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南北朝謝靈運的《會吟行》
全文:
六引緩清唱,三調佇繁音。
列筵皆靜寂,鹹共聆會吟。
會吟自有初,請從文命敷。
敷績壺冀始,刊木至江汜。
列宿炳天文,負海橫地理。
連峯競千仞,背流各百里。
滮池溉粳稻,輕雲曖松杞。
兩京愧佳麗,三都豈能似?層台指中天,高墉積崇雉。
飛燕躍廣途,鷁首戲清沚。
肆呈窈窕容,路曜便娟子。
自來彌年代,賢達不可紀。
句踐善廢興,越叟識行止。
范蠡出江湖,梅福入城市。
東方就旅逸,梁鴻去桑梓。
牽綴書土風,辭殫意未已。
名句書法欣賞
參考注釋
六引
(1).引挽天子喪車的繩索。《周禮·地官·大司徒》:“大喪,帥六鄉之眾庶,屬其六引,而治其政令。” 鄭玄 注引 鄭司農 曰:“六引,謂喪車索也。” 賈公彥 疏:“大喪,謂王喪,至七月而葬。大司徒帥六鄉之眾庶,取一千人,屬其六引挽柩。”《宋史·樂志十六》:“攀六引,轉悲悽。”
(2).古樂曲名。 清 無名氏 《帝城花樣·雛芳小譜序》:“備子弟數登場,宿諳六引;現婦人身説法,即是三摩。”
清唱
不化妝演唱一段至數段戲曲唱腔的表演形式
三調
(1). 漢 代樂府相和歌的平調、清調、瑟調的合稱,也叫清商三調。 南北朝 至 隋 唐 ,以清、平、側為三調。《文選·謝靈運<會吟行>》:“六引緩清唱,三調佇繁音。” 李善 注引《宋書》:“第一平調、第二清調、第三瑟調、第四楚調、第五側調。然今三調,蓋清、平、側也。”《舊唐書·音樂志二》:“平調、清調、瑟調,皆 周 房中曲之遺聲也, 漢 世謂之三調。” 宋 沉括 《夢溪筆談·樂律一》:“古樂府有三調聲,謂清調、平調、側調也。”
(2).指調粟(徵收糧食)、調帛(征交絹帛)、雜調(攤派勞役)。《南齊書·武帝紀》:“水旱為災,實傷農稼……三調眾逋宿債,並同原除。”《資治通鑑·南朝齊武帝永明十一年》載此事, 胡三省 注云:“三調,謂調粟、調帛及雜調也。”
繁音
繁密的音調。 南朝 宋 謝靈運 《會吟行》:“六引緩清唱,三調佇繁音。” 明 唐順之 《送陸訓導序》:“豈所謂詩之遺耶,抑亦浮艷要眇,繁音促節,悲而助欲者耶!” 清 陸次雲 《圓圓傳》:“繁音激楚,熱耳酸心。”
謝靈運名句,會吟行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