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十一
◎奏議四首
【議學校貢舉狀】
熙寧四年正月日,殿中丞直史館判官告院蘇軾狀奏:準敕講求學校貢舉利害,
令臣等各具議狀聞奏者。
右臣伏以得人之道,在於知人,知人之法,在於責實。使君相有知人之才,
朝廷有責實之政,則胥史皂隸,未嘗無人,而況於學校貢舉乎?雖因今之法,臣
以為有餘。使君相無知人之才,朝廷無責實之政,則公卿侍從,常患無人,況學
校貢舉乎?雖復古之制,臣以為不足矣。
夫時有可否,物有廢興。方其所安,雖暴君不能廢。及其既厭,雖聖人不能
復。故風俗之變,法制隨之。譬如江河之徙移,順其所欲行而治之,則易為功;
強其所不欲行而復之,則難為力。使三代聖人復生於今,其選舉養才,亦必有道
矣,何必由學?且天下固嘗立學矣。慶曆之間,以為太平可待,至於今日,惟有
空名僅存。今陛下必欲求德行道藝之士,責九年大成之業,則將變今之禮,易今
之俗,又當發民力以治宮室,斂民財以食游士,百里之內,置官立師,獄訟聽於
是,軍旅謀於是,又當以時簡不率教者,屏之遠方,終身不齒,則無乃徒為紛亂,
以患苦天下耶?若乃無大變改,而望有益於時,則與慶曆之際何異?故臣以謂今
之學校,特可因循舊制,使先王之舊物不廢於吾世,足矣。
至於貢舉之法,行之百年,治亂盛衰,初不由此。陛下視祖宗之世貢舉之法,
與今為孰精?言語文章,與今為孰優?所得文武長才,與今為孰多?天下之事,
與今為孰辦?較比四者,而長短之議決矣。今議者所欲變改,不過數端。或曰鄉
舉德行而略文章;或曰專取策論而罷詩賦;或欲舉唐室故事,兼采譽望,而罷封
彌;或欲罷經生樸學,不用貼、墨,而考大義。此數者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也。
臣請歷言之。夫欲興德行,在於君人者修身以格物,審好惡以表俗,孟子所
謂“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君之所向,天下趨焉。若欲設科立名以取之,
則是教天下相率而為偽也。上以孝取人,則勇者割服,怯者廬墓。上以廉取人,
則弊車羸馬,惡衣菲食。凡可以中上意,無所不至矣。德行之弊,一至於此乎!
自文章而言之,則策論為有用,詩賦為無益;自政事言之,則詩賦、策論均為無
用矣。雖知其無用,然自祖宗以來莫之廢者,以為設法取士,不過如此也。豈獨
吾祖宗,自古堯舜亦然。《書》曰:“敷奏以言,明試以功。”自古堯舜以來,
進人何嘗不以言,試人何嘗不以功乎?議者必欲以策論定賢愚、決能否,臣請有
以質之。近世士大夫文章華靡者,莫如楊億。使楊億尚在,則忠清鯁亮之士也,
豈得以華靡少之。通經學古者,莫如孫復、石介,使孫復、石介尚在,則迂闊矯
誕之士也,又可施之於政事之間乎?自唐至今,以詩賦為名臣者,不可勝數,何
負於天下,而必欲廢之!近世士人纂類經史,綴緝時務,謂之策括。待問條目,
搜抉略盡,臨時剽竊,竄易首尾,以眩有司,有司莫能辨也。且其為文也,無規
矩準繩,故學之易成;無聲病對偶,故考之難精。以易學之士,付難考之吏,其
弊有甚於詩賦者矣。唐之通榜,故是弊法。雖有以名取人,厭伏眾論之美,亦有
賄賂公行,權要請託之害,至使恩去王室,權歸私門,降及中葉,結為朋黨之論。
通榜取人,又豈足尚哉。諸科舉取人,多出三路。能文者既已變而為進士,曉義
者又皆去以為明經,其餘皆樸魯不化者也。至於人才,則有定分,施之有政,能
否自彰。今進士日夜治經傳,附之以子史,貫穿馳騖,可謂博矣。至於臨政,曷
嘗用其一二?顧視舊學,已為虛器,而欲使此等分別註疏,粗識大義,而望其才
能增長,亦已疏矣。
臣故曰:此數者皆知其一,而不知其二也。特願陛下留意其遠者大者。必欲
登俊良,黜庸回,總覽眾才,經略世務,則在陛下與二三大臣,下至諸路職司與
良二千石耳,區區之法何預焉!然臣竊有私憂過計者,敢不以告。昔王衍好老莊,
天下皆師之,風俗凌夷,以至南渡。王縉好佛,舍人事而修異教,大曆之政,至
今為笑。故孔子罕言命,以為知者少也。子貢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
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夫性命之說,自子貢不得聞,而今之學者,
恥不言性命,此可信也哉!今士大夫至以佛老為聖人,粥書於市者,非莊老之書
不售也。讀其文,浩然無當而不可窮;觀其貌,超然無著而不可挹,豈此真能然
哉?蓋中人之性,安於放而樂於誕耳。使天下之士,能如莊周齊死生,一毀譽,
輕富貴,安貧賤,則人主之名器爵祿,所以礪世摩鈍者,廢矣。陛下亦安用之?
而況其實不能,而竊取其言以欺世者哉。臣願陛下明敕有司,試之以法言,取之
以實學。博通經術者,雖朴不廢;稍涉浮誕者,雖工必黜。則風俗稍厚,學術近
正,庶幾得忠實之士,不至蹈衰季之風,則天下幸甚。謹錄奏聞,伏候敕旨。
【諫買浙燈狀】
熙寧四年正月□日,殿中丞直史館判官告院權開封府推官臣蘇軾狀奏:右臣
向蒙召對便殿,親奉德音,以為凡在館閣,皆當為朕深思治亂,指陳得失,無有
所隱者。自是以來,臣每見同列,未嘗不為道陛下此語,非獨以稱頌盛德,亦欲
朝廷之間如臣等輩,皆知陛下不以疏賤間廢其言,共獻所聞,以輔成太平之功業。
然竊謂空言率人,不如有實而人自勸。欲知陛下能受其言之實,莫如以臣試之。
故臣願以身先天下試其小者,上以補助聖明之萬一,下以為賢者卜其可否,雖以
此獲罪,萬死無悔。
臣伏見中使傳宣下府市司買浙燈四千餘盞,有司具實直以聞,陛下又令減價
收買,見已盡數拘收,禁止私買,以須上令。臣始聞之,驚愕不信,咨嗟累日。
何者?竊為陛下惜此舉動也。臣雖至愚,亦知陛下游心經術,動法堯舜,窮天下
之嗜欲,不足以易其樂;盡天下之玩好,不足以解其憂,而豈以燈為悅者哉。此
不過以奉二宮之歡,而極天下之養耳。然大孝在乎養志,百姓不可戶曉,皆謂陛
下以耳目不急之玩,而奪其口體必用之資。賣燈之民,例非豪戶,舉債出息,畜
之彌年。衣食之計,望此旬日。陛下為民父母,唯可添價貴買,豈可減價賤酬?
此事至小,體則甚大。凡陛下所以減價者,非欲以與此小民爭此豪末,豈以其無
用而厚費也?如知其無用,何必更索?惡其厚費,則如勿買。且內庭故事,每遇
放燈,不過令內東門雜物務臨時收買,數目既少,又無拘收督迫之嚴,費用不多,
民亦無憾。故臣願追還前命,凡悉如舊。京城百姓,不慣侵擾,恩德已厚,怨讟
易生,可不慎歟!可不畏歟!
近日小人妄造非語,士人有展年科場之說,商賈有京城榷酒之議,吏憂減俸,
兵憂減廩。雖此數事,朝廷所決無,然致此紛紛,亦有以見陛下勤恤之德,未信
於下,而有司聚斂之意,或形於民。方當責己自求,以消讒慝之口。而台官又勸
陛下以嚴刑悍吏捕而戮之,虧損聖德,莫大於此。而又重以買燈之事,使得因緣
以為口實,臣實惜之。
方今百冗未除,物力凋弊,陛下縱出內帑財物,不用大司農錢,而內帑所儲,
孰非民力?與其平時耗於不急之用,曷若留貯以待乏絕之供?故臣願陛下將來放
燈與凡游觀苑囿宴好賜予之類,皆飭有司,務從儉約。頃者詔旨裁減皇族恩例,
此實陛下至明至斷,所以深計遠慮,割愛為民。然竊揆其間,不能無少望於陛下,
惟當痛自刻損,以身先之,使知人主且猶若此,而況於吾徒哉。非惟省費,亦且
弭怨。
昔唐太宗遣使往涼州諷李大亮獻其名鷹,大亮不可,太宗深嘉之。詔曰:
“有臣若此,朕復何憂。”明皇遣使江南采,汴州刺史倪若水論之,為反其
使。又令益州織半臂背子、琵琶捍撥、鏤牙合子等,蘇許公不奉詔。李德裕在浙
西,詔造銀盝子妝具二十事,織綾二千匹,德裕上疏極論,亦為罷之。使陛下內
之台諫有如此數人者,則買燈之事,必須力言。外之有司有如此數人者,則買燈
之事,必不奉詔。陛下聰明睿聖,追跡堯舜,而群臣不以唐太宗、明皇事陛下,
竊嘗深咎之。臣忝備府寮,親見其事,若又不言,臣罪大矣。陛下若赦之不誅,
則臣又有非職之言大於此者,忍不為陛下盡之。若不赦,亦臣之分也。謹錄奏聞,
伏候敕下。
【上皇帝書】
熙寧四年二月□日,殿中丞直史館判官告院權開封府推官臣蘇軾,謹昧萬死,
再拜上書皇帝陛下。臣近者不度愚賤,輒上封章言買燈事。自知瀆犯天威,罪在
不赦,席藁私室,以待斧鉞之誅,而側聽逾旬,威命不至。問之府司,則買燈之
事,尋已停罷。乃知陛下不惟赦之,又能聽之,驚喜過望,以至感泣。何者?改
過不吝,從善如流,此堯舜禹湯之所勉強而力行,秦漢以來之所絕無而僅有。顧
此買燈毫髮之失,豈能上累日月之明?而陛下翻然改命,曾不移刻,則所謂智出
天下,而聽於至愚;威加四海,而屈於匹夫。臣今知陛下可與為堯舜,可與為湯
武,可與富民而措刑,可與強兵而伏戎虜矣。有君如此,其忍負之!惟當披露腹
心,捐棄肝腦,盡力所至,不知其它。乃者,臣亦知天下之事,有大於買燈者矣,
而獨區區以此為先者。蓋未信而諫,聖人不與;交淺言深,君子所戒。是以試論
其小者,而其大者固將有待而後言。今陛下果赦而不誅,則是既已許之矣。許而
不言,臣則有罪,是以願終言之。
臣之所欲言者三,願陛下結人心、厚風俗、存紀綱而已。
人莫不有所恃,人臣恃陛下之命,故能役使小民;恃陛下之法,故能勝服強
暴。至於人主所恃者誰與?《書》曰:“予臨兆民,凜乎若朽索之馭六馬。”言
天下莫危於人主也。聚則為君民,散則為仇讎,聚散人間,不容毫釐。故天下歸
往謂之王,人各有心謂之du6*夫。由此觀之,人主之所恃者,人心而已。人心之於
人主也,如木之有根,如燈之有膏,如魚之有水,如農夫之有田,如商賈之有財。
木無根則槁,燈無膏則滅,魚無水則死,農夫無田則飢,商賈無財則貧,人主失
人心則亡。此必然之理,不可逭之災也。其為可畏,從古以然。苟非樂禍好亡,
狂易喪志,則孰敢肆其胸臆,輕犯人心?昔子產焚《載書》以弭眾言,賂伯石以
安巨室,以為眾怒難犯,專欲難成。而子夏亦曰:“信,而後勞其民;未信,則
以為厲己也。”唯商鞅變法,不顧人言,雖能驟致富強,亦以召怨天下,使其民
知利而不知義,見刑而不見德,雖得天下,旋踵而失也。至於其身,亦卒不免,
負罪出走,而諸侯不納,車裂以徇,而秦人莫哀。君臣之間,豈願如此?宋襄公
雖行仁義,失眾而亡。田常雖不義,得眾而強。是以君子未論行事之是非,先觀
眾心之向背。謝安之用諸桓未必是,而眾之所樂,則國以乂安。庾亮之召蘇峻未
必非,而勢有不可,則反為危辱。自古及今,未有和易同眾而不安,剛果自用而
不危者也。
今陛下亦知人心之不悅矣。中外之人,無賢不肖,皆言祖宗以來,治財用者
不過三司使副判官,經今百年,未嘗闕事。今者無故又創一司,號曰制置三司條
例。使六七少年日夜講求於內,使者四十餘輩,分行營幹於外,造端宏大,民實
驚疑,創法新奇,吏皆惶惑。賢者則求其說而不可得,未免於憂;小人則以其意
而度朝廷,遂以為謗。謂陛下以萬乘之主而言利,謂執政以天子之宰而治財,商
賈不行,物價騰踴。近自淮甸,遠及川蜀,喧傳萬口,論說百端。或言京師正店,
議置監官,夔路深山,當行酒禁,拘收僧尼常住,減刻兵吏廩祿,如此等類,不
可勝言。而甚者至以為欲復肉刑。斯言一出,民且狼顧。陛下與二三大臣,亦聞
其語矣。然而莫之顧者,徒曰我無其事,又無其意,何恤於人言。夫人言雖未必
皆然,而疑似則有以致謗。人必貪財也,而後人疑其盜。人必好色也,而後人疑
其淫。何者?未置此司,則無此謗,豈去歲之人皆忠厚,而今歲之人皆虛浮?孔
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又曰:“必也正名乎。”今陛下操其器而
諱其事,有其名而辭其意,雖家置一喙以自解,市列千金以購人,人必不信,謗
亦不止。夫制置三司條例司,求利之名也。六七少年與使者四十餘輩,求利之器
也。驅鷹犬而赴林藪,語人曰,我非獵也。不如放鷹犬而獸自馴。操網罟而入江
湖,語人曰,我非漁也,不如捐網罟而人自信。故臣以為消讒慝以召和氣,復人
心而安國本,則莫若罷制置三司條例司。
夫陛下之所以創此司者,不過以興利除害也。使罷之而利不興,害不除,則
勿罷。罷之而天下悅,人心安,興利除害,無所不可,則何苦而不罷?陛下欲去
積弊而立法,必使宰相熟議而後行。事若不由中書,則是亂世之法,聖君賢相,
夫豈其然?必若立法不免由中書,熟議不免使宰相,則此司之設,無乃冗長而無
名。智者所圖,貴於無跡。漢之文、景,《紀》無可書之事;唐之房、杜,《傳》
無可載之功,而天下之言治者與文、景,言賢者與房、杜。蓋事已立而跡不見,
功已成而人不知。故曰:善用兵者,無赫赫之功。豈惟用兵,事莫不然。今所圖
者,萬分未獲其一也,而跡之布於天下,已若泥中之鬥獸,亦可謂拙謀矣。陛下
誠欲富國,擇三司官屬與漕運使副,而陛下與二三大臣,孜孜講求,磨以歲月,
則積弊自去而人不知。但恐立志不堅,中道而廢。孟子有言:“其進銳者其退速。”
若有始有卒,自可徐徐,十年之後,何事不立?孔子曰:“欲速則不達,見小利
則大事不成。”使孔子而非聖人,則此言亦不可用。《書》曰:“謀及卿士,至
於庶人。翕然大同,乃底元吉。”若違多而從少,則靜吉而作凶。今上自宰相大
臣,既已辭免不為,則外之議論,斷亦可知。宰相,人臣也,且不欲以此自污,
而陛下獨安受其名而不辭,非臣愚之所識也。君臣宵旰,幾一年矣,而富國之效,
茫如捕風,徒聞內帑出數百萬緡,祠部度五千餘人耳。以此為術,其誰不能。
且遣使縱橫,本非令典。漢武遣繡衣直指,桓帝遣八使,皆以守宰狼籍,盜
賊公行,出於無術,行此下策。宋文帝元嘉之政,比於文、景,當時責成郡縣,
未嘗遣使。及至孝武,以為郡縣遲緩,始命台使督之,以至蕭齊,此弊不革。故
景陵王子良上疏,極言其事,以為此等朝辭禁門,情態即異,暮宿村縣,威福便
行,驅追郵傳,折辱守宰,公私勞擾,民不聊生。唐開元中,宇文融奏置勸農判
官使裴寬等二十九人,並攝御史,分行天下,招攜戶口,檢責漏田。時張說、楊
瑒、皇甫璟、楊相如皆以為不便,而相繼罷黜。雖得戶八十餘萬,皆州縣希旨,
以主為客,以少為多。及使百官集議都省,而公卿以下,懼融威勢,不敢異辭。
陛下試取其《傳》而讀之,觀其所行,為是為否?近者均稅寬恤,冠蓋相望,朝
廷亦旋覺其非,而天下至今以為謗。曾未數歲,是非較然。臣恐後之視今,亦猶
今之視昔。且其所遣,尤不適宜。事少而員多,人輕而權重。夫人輕而權重,則
人多不服,或致侮慢以興爭。事少而員多,則無以為功,必須生事以塞責。陛下
雖嚴賜約束,不許邀功,然人臣事君之常情,不從其令而從其意。今朝廷之意,
好動而惡靜,好同而惡異,指趣所在,誰敢不從?臣恐陛下赤子,自此無寧歲矣。
至於所行之事,行路皆知其難。何者?汴水濁流,自生民以來,不以種稻。
秦人之歌曰:“涇水一石,其泥數斗。且溉且糞,長我禾黍。”何嘗言長我粳稻
耶?今欲陂而清之,萬頃之稻,必用千頃之陂,一歲一淤,三歲而滿矣。陛下遽
信其說,即使相視地形,萬一官吏苟且順從,真謂陛下有意興作,上糜帑廩,下
奪農時,堤防一開,水失故道,雖食議者之肉,何補於民。天下久平,民物滋息,
四方遺利,蓋略盡矣。今欲鑿空訪尋水利,所謂即鹿無虞,豈惟徒勞,必大煩擾。
凡有擘畫利害,不問何人,小則隨事酬勞,大則量才錄用。若官私格沮,並重行
黜降,不以赦原。若材力不辦興修,便許申奏替換,賞可謂重,罰可謂輕。然並
終不言諸色人妄有申陳或官私誤興工役,當得何罪。如此,則妄庸輕剽,浮浪奸
人,自此爭言水利矣。成功則有賞,敗事則無誅。官司雖知其疏,豈可便行抑退?
所在追集老少,相視可否,吏卒所過,雞犬一空。若非灼然難行,必須且為興役。
何則?格沮之罪重,而誤興之過輕。人多愛身,勢必如此。且古陂廢堰,多為側
近冒耕,歲月既深,已同永業,苟欲興復,必盡追收,人心或搖,甚非善政。又
有好訟之黨,多怨之人,妄言某處可作陂渠,規壞所怨田產,或指人舊業,以為
官陂,冒佃之訟,必倍今日。臣不知朝廷本無一事,何苦而行此哉。
自古役人,必用鄉戶,猶食之必用五穀,衣之必用絲麻,濟川之必用舟楫,
行地之必用牛馬,雖其間或有以他物充代,然終非天下所可常行。今者徒聞江浙
之間,數郡雇役,而欲措之天下,是猶見燕晉之棗栗,岷蜀之蹲鴟,而欲以廢五
谷,豈不難哉!又欲官賣所在坊場,以充衙前雇直,雖有長役,更無酬勞。長役
所得既微,自此必漸衰散,則州郡事體,憔悴可知。士大夫捐親戚,棄墳墓,以
從宦於四方者,宣力之餘,亦欲取樂,此人之至情也。若凋弊太甚,廚傳蕭然,
則似危邦之陋風,恐非太平之盛觀。陛下誠慮及此,必不肯為。且今法令莫嚴於
御軍,軍法莫嚴於逃竄,禁軍三犯,廂軍五犯,大率處死。然逃軍常半天下,不
知僱人為役,與廂軍何異?若有逃者,何以罪之?其勢必輕於逃軍,則其逃必甚
於今日,為其官長,不亦難乎?近者雖使鄉戶頗得僱人,然而所雇逃亡,鄉戶猶
任其責。今遂欲於兩稅之外,別立一科,謂之庸錢,以備官雇。則僱人之責,官
所自任矣。自唐楊炎廢租庸調以為兩稅,取大曆十四年應乾賦斂之數,以定兩稅
之額,則是租調與庸,兩稅既兼之矣。今兩稅如故,奈何復欲取庸?聖人之立法,
必慮後世,豈可於兩稅之外,別出科名哉!萬一不幸,後世有多欲之君,輔之以
聚斂之臣,庸錢不除,差役仍舊,使天下怨讟,推所從來,則必有任其咎者矣。
又欲使坊郭等第之民,與鄉戶均役,品官形勢之家,與齊民並事。其說曰:“
《周禮》田不耕者出屋粟,宅不毛者有里布。而漢世宰相之子,不免戍邊。”此
其所以藉口也。古者官養民,今者民養官。給之以田而不耕,勸之以農而不力,
於是乎有里布屋粟夫家之徵。今民無以為生,去為商賈,事勢當爾,何名役之?
且一歲之戍,不過三日,三日之雇,其直三百。今世三大戶之役,自公卿以降,
毋得免者,其費豈特三百而已。大抵事若可行,不必皆有故事。若民所不悅,俗
所不安,縱有經典明文,無補於怨。若行此二者,必怨無疑。女戶單丁,蓋天民
之窮者也。古之王者,首務恤此。而今陛下首欲役之,此等苟非戶將絕而未亡,
則是家有丁而尚幼。若假之數歲,則必成丁而就役,老死而沒官。富有四海,忍
不加恤?
孟子曰:“始作俑者,其無後乎?”《春秋》書“作丘甲”、“用田賦”,
皆重其始為民患也。青苗放錢,自昔有禁。今陛下始立成法,每歲常行,雖雲不
許抑配,而數世之後,暴君污吏,陛下能保之歟?異日天下恨之,國史記之曰:
青苗錢自陛下始,豈不惜哉!且東南買絹,本用見錢,陝西糧草,不許折兌。朝
廷既有著令,職司又每舉行。然而買絹未嘗不折鹽,糧草未嘗不折鈔,乃知青苗
不許抑配之說,亦是空文。只如治平之初,揀刺義勇,當時詔旨慰諭,明言永不
戍邊,著在簡書,有如盟約。於今幾日,議論已搖,或以代還東軍,或欲抵換弓
手,約束難恃,豈不明哉。縱使此令決行,果不抑配,計其間願請之戶,必皆孤
貧不濟之人。家若自有贏餘,何至與官交易?此等鞭撻已急,則繼之逃亡,逃亡
之餘,則均之鄰保。勢有必至,理有固然。且夫常平之為法也,可謂至矣,所守
者約,而所及者廣。借使萬家之邑,止有千斛,而谷貴之際,千斛在市,物價自
平。一市之價既平,一邦之食自足,無操瓢乞丐之弊,無里正催驅之勞。今若變
為青苗,家貸一斛,則千戶之外,孰救其飢?且常平官錢,常患其少,若盡數收
糴,則無借貸,若留充借貸,則所糴幾何?乃知常平青苗,其勢不能兩立,壞彼
成此,所喪愈多,虧官害民,雖悔何逮?臣竊計陛下欲考其實,則必亦問人,人
知陛下方欲力行,必謂此法有利無害。以臣愚見,恐未可憑。何以明之?臣頃在
陝西,見刺義勇,提舉諸縣,臣嘗親行,愁怨之民,哭聲振野。當時奉使還者,
皆言民盡樂為。希合取容,自古如此。不然,則山東之盜,二世何緣不覺?南詔
之敗,明皇何緣不知?今雖未至於此,亦望陛下審聽而己。
昔漢武之世,財力匱竭,用賈人桑弘羊之說,買賤賣貴,謂之均輸。於時商
賈不行,盜賊滋熾,幾至於亂。孝昭既立,學者爭排其說,霍光順民所欲,從而
予之,天下歸心,遂以無事。不意今者此論復興。立法之初,其說尚淺,徒言徙
貴就賤,用近易遠。然而廣置官屬,多出緡錢,豪商大賈,皆疑而不敢動,以為
雖不明言販賣,然既已許之變易,變易既行,而不與商賈爭利者,未之聞也。夫
商賈之事,曲折難行,其買也先期而與錢,其賣也後期而取直,多方相濟,委曲
相通,倍稱之息,由此而得。今官買是物,必先設官置吏,簿書廩祿,為費已厚。
非良不售,非賄不行,是以官買之價,比民必貴。及其賣也,弊復如前,商賈之
利,何緣而得?朝廷不知慮此,乃捐五百萬緡以予之。此錢一出,恐不可復。縱
使其間薄有所獲,而征商之額,所損必多。今有人為其主牧牛羊,不告其主,而
以一牛易五羊。一牛之失,則隱而不言,五羊之獲,則指為勞績。陛下以為壞常
平而言青苗之功,虧商稅而取均輸之利,何以異此?
陛下天機洞照,聖略如神,此事至明,豈有不曉?必謂已行之事,不欲中變,
恐天下以為執德不一,用人不終,是以遲留歲月,庶幾萬一,臣竊以為過矣。古
之英主,無出漢高。酈生謀撓楚權,欲復六國,高祖曰善,趣刻印。及聞留侯之
言,吐哺而罵之曰:“趣銷印。”夫稱善未幾,繼之以罵,刻印、銷印,有同兒
戲。何嘗累高祖之知人?適足明聖人之無我。陛下以為可而行之,知其不可而罷
之,至聖至明,無以加此。議者必謂民可與樂成,難與慮始,故勸陛下堅執不顧,
期於必行。此乃戰國貪功之人,行險僥倖之說。陛下若信而用之,則是徇高論而
逆至情,持空名而邀實禍,未及樂成,而怨已起矣。臣之所願結人心者,此之謂
也。
士之進言者,為不少矣,亦嘗有以國家之所以存亡、歷數之所以長短告陛下
者乎?夫國家之所以存亡者,在道德之淺深,不在乎強與弱;歷數之所以長短者,
在風俗之厚薄,不在乎富與貧。道德誠深,風俗誠厚,雖貧且弱,不害於長而存。
道德誠淺,風俗誠薄,雖強且富,不救於短而亡。人主知此,則知所輕重矣。是
以古之賢君,不以弱而忘道德,不以貧而傷風俗,而智者觀人之國,亦以此而察
之。齊至強也,周公知其後必有篡弒之臣。衛至弱也,季子知其後亡。吳破楚入
郢,而陳大夫逢滑知楚之必復。晉武既平吳,何曾知其將亂。隋文既平陳,房喬
知其不久。元帝斬郅支,朝呼韓,功多於武、宣矣,偷安而王氏之釁生。宣宗收
燕趙,復河湟,力強於憲、武矣,消兵而龐勛之亂起。故臣願陛下務崇道德而厚
風俗,不願陛下急於有功而貪富強。使陛下富如隋,強如秦,西取靈武,北取燕
薊,謂之有功可也,而國之長短,則不在此。夫國之長短,如人之壽夭,人之壽
夭在元氣,國之長短在風俗。世有尫羸而壽考,亦有盛壯而暴亡。若元氣猶存,
則尫羸而無害。及其已耗,則盛壯而愈危。是以善養生者,慎起居,節飲食,導
引關節,吐故納新。不得已而用藥,則擇其品之上、性之良,可以久服而無害者,
則五臟和平而壽命長。不善養生者,薄節慎之功,遲吐納之效,厭上藥而用下品,
伐真氣而助強陽,根本已空,僵仆無日。天下之勢,與此無殊。故臣願陛下愛惜
風俗,如護元氣。
古之聖人,非不知深刻之法可以齊眾,勇悍之夫可以集事,忠厚近於迂闊,
老成初若遲鈍。然終不肯以彼而易此者,知其所得小而所喪大也。曹參,賢相也,
曰慎無擾獄市。黃霸,循吏也,曰治道去泰甚。或譏謝安以清談廢事,安笑曰,
秦用法吏,二世而亡。劉晏為度支,專用果銳少年,務在急速集事,好利之黨,
相師成風。德宗初即位,擢崔祐甫為相。祐甫以道德寬大,推廣上意,故建中之
政,其聲翕然,天下想望,庶幾貞觀。及盧杞為相,諷上以刑名整齊天下,馴致
澆薄,以及播遷。我仁祖之馭天下也,持法至寬,用人有敘,專務掩覆過失,未
嘗輕改舊章。然考其成功,則曰未至,以言乎用兵,則十齣而九敗,以言乎府庫,
則僅足而無餘。徒以德澤在人,風俗知義。是以升遐之日,天下如喪考妣,社稷
長遠,終必賴之。則仁祖可謂知本矣。今議者不察,徒見其末年吏多因循,事不
振舉,乃欲矯之以苛察,齊之以智慧型,招來新進勇銳之人,以圖一切速成之效,
未享其利,澆風已成。且大時不齊,人誰無過?國君貪垢,至察無徒。若陛下多
方包容,則人材取次可用。必欲廣置耳目,務求瑕疵,則人不自安,各圖苟免,
恐非朝廷之福,亦豈陛下所願哉?漢文欲拜虎圈嗇夫,釋之以為利口傷俗。今若
以口舌捷給而取士,以應對遲鈍而退人,以虛誕無實為能文,以矯激不仕為有德,
則先王之澤,遂將散微。
自古用人,必須歷試。雖有卓異之器,必有已成之功,一則使其更變而知難,
事不輕作,一則待其功高而望重,人自無辭。昔先主以黃忠為後將軍,而諸葛亮
憂其不可,以為忠之名望,素非關、張之倫,若班爵遽同,則必不悅,其後關羽
果以為言。以黃忠豪勇之姿,以先主君臣之契,尚復慮此,況其他乎?世常謂漢
文不用賈生,以為深恨。臣嘗推究其旨,竊謂不然。賈生固天下之奇才,所言亦
一時之良策。然請為屬國欲以系單于,則是處士之大言,少年之銳氣。昔高祖以
三十萬眾困於平城,當時將相群臣,豈無賈生之比?三表五餌,人知其疏,而欲
以困中行說,尤不可信矣。兵,兇器也,而易言之,正如趙括之輕秦,李信之易
楚。若文帝亟用其說,則天下殆將不安。使賈生嘗歷艱難,亦必自悔其說,施之
晚歲,其術必精,不幸喪亡,非意所及。不然,文帝豈棄材之主?絳、灌豈蔽賢
之士?至於晁錯,尤號刻薄,文帝之世,止於太子家令,而景帝既立,以為御史
大夫,申屠嘉賢相,發憤而死,紛更政令,天下騷然。及至七國發難,而錯之術
亦窮矣。文、景優劣,於斯可見。大抵名器爵祿,人所奔趨,必使積勞而後遷,
以明持久而難得,則人各安其分,不敢躁求。今若多開驟進之門,使有意外之得,
公卿侍從,跬步可圖,其得者既不肯以僥倖自名,則其不得者必皆以沉淪為恨。
使天下常調,舉生妄心,恥不若人,何所不至?欲望風俗之厚,豈可得哉。選人
之改京官,常須十年以上,薦更險阻,計析毫釐。其間一事聱牙,常至終身淪棄。
今乃以一言之薦,舉而與之,猶恐未稱,章服隨至。使積勞久次而得者,何以厭
服哉?夫常調之人,非守則令,員多闕少,久已患之,不可復開多門以待巧進。
若巧者侵奪已甚,則拙者迫怵無聊,利害相形,不得不察。故近歲樸拙之人愈少,
而巧佞之士益多。惟陛下重之惜之,哀之救之。如近日三司獻言,使天下郡選一
人,催驅三司文字,許之先次指射以酬其勞,則數年之後,審官吏部,又有三百
餘人得先占闕,常調待次,不其愈難?此外勾當發運均輸,按行農田水利,已振
監司之體,各懷進用之心,轉對者望以稱旨而驟遷,奏課者求為優等而速化,相
勝以力,相高以言,而名實亂矣。惟陛下以簡易為法,以清淨為心,使奸無所緣,
而民德歸厚。臣之所願厚風俗者,此之謂也。
古者建國,使內外相制,輕重相權。如周如唐,則外重而內輕。如秦如魏,
則外輕而內重。內重之弊,必有奸臣指鹿之患。外重之弊,必有大國問鼎之憂。
聖人方盛而慮衰,常先立法以救弊。我國家租賦籍於計省,重兵聚於京師,以古
揆今,則似內重。恭惟祖宗所以深計而預慮,固非小臣所能臆度而周知。然觀其
委任台諫之一端,則是聖人過防之至計。歷觀秦、漢以及五代,諫諍而死,蓋數
百人。而自建隆以來,未嘗罪一言者,縱有薄責,旋即超升。許以風聞,而無官
長。風采所系,不問尊卑。言及乘輿,則天子改容;事關廊廟,則宰相待罪。故
仁宗之世,議者譏宰相但奉行台諫風旨而已。聖人深意,流俗豈知?台諫固未必
皆賢,所言亦未必皆是,然須養其銳氣而借之重權者,豈徒然哉?將以折奸臣之
萌,而救內重之弊也。夫奸臣之始,以台諫折之而有餘,及其既成,以干戈取之
而不足。今法令嚴密,朝廷清明,所謂奸臣,萬無此理。然而養貓所以去鼠,不
可以無鼠而養不捕之貓。畜狗所以防奸,不可以無奸而畜不吠之狗。陛下得不上
念祖宗設此官之意,下為子孫立萬一之防,朝廷紀綱,孰大於此?
臣自幼小所記,及聞長老之談,皆謂台諫所言,常隨天下公議。公議所與,
台諫亦與之;公議所擊,台諫亦擊之。及至英廟之初,始建稱親之議,本非人主
大過,亦無禮典明文,徒以眾心未安,公議不允,當時台諫,以死爭之。今者物
論沸騰,怨讟交至,公議所在,亦可知矣,而相顧不發,中外失望。夫彈劾積威
之後,雖庸人亦可奮揚;風采消委之餘,雖豪傑有所不能振起。臣恐自茲以往,
習慣成風,盡為執政私人,以致人主孤立。紀綱一廢,何事不生?孔子曰:“鄙
夫可與事君也歟?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無所不至
矣。”臣始讀此書,疑其太過,以為鄙夫之患失,不過備位而苟容。及觀李斯憂
蒙恬之奪其權,則立二世以亡秦;盧杞憂李懷光之數其惡,則誤德宗以再亂。其
心本生於患失,而其禍乃至於喪邦。孔子之言,良不為過。是以知為國者,平居
必常有忘軀犯顏之士,則臨難庶幾有徇義守死之臣。若平居尚不能一言,則臨難
何以責其死節?人臣苟皆如此,天下亦曰殆哉。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和如和羹,同如濟水。孫寶有言:“周公上聖,召公大賢,猶不相悅,著於經典。
兩不相損。”晉之王導,可謂元臣,每與客言,舉坐稱善,而王述不悅,以為人
非堯舜,安得每事盡善,導亦斂衽謝之。若使言無不同,意無不合,更唱迭和,
何者非賢?萬一有小人居其間,則人主何緣知覺?臣之所願存紀綱者,此之謂也。
臣非敢歷詆新政,苟為異論。如近日裁減皇族恩例、刊定任子條式、修完器
械、閱習鼓旗,皆陛下神算之至明,乾剛之必斷,物議既允,臣安敢有詞。至於
所獻之三言,則非臣之私見,中外所病,其誰不知?昔禹戒舜曰:“無若丹朱傲,
惟慢游是好。”舜豈有是哉!周公戒成王曰:“毋若商王,受之迷亂,酗於酒德。”
成王豈有是哉!周昌以漢高為桀、紂,劉毅以晉武為桓、靈,當時人君,曾莫之
罪,而書之史冊,以為美談。使臣所獻三言,皆朝廷未嘗有此,則天下之幸,臣
與有焉。若有萬一似之,則陛下安可不察?然而臣之為計,可謂愚矣。以螻蟻之
命,試雷霆之威,積其狂愚,豈可數赦?大則身首異處,破壞家門,小則削籍投
荒,流離道路。雖然,陛下必不為此。何也?臣天賦至愚,篤於自信。向者與議
學校貢舉,首違大臣本意,已期竄逐,敢意自全。而陛下獨然其言,曲賜召對,
從容久之,至謂臣曰:“方今政令得失安在?雖朕過失,指陳可也。”臣即對曰:
“陛下生知之性,天縱文武,不患不明,不患不勤,不患不斷,但患求治太速,
進人太銳,聽言太廣。”又俾具述所以然之狀。陛下頷之曰:“卿所獻三言,朕
當熟思之。”臣之狂愚,非獨今日,陛下容之久矣。豈其容之於始而不赦之於終?
恃此而言,所以不懼。臣之所懼者,譏刺既眾,怨仇實多,必將詆臣以深文,中
臣以危法,使陛下雖欲赦臣而不可得,豈不殆哉!死亡不辭,但恐天下以臣為戒,
無復言者,是以思之經月,夜以繼書,表成復毀,至於再三。感陛下聽其一言,
懷不能已,卒吐其說。惟陛下憐其愚忠而卒赦之,不勝俯伏待罪憂恐之至。
【再上皇帝書】
熙寧四年三月□日,殿中丞直史館判官告院權開封府推官臣蘇軾,謹昧萬死
再拜上書皇帝陛下。臣聞之,益戒於禹曰:“任賢勿貳,去邪勿疑。”仲虺言湯
之德曰:“用人惟己,改過不吝。”秦穆喪師於崤,悔痛自誓,孔子錄之。自古
聰明豪傑之主,如漢高帝、唐太宗,皆以受諫如流,改過不憚,號為秦漢以來百
王之冠也。孔子曰:“君子之過,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
仰之。”聖賢舉動,明白正直,不當如是耶?所用之人,有邪有正。所作之事,
有是有非。是非邪正,兩言而足,正則用之,邪則去之,是則行之,非則破之。
此理甚明,猶飢之必食,渴之必飲,豈有別生義理,曲加粉飾,而能欺天下哉!
《書》曰:“與治同道,罔不興;與亂同事,罔不亡。”陛下自去歲以來,所行
新政,皆不與治同道。立條例司,遣青苗使,斂助役錢,行均輸法,四海騷動,
行路怨咨。自宰相以下,皆知其非而不敢爭。臣愚蠢不識忌諱,乃者上疏論之詳
矣,而學術淺陋,不足以感動聖明。近者故相舊臣,藩鎮侍從,雜然爭言不便,
以至台諫二三人者,本其所與締交唱和表里之人也,然猶不免一言其非者,豈非
物議沸騰,事勢迫切,而不可止歟?自非見利忘義居之不疑者,孰肯終始膠固,
不自湔洗?如吳師孟乞免提舉,胡宗愈不願檢詳,如逃垢穢,惟恐不脫。人情畏
惡,一至於此。近者中外喧言,陛下已有悔悟意,道路相慶,如蒙大賚,實望陛
下於旬日之間,渙發德音,洗盪乖僻,追還使者,而罷條例司。今者側聽所為,
蓋不過使監司體量抑配而已,比之未悟,所較幾何。此孟子所謂知兄臂之不可
紾,而姑勸以徐。知鄰雞之不可攘,而月取其一。帝王改過,豈如是哉?
臣又聞陛下以為此法且可試之三路。臣以為此法,譬之醫者之用毒藥,以人
之死生,試其未效之方。三路之民,豈非陛下赤子,而可試以毒藥乎!今日之政,
小用則小敗,大用則大敗,若力行而不已,則亂亡隨之。臣非敢過為危論,以聳
動陛下也。自古存亡之所寄者,四人而已,一曰民,二曰軍,三曰吏,四曰士,
此四人者一失其心,則足以生變。今陛下一舉而兼犯之。青苗、助役之法行,則
農不安;均輸之令出,則商賈不行,而民始憂矣。並省諸軍,迫逐老病,至使戍
兵之妻,與士卒雜處其間,貶殺軍分,有同降配,遷徙淮甸,僅若流放,年近五
十,人人懷憂,而軍始怨矣。內則不取謀於元臣侍從,而專用新進小生,外則不
責成於守令監司,而專用青苗使者,多置閒局,以擯老成,而吏始解體矣。陛下
臨軒選士,天下謂之龍飛榜,而進士一人首削舊恩,示不復用。所削者一人而已,
然士莫不悵恨者,以陛下有厭薄其徒之意也。今用事者,又欲漸消進士,純取明
經,雖未有成法,而小人招權,自以為功,更相扇搖,以謂必行,而士始失望矣。
今進士半天下,自二十以上,便不能誦記注義為明經之學,若法令一更,則士各
懷廢棄之憂,而人材短長,終不在此。昔秦禁挾書,而諸生皆抱其業以歸勝、廣
相與出力而亡秦者,豈有它哉?亦徒以失業而無所歸也。故臣願陛下勿復言此。
民憂而軍怨,吏解體而士失望,禍亂之源,有大於此者乎?今未見也,一旦有急,
則致命之士必寡矣。方是之時,不知希合苟容之徒,能為陛下收板蕩而止土崩乎?
去歲諸軍之始並也,左右之人,皆以士心樂並告陛下。近者放停軍人李興,告虎
翼吏率錢行賂以求不並,則士卒不樂可知矣。夫諂諛之人,苟務合意,不憚欺罔
者,類皆如此。故凡言百姓樂請青苗錢,樂出助役錢者,皆不可信。陛下以為青
苗抑配果可禁乎?不惟不可禁,乃不當禁也。何以言之?若此錢放而不收,則州
縣官吏,不免責罰。若此錢果不抑配,則願請之戶,後必難收索。前有抑配之禁,
後有失陷之罰,為陛下官吏,不亦難乎!故臣以為既行青苗錢,則不當禁抑配,
其勢然也。人皆謂陛下聖明神武,必能徙義修慝,以致太平,而近日之事,乃有
文過遂非之風,此臣所以憤懣太息而不能已也。
昔賈充用事,天下憂恐,而庾純、任愷,戮力排之。及充出鎮秦涼,忠臣義
士,莫不相慶,屈指數日,以望維新之化。而馮忱之徒,更相告語曰:“賈公遠
放,吾等失勢矣。”於是相與獻謀而充復留。則晉氏之亂,成於此矣。自古惟小
人為難去。何則?去一人而其黨莫不破壞。是以為之計謀遊說者眾也。今天下賢
者,亦將以此觀陛下,為進退之決。或再失望,則知幾之士,相率而逝矣。豈皆
如臣等輩,偷安懷祿而不忍去哉?猖狂不遜,忤陛下多矣,不敢復望寬恩,俯伏
引領,以待誅殛。臣軾誠惶誠恐,頓首頓首。謹言。
【議學校貢舉狀】
熙寧四年正月日,殿中丞直史館判官告院蘇軾狀奏:準敕講求學校貢舉利害,
令臣等各具議狀聞奏者。
右臣伏以得人之道,在於知人,知人之法,在於責實。使君相有知人之才,
朝廷有責實之政,則胥史皂隸,未嘗無人,而況於學校貢舉乎?雖因今之法,臣
以為有餘。使君相無知人之才,朝廷無責實之政,則公卿侍從,常患無人,況學
校貢舉乎?雖復古之制,臣以為不足矣。
夫時有可否,物有廢興。方其所安,雖暴君不能廢。及其既厭,雖聖人不能
復。故風俗之變,法制隨之。譬如江河之徙移,順其所欲行而治之,則易為功;
強其所不欲行而復之,則難為力。使三代聖人復生於今,其選舉養才,亦必有道
矣,何必由學?且天下固嘗立學矣。慶曆之間,以為太平可待,至於今日,惟有
空名僅存。今陛下必欲求德行道藝之士,責九年大成之業,則將變今之禮,易今
之俗,又當發民力以治宮室,斂民財以食游士,百里之內,置官立師,獄訟聽於
是,軍旅謀於是,又當以時簡不率教者,屏之遠方,終身不齒,則無乃徒為紛亂,
以患苦天下耶?若乃無大變改,而望有益於時,則與慶曆之際何異?故臣以謂今
之學校,特可因循舊制,使先王之舊物不廢於吾世,足矣。
至於貢舉之法,行之百年,治亂盛衰,初不由此。陛下視祖宗之世貢舉之法,
與今為孰精?言語文章,與今為孰優?所得文武長才,與今為孰多?天下之事,
與今為孰辦?較比四者,而長短之議決矣。今議者所欲變改,不過數端。或曰鄉
舉德行而略文章;或曰專取策論而罷詩賦;或欲舉唐室故事,兼采譽望,而罷封
彌;或欲罷經生樸學,不用貼、墨,而考大義。此數者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也。
臣請歷言之。夫欲興德行,在於君人者修身以格物,審好惡以表俗,孟子所
謂“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君之所向,天下趨焉。若欲設科立名以取之,
則是教天下相率而為偽也。上以孝取人,則勇者割服,怯者廬墓。上以廉取人,
則弊車羸馬,惡衣菲食。凡可以中上意,無所不至矣。德行之弊,一至於此乎!
自文章而言之,則策論為有用,詩賦為無益;自政事言之,則詩賦、策論均為無
用矣。雖知其無用,然自祖宗以來莫之廢者,以為設法取士,不過如此也。豈獨
吾祖宗,自古堯舜亦然。《書》曰:“敷奏以言,明試以功。”自古堯舜以來,
進人何嘗不以言,試人何嘗不以功乎?議者必欲以策論定賢愚、決能否,臣請有
以質之。近世士大夫文章華靡者,莫如楊億。使楊億尚在,則忠清鯁亮之士也,
豈得以華靡少之。通經學古者,莫如孫復、石介,使孫復、石介尚在,則迂闊矯
誕之士也,又可施之於政事之間乎?自唐至今,以詩賦為名臣者,不可勝數,何
負於天下,而必欲廢之!近世士人纂類經史,綴緝時務,謂之策括。待問條目,
搜抉略盡,臨時剽竊,竄易首尾,以眩有司,有司莫能辨也。且其為文也,無規
矩準繩,故學之易成;無聲病對偶,故考之難精。以易學之士,付難考之吏,其
弊有甚於詩賦者矣。唐之通榜,故是弊法。雖有以名取人,厭伏眾論之美,亦有
賄賂公行,權要請託之害,至使恩去王室,權歸私門,降及中葉,結為朋黨之論。
通榜取人,又豈足尚哉。諸科舉取人,多出三路。能文者既已變而為進士,曉義
者又皆去以為明經,其餘皆樸魯不化者也。至於人才,則有定分,施之有政,能
否自彰。今進士日夜治經傳,附之以子史,貫穿馳騖,可謂博矣。至於臨政,曷
嘗用其一二?顧視舊學,已為虛器,而欲使此等分別註疏,粗識大義,而望其才
能增長,亦已疏矣。
臣故曰:此數者皆知其一,而不知其二也。特願陛下留意其遠者大者。必欲
登俊良,黜庸回,總覽眾才,經略世務,則在陛下與二三大臣,下至諸路職司與
良二千石耳,區區之法何預焉!然臣竊有私憂過計者,敢不以告。昔王衍好老莊,
天下皆師之,風俗凌夷,以至南渡。王縉好佛,舍人事而修異教,大曆之政,至
今為笑。故孔子罕言命,以為知者少也。子貢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
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夫性命之說,自子貢不得聞,而今之學者,
恥不言性命,此可信也哉!今士大夫至以佛老為聖人,粥書於市者,非莊老之書
不售也。讀其文,浩然無當而不可窮;觀其貌,超然無著而不可挹,豈此真能然
哉?蓋中人之性,安於放而樂於誕耳。使天下之士,能如莊周齊死生,一毀譽,
輕富貴,安貧賤,則人主之名器爵祿,所以礪世摩鈍者,廢矣。陛下亦安用之?
而況其實不能,而竊取其言以欺世者哉。臣願陛下明敕有司,試之以法言,取之
以實學。博通經術者,雖朴不廢;稍涉浮誕者,雖工必黜。則風俗稍厚,學術近
正,庶幾得忠實之士,不至蹈衰季之風,則天下幸甚。謹錄奏聞,伏候敕旨。
【諫買浙燈狀】
熙寧四年正月□日,殿中丞直史館判官告院權開封府推官臣蘇軾狀奏:右臣
向蒙召對便殿,親奉德音,以為凡在館閣,皆當為朕深思治亂,指陳得失,無有
所隱者。自是以來,臣每見同列,未嘗不為道陛下此語,非獨以稱頌盛德,亦欲
朝廷之間如臣等輩,皆知陛下不以疏賤間廢其言,共獻所聞,以輔成太平之功業。
然竊謂空言率人,不如有實而人自勸。欲知陛下能受其言之實,莫如以臣試之。
故臣願以身先天下試其小者,上以補助聖明之萬一,下以為賢者卜其可否,雖以
此獲罪,萬死無悔。
臣伏見中使傳宣下府市司買浙燈四千餘盞,有司具實直以聞,陛下又令減價
收買,見已盡數拘收,禁止私買,以須上令。臣始聞之,驚愕不信,咨嗟累日。
何者?竊為陛下惜此舉動也。臣雖至愚,亦知陛下游心經術,動法堯舜,窮天下
之嗜欲,不足以易其樂;盡天下之玩好,不足以解其憂,而豈以燈為悅者哉。此
不過以奉二宮之歡,而極天下之養耳。然大孝在乎養志,百姓不可戶曉,皆謂陛
下以耳目不急之玩,而奪其口體必用之資。賣燈之民,例非豪戶,舉債出息,畜
之彌年。衣食之計,望此旬日。陛下為民父母,唯可添價貴買,豈可減價賤酬?
此事至小,體則甚大。凡陛下所以減價者,非欲以與此小民爭此豪末,豈以其無
用而厚費也?如知其無用,何必更索?惡其厚費,則如勿買。且內庭故事,每遇
放燈,不過令內東門雜物務臨時收買,數目既少,又無拘收督迫之嚴,費用不多,
民亦無憾。故臣願追還前命,凡悉如舊。京城百姓,不慣侵擾,恩德已厚,怨讟
易生,可不慎歟!可不畏歟!
近日小人妄造非語,士人有展年科場之說,商賈有京城榷酒之議,吏憂減俸,
兵憂減廩。雖此數事,朝廷所決無,然致此紛紛,亦有以見陛下勤恤之德,未信
於下,而有司聚斂之意,或形於民。方當責己自求,以消讒慝之口。而台官又勸
陛下以嚴刑悍吏捕而戮之,虧損聖德,莫大於此。而又重以買燈之事,使得因緣
以為口實,臣實惜之。
方今百冗未除,物力凋弊,陛下縱出內帑財物,不用大司農錢,而內帑所儲,
孰非民力?與其平時耗於不急之用,曷若留貯以待乏絕之供?故臣願陛下將來放
燈與凡游觀苑囿宴好賜予之類,皆飭有司,務從儉約。頃者詔旨裁減皇族恩例,
此實陛下至明至斷,所以深計遠慮,割愛為民。然竊揆其間,不能無少望於陛下,
惟當痛自刻損,以身先之,使知人主且猶若此,而況於吾徒哉。非惟省費,亦且
弭怨。
昔唐太宗遣使往涼州諷李大亮獻其名鷹,大亮不可,太宗深嘉之。詔曰:
“有臣若此,朕復何憂。”明皇遣使江南采,汴州刺史倪若水論之,為反其
使。又令益州織半臂背子、琵琶捍撥、鏤牙合子等,蘇許公不奉詔。李德裕在浙
西,詔造銀盝子妝具二十事,織綾二千匹,德裕上疏極論,亦為罷之。使陛下內
之台諫有如此數人者,則買燈之事,必須力言。外之有司有如此數人者,則買燈
之事,必不奉詔。陛下聰明睿聖,追跡堯舜,而群臣不以唐太宗、明皇事陛下,
竊嘗深咎之。臣忝備府寮,親見其事,若又不言,臣罪大矣。陛下若赦之不誅,
則臣又有非職之言大於此者,忍不為陛下盡之。若不赦,亦臣之分也。謹錄奏聞,
伏候敕下。
【上皇帝書】
熙寧四年二月□日,殿中丞直史館判官告院權開封府推官臣蘇軾,謹昧萬死,
再拜上書皇帝陛下。臣近者不度愚賤,輒上封章言買燈事。自知瀆犯天威,罪在
不赦,席藁私室,以待斧鉞之誅,而側聽逾旬,威命不至。問之府司,則買燈之
事,尋已停罷。乃知陛下不惟赦之,又能聽之,驚喜過望,以至感泣。何者?改
過不吝,從善如流,此堯舜禹湯之所勉強而力行,秦漢以來之所絕無而僅有。顧
此買燈毫髮之失,豈能上累日月之明?而陛下翻然改命,曾不移刻,則所謂智出
天下,而聽於至愚;威加四海,而屈於匹夫。臣今知陛下可與為堯舜,可與為湯
武,可與富民而措刑,可與強兵而伏戎虜矣。有君如此,其忍負之!惟當披露腹
心,捐棄肝腦,盡力所至,不知其它。乃者,臣亦知天下之事,有大於買燈者矣,
而獨區區以此為先者。蓋未信而諫,聖人不與;交淺言深,君子所戒。是以試論
其小者,而其大者固將有待而後言。今陛下果赦而不誅,則是既已許之矣。許而
不言,臣則有罪,是以願終言之。
臣之所欲言者三,願陛下結人心、厚風俗、存紀綱而已。
人莫不有所恃,人臣恃陛下之命,故能役使小民;恃陛下之法,故能勝服強
暴。至於人主所恃者誰與?《書》曰:“予臨兆民,凜乎若朽索之馭六馬。”言
天下莫危於人主也。聚則為君民,散則為仇讎,聚散人間,不容毫釐。故天下歸
往謂之王,人各有心謂之du6*夫。由此觀之,人主之所恃者,人心而已。人心之於
人主也,如木之有根,如燈之有膏,如魚之有水,如農夫之有田,如商賈之有財。
木無根則槁,燈無膏則滅,魚無水則死,農夫無田則飢,商賈無財則貧,人主失
人心則亡。此必然之理,不可逭之災也。其為可畏,從古以然。苟非樂禍好亡,
狂易喪志,則孰敢肆其胸臆,輕犯人心?昔子產焚《載書》以弭眾言,賂伯石以
安巨室,以為眾怒難犯,專欲難成。而子夏亦曰:“信,而後勞其民;未信,則
以為厲己也。”唯商鞅變法,不顧人言,雖能驟致富強,亦以召怨天下,使其民
知利而不知義,見刑而不見德,雖得天下,旋踵而失也。至於其身,亦卒不免,
負罪出走,而諸侯不納,車裂以徇,而秦人莫哀。君臣之間,豈願如此?宋襄公
雖行仁義,失眾而亡。田常雖不義,得眾而強。是以君子未論行事之是非,先觀
眾心之向背。謝安之用諸桓未必是,而眾之所樂,則國以乂安。庾亮之召蘇峻未
必非,而勢有不可,則反為危辱。自古及今,未有和易同眾而不安,剛果自用而
不危者也。
今陛下亦知人心之不悅矣。中外之人,無賢不肖,皆言祖宗以來,治財用者
不過三司使副判官,經今百年,未嘗闕事。今者無故又創一司,號曰制置三司條
例。使六七少年日夜講求於內,使者四十餘輩,分行營幹於外,造端宏大,民實
驚疑,創法新奇,吏皆惶惑。賢者則求其說而不可得,未免於憂;小人則以其意
而度朝廷,遂以為謗。謂陛下以萬乘之主而言利,謂執政以天子之宰而治財,商
賈不行,物價騰踴。近自淮甸,遠及川蜀,喧傳萬口,論說百端。或言京師正店,
議置監官,夔路深山,當行酒禁,拘收僧尼常住,減刻兵吏廩祿,如此等類,不
可勝言。而甚者至以為欲復肉刑。斯言一出,民且狼顧。陛下與二三大臣,亦聞
其語矣。然而莫之顧者,徒曰我無其事,又無其意,何恤於人言。夫人言雖未必
皆然,而疑似則有以致謗。人必貪財也,而後人疑其盜。人必好色也,而後人疑
其淫。何者?未置此司,則無此謗,豈去歲之人皆忠厚,而今歲之人皆虛浮?孔
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又曰:“必也正名乎。”今陛下操其器而
諱其事,有其名而辭其意,雖家置一喙以自解,市列千金以購人,人必不信,謗
亦不止。夫制置三司條例司,求利之名也。六七少年與使者四十餘輩,求利之器
也。驅鷹犬而赴林藪,語人曰,我非獵也。不如放鷹犬而獸自馴。操網罟而入江
湖,語人曰,我非漁也,不如捐網罟而人自信。故臣以為消讒慝以召和氣,復人
心而安國本,則莫若罷制置三司條例司。
夫陛下之所以創此司者,不過以興利除害也。使罷之而利不興,害不除,則
勿罷。罷之而天下悅,人心安,興利除害,無所不可,則何苦而不罷?陛下欲去
積弊而立法,必使宰相熟議而後行。事若不由中書,則是亂世之法,聖君賢相,
夫豈其然?必若立法不免由中書,熟議不免使宰相,則此司之設,無乃冗長而無
名。智者所圖,貴於無跡。漢之文、景,《紀》無可書之事;唐之房、杜,《傳》
無可載之功,而天下之言治者與文、景,言賢者與房、杜。蓋事已立而跡不見,
功已成而人不知。故曰:善用兵者,無赫赫之功。豈惟用兵,事莫不然。今所圖
者,萬分未獲其一也,而跡之布於天下,已若泥中之鬥獸,亦可謂拙謀矣。陛下
誠欲富國,擇三司官屬與漕運使副,而陛下與二三大臣,孜孜講求,磨以歲月,
則積弊自去而人不知。但恐立志不堅,中道而廢。孟子有言:“其進銳者其退速。”
若有始有卒,自可徐徐,十年之後,何事不立?孔子曰:“欲速則不達,見小利
則大事不成。”使孔子而非聖人,則此言亦不可用。《書》曰:“謀及卿士,至
於庶人。翕然大同,乃底元吉。”若違多而從少,則靜吉而作凶。今上自宰相大
臣,既已辭免不為,則外之議論,斷亦可知。宰相,人臣也,且不欲以此自污,
而陛下獨安受其名而不辭,非臣愚之所識也。君臣宵旰,幾一年矣,而富國之效,
茫如捕風,徒聞內帑出數百萬緡,祠部度五千餘人耳。以此為術,其誰不能。
且遣使縱橫,本非令典。漢武遣繡衣直指,桓帝遣八使,皆以守宰狼籍,盜
賊公行,出於無術,行此下策。宋文帝元嘉之政,比於文、景,當時責成郡縣,
未嘗遣使。及至孝武,以為郡縣遲緩,始命台使督之,以至蕭齊,此弊不革。故
景陵王子良上疏,極言其事,以為此等朝辭禁門,情態即異,暮宿村縣,威福便
行,驅追郵傳,折辱守宰,公私勞擾,民不聊生。唐開元中,宇文融奏置勸農判
官使裴寬等二十九人,並攝御史,分行天下,招攜戶口,檢責漏田。時張說、楊
瑒、皇甫璟、楊相如皆以為不便,而相繼罷黜。雖得戶八十餘萬,皆州縣希旨,
以主為客,以少為多。及使百官集議都省,而公卿以下,懼融威勢,不敢異辭。
陛下試取其《傳》而讀之,觀其所行,為是為否?近者均稅寬恤,冠蓋相望,朝
廷亦旋覺其非,而天下至今以為謗。曾未數歲,是非較然。臣恐後之視今,亦猶
今之視昔。且其所遣,尤不適宜。事少而員多,人輕而權重。夫人輕而權重,則
人多不服,或致侮慢以興爭。事少而員多,則無以為功,必須生事以塞責。陛下
雖嚴賜約束,不許邀功,然人臣事君之常情,不從其令而從其意。今朝廷之意,
好動而惡靜,好同而惡異,指趣所在,誰敢不從?臣恐陛下赤子,自此無寧歲矣。
至於所行之事,行路皆知其難。何者?汴水濁流,自生民以來,不以種稻。
秦人之歌曰:“涇水一石,其泥數斗。且溉且糞,長我禾黍。”何嘗言長我粳稻
耶?今欲陂而清之,萬頃之稻,必用千頃之陂,一歲一淤,三歲而滿矣。陛下遽
信其說,即使相視地形,萬一官吏苟且順從,真謂陛下有意興作,上糜帑廩,下
奪農時,堤防一開,水失故道,雖食議者之肉,何補於民。天下久平,民物滋息,
四方遺利,蓋略盡矣。今欲鑿空訪尋水利,所謂即鹿無虞,豈惟徒勞,必大煩擾。
凡有擘畫利害,不問何人,小則隨事酬勞,大則量才錄用。若官私格沮,並重行
黜降,不以赦原。若材力不辦興修,便許申奏替換,賞可謂重,罰可謂輕。然並
終不言諸色人妄有申陳或官私誤興工役,當得何罪。如此,則妄庸輕剽,浮浪奸
人,自此爭言水利矣。成功則有賞,敗事則無誅。官司雖知其疏,豈可便行抑退?
所在追集老少,相視可否,吏卒所過,雞犬一空。若非灼然難行,必須且為興役。
何則?格沮之罪重,而誤興之過輕。人多愛身,勢必如此。且古陂廢堰,多為側
近冒耕,歲月既深,已同永業,苟欲興復,必盡追收,人心或搖,甚非善政。又
有好訟之黨,多怨之人,妄言某處可作陂渠,規壞所怨田產,或指人舊業,以為
官陂,冒佃之訟,必倍今日。臣不知朝廷本無一事,何苦而行此哉。
自古役人,必用鄉戶,猶食之必用五穀,衣之必用絲麻,濟川之必用舟楫,
行地之必用牛馬,雖其間或有以他物充代,然終非天下所可常行。今者徒聞江浙
之間,數郡雇役,而欲措之天下,是猶見燕晉之棗栗,岷蜀之蹲鴟,而欲以廢五
谷,豈不難哉!又欲官賣所在坊場,以充衙前雇直,雖有長役,更無酬勞。長役
所得既微,自此必漸衰散,則州郡事體,憔悴可知。士大夫捐親戚,棄墳墓,以
從宦於四方者,宣力之餘,亦欲取樂,此人之至情也。若凋弊太甚,廚傳蕭然,
則似危邦之陋風,恐非太平之盛觀。陛下誠慮及此,必不肯為。且今法令莫嚴於
御軍,軍法莫嚴於逃竄,禁軍三犯,廂軍五犯,大率處死。然逃軍常半天下,不
知僱人為役,與廂軍何異?若有逃者,何以罪之?其勢必輕於逃軍,則其逃必甚
於今日,為其官長,不亦難乎?近者雖使鄉戶頗得僱人,然而所雇逃亡,鄉戶猶
任其責。今遂欲於兩稅之外,別立一科,謂之庸錢,以備官雇。則僱人之責,官
所自任矣。自唐楊炎廢租庸調以為兩稅,取大曆十四年應乾賦斂之數,以定兩稅
之額,則是租調與庸,兩稅既兼之矣。今兩稅如故,奈何復欲取庸?聖人之立法,
必慮後世,豈可於兩稅之外,別出科名哉!萬一不幸,後世有多欲之君,輔之以
聚斂之臣,庸錢不除,差役仍舊,使天下怨讟,推所從來,則必有任其咎者矣。
又欲使坊郭等第之民,與鄉戶均役,品官形勢之家,與齊民並事。其說曰:“
《周禮》田不耕者出屋粟,宅不毛者有里布。而漢世宰相之子,不免戍邊。”此
其所以藉口也。古者官養民,今者民養官。給之以田而不耕,勸之以農而不力,
於是乎有里布屋粟夫家之徵。今民無以為生,去為商賈,事勢當爾,何名役之?
且一歲之戍,不過三日,三日之雇,其直三百。今世三大戶之役,自公卿以降,
毋得免者,其費豈特三百而已。大抵事若可行,不必皆有故事。若民所不悅,俗
所不安,縱有經典明文,無補於怨。若行此二者,必怨無疑。女戶單丁,蓋天民
之窮者也。古之王者,首務恤此。而今陛下首欲役之,此等苟非戶將絕而未亡,
則是家有丁而尚幼。若假之數歲,則必成丁而就役,老死而沒官。富有四海,忍
不加恤?
孟子曰:“始作俑者,其無後乎?”《春秋》書“作丘甲”、“用田賦”,
皆重其始為民患也。青苗放錢,自昔有禁。今陛下始立成法,每歲常行,雖雲不
許抑配,而數世之後,暴君污吏,陛下能保之歟?異日天下恨之,國史記之曰:
青苗錢自陛下始,豈不惜哉!且東南買絹,本用見錢,陝西糧草,不許折兌。朝
廷既有著令,職司又每舉行。然而買絹未嘗不折鹽,糧草未嘗不折鈔,乃知青苗
不許抑配之說,亦是空文。只如治平之初,揀刺義勇,當時詔旨慰諭,明言永不
戍邊,著在簡書,有如盟約。於今幾日,議論已搖,或以代還東軍,或欲抵換弓
手,約束難恃,豈不明哉。縱使此令決行,果不抑配,計其間願請之戶,必皆孤
貧不濟之人。家若自有贏餘,何至與官交易?此等鞭撻已急,則繼之逃亡,逃亡
之餘,則均之鄰保。勢有必至,理有固然。且夫常平之為法也,可謂至矣,所守
者約,而所及者廣。借使萬家之邑,止有千斛,而谷貴之際,千斛在市,物價自
平。一市之價既平,一邦之食自足,無操瓢乞丐之弊,無里正催驅之勞。今若變
為青苗,家貸一斛,則千戶之外,孰救其飢?且常平官錢,常患其少,若盡數收
糴,則無借貸,若留充借貸,則所糴幾何?乃知常平青苗,其勢不能兩立,壞彼
成此,所喪愈多,虧官害民,雖悔何逮?臣竊計陛下欲考其實,則必亦問人,人
知陛下方欲力行,必謂此法有利無害。以臣愚見,恐未可憑。何以明之?臣頃在
陝西,見刺義勇,提舉諸縣,臣嘗親行,愁怨之民,哭聲振野。當時奉使還者,
皆言民盡樂為。希合取容,自古如此。不然,則山東之盜,二世何緣不覺?南詔
之敗,明皇何緣不知?今雖未至於此,亦望陛下審聽而己。
昔漢武之世,財力匱竭,用賈人桑弘羊之說,買賤賣貴,謂之均輸。於時商
賈不行,盜賊滋熾,幾至於亂。孝昭既立,學者爭排其說,霍光順民所欲,從而
予之,天下歸心,遂以無事。不意今者此論復興。立法之初,其說尚淺,徒言徙
貴就賤,用近易遠。然而廣置官屬,多出緡錢,豪商大賈,皆疑而不敢動,以為
雖不明言販賣,然既已許之變易,變易既行,而不與商賈爭利者,未之聞也。夫
商賈之事,曲折難行,其買也先期而與錢,其賣也後期而取直,多方相濟,委曲
相通,倍稱之息,由此而得。今官買是物,必先設官置吏,簿書廩祿,為費已厚。
非良不售,非賄不行,是以官買之價,比民必貴。及其賣也,弊復如前,商賈之
利,何緣而得?朝廷不知慮此,乃捐五百萬緡以予之。此錢一出,恐不可復。縱
使其間薄有所獲,而征商之額,所損必多。今有人為其主牧牛羊,不告其主,而
以一牛易五羊。一牛之失,則隱而不言,五羊之獲,則指為勞績。陛下以為壞常
平而言青苗之功,虧商稅而取均輸之利,何以異此?
陛下天機洞照,聖略如神,此事至明,豈有不曉?必謂已行之事,不欲中變,
恐天下以為執德不一,用人不終,是以遲留歲月,庶幾萬一,臣竊以為過矣。古
之英主,無出漢高。酈生謀撓楚權,欲復六國,高祖曰善,趣刻印。及聞留侯之
言,吐哺而罵之曰:“趣銷印。”夫稱善未幾,繼之以罵,刻印、銷印,有同兒
戲。何嘗累高祖之知人?適足明聖人之無我。陛下以為可而行之,知其不可而罷
之,至聖至明,無以加此。議者必謂民可與樂成,難與慮始,故勸陛下堅執不顧,
期於必行。此乃戰國貪功之人,行險僥倖之說。陛下若信而用之,則是徇高論而
逆至情,持空名而邀實禍,未及樂成,而怨已起矣。臣之所願結人心者,此之謂
也。
士之進言者,為不少矣,亦嘗有以國家之所以存亡、歷數之所以長短告陛下
者乎?夫國家之所以存亡者,在道德之淺深,不在乎強與弱;歷數之所以長短者,
在風俗之厚薄,不在乎富與貧。道德誠深,風俗誠厚,雖貧且弱,不害於長而存。
道德誠淺,風俗誠薄,雖強且富,不救於短而亡。人主知此,則知所輕重矣。是
以古之賢君,不以弱而忘道德,不以貧而傷風俗,而智者觀人之國,亦以此而察
之。齊至強也,周公知其後必有篡弒之臣。衛至弱也,季子知其後亡。吳破楚入
郢,而陳大夫逢滑知楚之必復。晉武既平吳,何曾知其將亂。隋文既平陳,房喬
知其不久。元帝斬郅支,朝呼韓,功多於武、宣矣,偷安而王氏之釁生。宣宗收
燕趙,復河湟,力強於憲、武矣,消兵而龐勛之亂起。故臣願陛下務崇道德而厚
風俗,不願陛下急於有功而貪富強。使陛下富如隋,強如秦,西取靈武,北取燕
薊,謂之有功可也,而國之長短,則不在此。夫國之長短,如人之壽夭,人之壽
夭在元氣,國之長短在風俗。世有尫羸而壽考,亦有盛壯而暴亡。若元氣猶存,
則尫羸而無害。及其已耗,則盛壯而愈危。是以善養生者,慎起居,節飲食,導
引關節,吐故納新。不得已而用藥,則擇其品之上、性之良,可以久服而無害者,
則五臟和平而壽命長。不善養生者,薄節慎之功,遲吐納之效,厭上藥而用下品,
伐真氣而助強陽,根本已空,僵仆無日。天下之勢,與此無殊。故臣願陛下愛惜
風俗,如護元氣。
古之聖人,非不知深刻之法可以齊眾,勇悍之夫可以集事,忠厚近於迂闊,
老成初若遲鈍。然終不肯以彼而易此者,知其所得小而所喪大也。曹參,賢相也,
曰慎無擾獄市。黃霸,循吏也,曰治道去泰甚。或譏謝安以清談廢事,安笑曰,
秦用法吏,二世而亡。劉晏為度支,專用果銳少年,務在急速集事,好利之黨,
相師成風。德宗初即位,擢崔祐甫為相。祐甫以道德寬大,推廣上意,故建中之
政,其聲翕然,天下想望,庶幾貞觀。及盧杞為相,諷上以刑名整齊天下,馴致
澆薄,以及播遷。我仁祖之馭天下也,持法至寬,用人有敘,專務掩覆過失,未
嘗輕改舊章。然考其成功,則曰未至,以言乎用兵,則十齣而九敗,以言乎府庫,
則僅足而無餘。徒以德澤在人,風俗知義。是以升遐之日,天下如喪考妣,社稷
長遠,終必賴之。則仁祖可謂知本矣。今議者不察,徒見其末年吏多因循,事不
振舉,乃欲矯之以苛察,齊之以智慧型,招來新進勇銳之人,以圖一切速成之效,
未享其利,澆風已成。且大時不齊,人誰無過?國君貪垢,至察無徒。若陛下多
方包容,則人材取次可用。必欲廣置耳目,務求瑕疵,則人不自安,各圖苟免,
恐非朝廷之福,亦豈陛下所願哉?漢文欲拜虎圈嗇夫,釋之以為利口傷俗。今若
以口舌捷給而取士,以應對遲鈍而退人,以虛誕無實為能文,以矯激不仕為有德,
則先王之澤,遂將散微。
自古用人,必須歷試。雖有卓異之器,必有已成之功,一則使其更變而知難,
事不輕作,一則待其功高而望重,人自無辭。昔先主以黃忠為後將軍,而諸葛亮
憂其不可,以為忠之名望,素非關、張之倫,若班爵遽同,則必不悅,其後關羽
果以為言。以黃忠豪勇之姿,以先主君臣之契,尚復慮此,況其他乎?世常謂漢
文不用賈生,以為深恨。臣嘗推究其旨,竊謂不然。賈生固天下之奇才,所言亦
一時之良策。然請為屬國欲以系單于,則是處士之大言,少年之銳氣。昔高祖以
三十萬眾困於平城,當時將相群臣,豈無賈生之比?三表五餌,人知其疏,而欲
以困中行說,尤不可信矣。兵,兇器也,而易言之,正如趙括之輕秦,李信之易
楚。若文帝亟用其說,則天下殆將不安。使賈生嘗歷艱難,亦必自悔其說,施之
晚歲,其術必精,不幸喪亡,非意所及。不然,文帝豈棄材之主?絳、灌豈蔽賢
之士?至於晁錯,尤號刻薄,文帝之世,止於太子家令,而景帝既立,以為御史
大夫,申屠嘉賢相,發憤而死,紛更政令,天下騷然。及至七國發難,而錯之術
亦窮矣。文、景優劣,於斯可見。大抵名器爵祿,人所奔趨,必使積勞而後遷,
以明持久而難得,則人各安其分,不敢躁求。今若多開驟進之門,使有意外之得,
公卿侍從,跬步可圖,其得者既不肯以僥倖自名,則其不得者必皆以沉淪為恨。
使天下常調,舉生妄心,恥不若人,何所不至?欲望風俗之厚,豈可得哉。選人
之改京官,常須十年以上,薦更險阻,計析毫釐。其間一事聱牙,常至終身淪棄。
今乃以一言之薦,舉而與之,猶恐未稱,章服隨至。使積勞久次而得者,何以厭
服哉?夫常調之人,非守則令,員多闕少,久已患之,不可復開多門以待巧進。
若巧者侵奪已甚,則拙者迫怵無聊,利害相形,不得不察。故近歲樸拙之人愈少,
而巧佞之士益多。惟陛下重之惜之,哀之救之。如近日三司獻言,使天下郡選一
人,催驅三司文字,許之先次指射以酬其勞,則數年之後,審官吏部,又有三百
餘人得先占闕,常調待次,不其愈難?此外勾當發運均輸,按行農田水利,已振
監司之體,各懷進用之心,轉對者望以稱旨而驟遷,奏課者求為優等而速化,相
勝以力,相高以言,而名實亂矣。惟陛下以簡易為法,以清淨為心,使奸無所緣,
而民德歸厚。臣之所願厚風俗者,此之謂也。
古者建國,使內外相制,輕重相權。如周如唐,則外重而內輕。如秦如魏,
則外輕而內重。內重之弊,必有奸臣指鹿之患。外重之弊,必有大國問鼎之憂。
聖人方盛而慮衰,常先立法以救弊。我國家租賦籍於計省,重兵聚於京師,以古
揆今,則似內重。恭惟祖宗所以深計而預慮,固非小臣所能臆度而周知。然觀其
委任台諫之一端,則是聖人過防之至計。歷觀秦、漢以及五代,諫諍而死,蓋數
百人。而自建隆以來,未嘗罪一言者,縱有薄責,旋即超升。許以風聞,而無官
長。風采所系,不問尊卑。言及乘輿,則天子改容;事關廊廟,則宰相待罪。故
仁宗之世,議者譏宰相但奉行台諫風旨而已。聖人深意,流俗豈知?台諫固未必
皆賢,所言亦未必皆是,然須養其銳氣而借之重權者,豈徒然哉?將以折奸臣之
萌,而救內重之弊也。夫奸臣之始,以台諫折之而有餘,及其既成,以干戈取之
而不足。今法令嚴密,朝廷清明,所謂奸臣,萬無此理。然而養貓所以去鼠,不
可以無鼠而養不捕之貓。畜狗所以防奸,不可以無奸而畜不吠之狗。陛下得不上
念祖宗設此官之意,下為子孫立萬一之防,朝廷紀綱,孰大於此?
臣自幼小所記,及聞長老之談,皆謂台諫所言,常隨天下公議。公議所與,
台諫亦與之;公議所擊,台諫亦擊之。及至英廟之初,始建稱親之議,本非人主
大過,亦無禮典明文,徒以眾心未安,公議不允,當時台諫,以死爭之。今者物
論沸騰,怨讟交至,公議所在,亦可知矣,而相顧不發,中外失望。夫彈劾積威
之後,雖庸人亦可奮揚;風采消委之餘,雖豪傑有所不能振起。臣恐自茲以往,
習慣成風,盡為執政私人,以致人主孤立。紀綱一廢,何事不生?孔子曰:“鄙
夫可與事君也歟?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無所不至
矣。”臣始讀此書,疑其太過,以為鄙夫之患失,不過備位而苟容。及觀李斯憂
蒙恬之奪其權,則立二世以亡秦;盧杞憂李懷光之數其惡,則誤德宗以再亂。其
心本生於患失,而其禍乃至於喪邦。孔子之言,良不為過。是以知為國者,平居
必常有忘軀犯顏之士,則臨難庶幾有徇義守死之臣。若平居尚不能一言,則臨難
何以責其死節?人臣苟皆如此,天下亦曰殆哉。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和如和羹,同如濟水。孫寶有言:“周公上聖,召公大賢,猶不相悅,著於經典。
兩不相損。”晉之王導,可謂元臣,每與客言,舉坐稱善,而王述不悅,以為人
非堯舜,安得每事盡善,導亦斂衽謝之。若使言無不同,意無不合,更唱迭和,
何者非賢?萬一有小人居其間,則人主何緣知覺?臣之所願存紀綱者,此之謂也。
臣非敢歷詆新政,苟為異論。如近日裁減皇族恩例、刊定任子條式、修完器
械、閱習鼓旗,皆陛下神算之至明,乾剛之必斷,物議既允,臣安敢有詞。至於
所獻之三言,則非臣之私見,中外所病,其誰不知?昔禹戒舜曰:“無若丹朱傲,
惟慢游是好。”舜豈有是哉!周公戒成王曰:“毋若商王,受之迷亂,酗於酒德。”
成王豈有是哉!周昌以漢高為桀、紂,劉毅以晉武為桓、靈,當時人君,曾莫之
罪,而書之史冊,以為美談。使臣所獻三言,皆朝廷未嘗有此,則天下之幸,臣
與有焉。若有萬一似之,則陛下安可不察?然而臣之為計,可謂愚矣。以螻蟻之
命,試雷霆之威,積其狂愚,豈可數赦?大則身首異處,破壞家門,小則削籍投
荒,流離道路。雖然,陛下必不為此。何也?臣天賦至愚,篤於自信。向者與議
學校貢舉,首違大臣本意,已期竄逐,敢意自全。而陛下獨然其言,曲賜召對,
從容久之,至謂臣曰:“方今政令得失安在?雖朕過失,指陳可也。”臣即對曰:
“陛下生知之性,天縱文武,不患不明,不患不勤,不患不斷,但患求治太速,
進人太銳,聽言太廣。”又俾具述所以然之狀。陛下頷之曰:“卿所獻三言,朕
當熟思之。”臣之狂愚,非獨今日,陛下容之久矣。豈其容之於始而不赦之於終?
恃此而言,所以不懼。臣之所懼者,譏刺既眾,怨仇實多,必將詆臣以深文,中
臣以危法,使陛下雖欲赦臣而不可得,豈不殆哉!死亡不辭,但恐天下以臣為戒,
無復言者,是以思之經月,夜以繼書,表成復毀,至於再三。感陛下聽其一言,
懷不能已,卒吐其說。惟陛下憐其愚忠而卒赦之,不勝俯伏待罪憂恐之至。
【再上皇帝書】
熙寧四年三月□日,殿中丞直史館判官告院權開封府推官臣蘇軾,謹昧萬死
再拜上書皇帝陛下。臣聞之,益戒於禹曰:“任賢勿貳,去邪勿疑。”仲虺言湯
之德曰:“用人惟己,改過不吝。”秦穆喪師於崤,悔痛自誓,孔子錄之。自古
聰明豪傑之主,如漢高帝、唐太宗,皆以受諫如流,改過不憚,號為秦漢以來百
王之冠也。孔子曰:“君子之過,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
仰之。”聖賢舉動,明白正直,不當如是耶?所用之人,有邪有正。所作之事,
有是有非。是非邪正,兩言而足,正則用之,邪則去之,是則行之,非則破之。
此理甚明,猶飢之必食,渴之必飲,豈有別生義理,曲加粉飾,而能欺天下哉!
《書》曰:“與治同道,罔不興;與亂同事,罔不亡。”陛下自去歲以來,所行
新政,皆不與治同道。立條例司,遣青苗使,斂助役錢,行均輸法,四海騷動,
行路怨咨。自宰相以下,皆知其非而不敢爭。臣愚蠢不識忌諱,乃者上疏論之詳
矣,而學術淺陋,不足以感動聖明。近者故相舊臣,藩鎮侍從,雜然爭言不便,
以至台諫二三人者,本其所與締交唱和表里之人也,然猶不免一言其非者,豈非
物議沸騰,事勢迫切,而不可止歟?自非見利忘義居之不疑者,孰肯終始膠固,
不自湔洗?如吳師孟乞免提舉,胡宗愈不願檢詳,如逃垢穢,惟恐不脫。人情畏
惡,一至於此。近者中外喧言,陛下已有悔悟意,道路相慶,如蒙大賚,實望陛
下於旬日之間,渙發德音,洗盪乖僻,追還使者,而罷條例司。今者側聽所為,
蓋不過使監司體量抑配而已,比之未悟,所較幾何。此孟子所謂知兄臂之不可
紾,而姑勸以徐。知鄰雞之不可攘,而月取其一。帝王改過,豈如是哉?
臣又聞陛下以為此法且可試之三路。臣以為此法,譬之醫者之用毒藥,以人
之死生,試其未效之方。三路之民,豈非陛下赤子,而可試以毒藥乎!今日之政,
小用則小敗,大用則大敗,若力行而不已,則亂亡隨之。臣非敢過為危論,以聳
動陛下也。自古存亡之所寄者,四人而已,一曰民,二曰軍,三曰吏,四曰士,
此四人者一失其心,則足以生變。今陛下一舉而兼犯之。青苗、助役之法行,則
農不安;均輸之令出,則商賈不行,而民始憂矣。並省諸軍,迫逐老病,至使戍
兵之妻,與士卒雜處其間,貶殺軍分,有同降配,遷徙淮甸,僅若流放,年近五
十,人人懷憂,而軍始怨矣。內則不取謀於元臣侍從,而專用新進小生,外則不
責成於守令監司,而專用青苗使者,多置閒局,以擯老成,而吏始解體矣。陛下
臨軒選士,天下謂之龍飛榜,而進士一人首削舊恩,示不復用。所削者一人而已,
然士莫不悵恨者,以陛下有厭薄其徒之意也。今用事者,又欲漸消進士,純取明
經,雖未有成法,而小人招權,自以為功,更相扇搖,以謂必行,而士始失望矣。
今進士半天下,自二十以上,便不能誦記注義為明經之學,若法令一更,則士各
懷廢棄之憂,而人材短長,終不在此。昔秦禁挾書,而諸生皆抱其業以歸勝、廣
相與出力而亡秦者,豈有它哉?亦徒以失業而無所歸也。故臣願陛下勿復言此。
民憂而軍怨,吏解體而士失望,禍亂之源,有大於此者乎?今未見也,一旦有急,
則致命之士必寡矣。方是之時,不知希合苟容之徒,能為陛下收板蕩而止土崩乎?
去歲諸軍之始並也,左右之人,皆以士心樂並告陛下。近者放停軍人李興,告虎
翼吏率錢行賂以求不並,則士卒不樂可知矣。夫諂諛之人,苟務合意,不憚欺罔
者,類皆如此。故凡言百姓樂請青苗錢,樂出助役錢者,皆不可信。陛下以為青
苗抑配果可禁乎?不惟不可禁,乃不當禁也。何以言之?若此錢放而不收,則州
縣官吏,不免責罰。若此錢果不抑配,則願請之戶,後必難收索。前有抑配之禁,
後有失陷之罰,為陛下官吏,不亦難乎!故臣以為既行青苗錢,則不當禁抑配,
其勢然也。人皆謂陛下聖明神武,必能徙義修慝,以致太平,而近日之事,乃有
文過遂非之風,此臣所以憤懣太息而不能已也。
昔賈充用事,天下憂恐,而庾純、任愷,戮力排之。及充出鎮秦涼,忠臣義
士,莫不相慶,屈指數日,以望維新之化。而馮忱之徒,更相告語曰:“賈公遠
放,吾等失勢矣。”於是相與獻謀而充復留。則晉氏之亂,成於此矣。自古惟小
人為難去。何則?去一人而其黨莫不破壞。是以為之計謀遊說者眾也。今天下賢
者,亦將以此觀陛下,為進退之決。或再失望,則知幾之士,相率而逝矣。豈皆
如臣等輩,偷安懷祿而不忍去哉?猖狂不遜,忤陛下多矣,不敢復望寬恩,俯伏
引領,以待誅殛。臣軾誠惶誠恐,頓首頓首。謹言。
0
猜你喜歡
第三回周學道校士拔真才 胡屠戶行兇鬧捷報
《儒林外史》&n34章 地戰
《百戰奇略》【原文】凡與敵戰,三軍必要得其地利,則可95章 養戰
《百戰奇略》【解析】本篇以《養戰》為題,旨在闡述部隊卷八十一 志第三十一
《元史》 ◎選舉一 選舉之法尚矣。成第三十卷 金明池吳清逢愛愛
《警世通言》 朱文燈下逢劉倩,師厚燕山遇故人。九章 悲迴風
《楚辭》 悲迴風之搖蕙兮,心冤結而內傷。卷五十四 志第三十
《明史》 ◎禮八(嘉禮二) 冊皇后儀卷五 誠信第十七(凡四章)
《貞觀政要》 貞觀初,有上書請去佞臣者,太宗謂崇禮第三十七
《鹽鐵論》◎崇禮第三十七大夫曰:卷一百九十一 列傳第七十九
《明史》 ○毛澄 汪俊(弟偉) 吳一鵬補遺 記二首
《蘇軾集》 【訥齋記】 錢塘有大法師曰卷七十一 列傳第四十一
《晉書》 ◎孫惠 熊遠 王鑑 陳頵安娜_卡列寧娜(上)-第7部-07
《安娜·卡列尼娜》 列卷九十八 子部八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儒家類存目四 △《大學辨懺悔錄-卷09
《懺悔錄》&n卷七十一 列傳第五十九
《北史》 ○隋宗室諸王 蔡景王整卷三十八 高五王傳第八
《漢書》 高皇帝八男:呂后生孝惠帝,曹夫人說唐前傳-第41回-甘泉關眾王聚會-李元霸玉璽獨收
《說唐全傳》 卻說唐王李淵,聞知宇文化及殺了煬帝,卷二 史部
《書目答問》 (此類若古史及宋以前雜史、雜地誌第九十回 驅巨善六破蠻兵 燒藤甲七擒孟獲
《三國演義》 卻說孔明放了孟獲等一干人,楊鋒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