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宋伯仁的《秋風歌上游丞相及台諫》
全文:
噫吁嘻,秋風從天來,一掃酷吏熱。
嗷嗷天下心,無復苦炊爇。
叢叢籬邊花,幽香知素節。
與化同一嘯,世事花能說。
前兮酷暑在,擊揖志如鐵。
豈無如謝安,圍棋聲未歇。
胸中森甲兵。
千里勝自決。
詩人捫虱窮,憂時心惙惙。
歌秋風兮歌國風,問知音兮問豪傑。
參考注釋
嗷嗷
亦作“嗸嗸”。1.哀鳴聲;哀號聲。《詩·小雅·鴻雁》:“鴻雁于飛,哀鳴嗸嗸。” 陸德明 釋文:“嗸,本又作嗷。” 高亨 註:“嗸,同嗷。嗷嗷,雁哀鳴聲。” 唐 杜甫 《送韋諷上閬州錄事參軍》詩:“萬方哀嗷嗷,十載供軍食。” 宋 歐陽修 《綠竹堂獨飲》詩:“殘花不共一日看,東風送哭聲嗷嗷。” 清 趙翼 《二麥將收連旬大雨感賦》詩:“米價經年節節高,茅簷待哺正嗷嗷。”《當代》1981年第3期:“老太婆把頭擱在兒子肩頭,突然嗷嗷大哭起來。”
(2).叫呼聲;叫喊聲。《楚辭·九嘆·惜賢》:“聲嗷嗷以寂寥兮,顧僕夫之憔悴。” 王逸 註:“嗷嗷,呼聲也。” 管樺 《小英雄雨來》:“扁鼻子軍官氣得暴跳起來,嗷嗷吼叫:‘槍斃的有!槍斃的有!’”
(3).眾口愁怨聲。 漢 賈誼 《過秦論》:“夫寒者利短褐,而飢者甘糟糠,天下之嗸嗸,新主之資也。”《史記·秦始皇本紀》作“嗷嗷”。 晉 葛洪 《抱朴子·審舉》:“小人道長,則 檮杌 比肩,頌聲所以不作,怨嗟所以嗷嗷也。”《資治通鑑·晉穆帝昇平元年》:“主上失德,上下嗷嗷,人懷異志。” 胡三省 註:“嗷嗷,眾口愁聲。”
(4).形容眾聲喧雜。《漢書·劉向傳》:“無罪無辜,讒口嗸嗸。” 顏師古 註:“嗸嗸,眾聲也。” 三國 魏 曹植 《美女篇》:“佳人慕高義,求賢良獨難。眾人徒嗷嗷,安知彼所觀?” 梁啓超 《論請願國會當與請願政府並行》:“夫惟萬目睽睽以具瞻政府,萬口嗷嗷以交謫政府,然後政府之職庶克舉矣。”
天下
(1) 四海之內,全中國
魚鱉黿鼉為天下富。——《孫子·謀政》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公孫丑下》
天下三分。——諸葛亮《出師表》
天下之美。——明· 劉基《郁離子·千里馬篇》
(2) 人世間,社會上
天下誰人不識君。——唐· 高適《別董大》
天下物皆然。——清· 袁枚《黃生借書說》
天下事有難易乎。——清· 彭端淑《為學一首示子侄》
(3) 全世界,所有的人
天下縞素。——《戰國策·魏策》
天下順之。——《孟子·公孫丑下》
以天下之所順。
先天下之憂而憂。——宋· 范仲淹《岳陽樓記》
後天下之樂而樂。
(4) 國家或國家的統治權
傳天下不足多。——《韓非子·五蠹》
為天下理財。——宋· 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
共爭天下。——《資治通鑑》
天下事誰可支柱者。——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5) 自然界,天地間
知天下之寒。——《呂氏春秋·察今》
無復
(1).不再,不會再次。《呂氏春秋·義賞》:“詐偽之道,雖今偷可,後將無復。” 陳奇猷 校釋:“此文意謂詐偽之道,雖今可以苟且得利,後將不可復得利也。”《晉書·王導傳》:“ 桓彝 見朝廷微弱……憂懼不樂。往見 導 ,極談世事,還,謂 顗 曰:‘向見 管夷吾 無復憂矣。’” 唐 韓愈 《落葉送陳羽》詩:“落葉不更息,斷蓬無復歸。” 清 李漁 《閒情偶寄·詞曲下·格局》:“ 聖嘆 之評《西廂》,可謂晰毛辨髮,窮幽極微,無復有遺議於其間矣。”
(2).指不再有,沒有。 晉 葛洪 《抱朴子·對俗》:“不死之事已定,無復奄忽之慮。” 南朝 梁元帝 《金樓子·雜記上》:“少來蒐集書史,頗得諸遺書,無復首尾,或失名,凡百餘卷。” 瞿秋白 《赤潮曲》:“解放我殖民世界之勞工,無論黑、白、黃,無復奴隸種。”
(3).沒有履行。 漢 劉向 《說苑·雜言》:“ 仲尼 曰:‘不強不遠,不勞無功,不忠無親,不信無復,不恭無禮,慎此五者,可以長久矣。’”
(4).不能恢復。 漢 董仲舒 《春秋繁露·必仁且知》:“其規非者,其所為不得其事,其事不當,其行不遂,其名辱,害及其身,絶世無復,殘類滅宗亡國是也。”
宋伯仁名句,秋風歌上游丞相及台諫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