還不受,威化大行。縣東有
溫泉,溫泉東有鹽池,故《地理志》曰:縣有鹽官。今於城之東北有故城,城北
有三泉,疑即縣之鹽官也。高平川水又北入於河。河水又東北,逕眴卷縣故城
西。《地理志》曰:河水別出為河溝,東至富平北入河。河水於此有上河之名也。
0
猜你喜歡
卷三 帝紀第三
《魏書》 ◎太宗紀 太宗明元皇帝,諱列夫托爾斯泰-13
《列夫托爾斯泰》 奇答佞篇
《論衡》卷九十九 奏議卷三
《歐陽修集》 ◎諫院進札狀七首 【論河北卷九 莽兒郎驚散新鶯燕 梅香認合玉蟾蜍
《二刻拍案驚奇》 詩云: 世間好事必多磨,緣德伯家的苔絲(上)-第四期-蘭因絮果
《德伯家的苔絲》 2卷六十九 史部二十五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地理類二 △《水經注》·卷四十九
《蘇軾集》 ◎策問二十三首 【私試策問卷三十九 奏狀
《柳宗元集》 ○為廣南鄭相公奏百姓產三男狀(鄭卷四十 志十五
《清史稿》 ◎災異一 傳曰:天有三辰,卷二十五上 郊祀志第五上
《漢書》 《洪範》八政,三曰祀。祀者,所以卷一百六十一 列傳第四十八
《元史》 ○楊大淵(文安附) 楊大淵卷一百八
《蘇軾集》 ◎外製制敕七十四首 【李之卷三百三十五 列傳第九十四
《宋史》 ○種世衡(子古 諤 誼 孫卷四十五 非國語下
《柳宗元集》 ◎非國語下(三十六篇) ○卷三百五十二 列傳第一百一十一
《宋史》 ○唐恪 李邦彥 余深 薛昂卷四十 列傳第三十二
《北齊書》 ○尉瑾 馮子琮 赫連子悅卷二百三 列傳第九十
《元史》 ◎方技(工藝附) 自昔帝王卷九 晉本紀第九
《新五代史》 出帝父敬儒,高祖兄也,為唐莊宗騎紅與黑(上)-卷上-06
《紅與黑》 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