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魏了翁的《新繁縣禾登九穗嘉甫弟有詩索和》
全文:
長官真是委邊嵬,積累如山姓里來。
認得兩閒無二本,口將一念貫三材。
異形所感猶如此,同氣相孚亦信哉。
陸續功夫寧有己,相期更驗漆雕開。
名句書法欣賞
參考注釋
認得
(1) 認識
這位同志你認得嗎?
(2) 認出;知道
我已不認得這個學校了
無二
(1).謂沒有異心。《左傳·僖公十五年》:“必報德,有死無二。”
(2).獨一無二。《史記·淮陰侯列傳》:“﹝足下﹞誅 成安君 ,徇 趙 ,脇燕,定 齊 ,南摧 楚 人之兵二十萬,東殺 龍且 ,西鄉以報,此所謂功無二於天下,而略不世出者也。”《漢書·谷永傳》:“將軍履上將之位,食膏腴之都,任 周召 之職,擁天下之樞,可謂富貴之極,人臣無二。” 漢 王充 《論衡·恢國》:“前世龍見不雙,芝生無二,甘露一降。”
(3).沒有兩樣,相同。《二刻拍案驚奇》卷四:“兩個秀才情知是他父親被害了……次日到街上往來察聽,三三兩兩幾處説來,一般無二。”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四》:“諦視布灰之處,手跡足跡,宛然與生時無二。”
一念
(1).一動念間;一個念頭。 南朝 梁 沉約 《卻出東西門行》:“一念起關山,千里顧兵窟。” 唐 陳鴻 《長恨歌傳》:“由此一念,又不得居此,復墮下界。” 宋 陸游 《自規》詩:“忿慾俱生一念中,聖賢亦本與人同。”《兒女英雄傳》第三六回:“你可曉得一念不違天理人情,天地鬼神會暗中呵護,一念背了天理人情,天地鬼神也會立刻不容。”
(2).佛家語。指極短促的時間。《仁王般若波羅蜜經·觀空品》:“九十剎那為一念。” 北魏 曇鸞 《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注》卷上:“六十剎那為一念。”《翻譯名義集·時分》:“一念中有九十剎那。”
三材
(1).指天、地、人。《易·繫辭下》:“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材而兩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材之道也。” 唐 褚亮 《祭方丘樂章·舒和》:“一德惟寧兩儀泰,三材保合四時邕。” 宋 范仲淹 《易兼三材賦》:“《易》以設象,象由意通。兼三材而窮理盡性,重六畫而原始要終。”
(2).三種人材:官人使吏之材,士大夫官師之材,卿相輔佐之材。《荀子·君道》:“材人願慤拘録,計數纖嗇,而無敢遺喪,是官人使吏之材也。修飾端正,尊法敬分,而無傾側之心;守職修業,不敢損益,可傳世也,而不使侵奪,是士大夫官師之材也。知隆禮義之為尊君也,知好士之為美名也,知愛民之為安國也,知有常法之為一俗也,知尚賢使能之為長功也,知務本禁末之為多材也,知無與下爭小利之為便於事也,知明制度權物稱之為不泥也,是卿相輔佐之材也……能論官此三材者而無失其次,是謂人主之道也。”
(3).三位輔弼之才。《國語·晉語四》:“且 晉 公子,敏而有文,約而不諂,三材侍之,天祚之矣。”三材,指 狐偃 、 趙衰 、 賈佗 三人。
(4).三種材料。製作車輪的三種木材。《周禮·考工記·輪人》:“輪人為輪,斬三材必以其時。” 鄭玄 註:“三材,所以為轂、輻、牙也……今世轂用雜榆,輻以檀,牙以橿也。”
(5).三種材料。指制弓的膠、絲、漆。《周禮·考工記·弓人》:“凡為弓,冬析乾而春液角,夏治筋,秋合三材。” 鄭玄 註:“三材,膠、絲、漆者。”
(6).三種材料。古代指炊事必備的水、木、火。《呂氏春秋·本味》:“凡味之本,水最為始。五味三材,九沸九變,火為之紀。” 高誘 註:“三材,水、木、火。”
魏了翁名句,新繁縣禾登九穗嘉甫弟有詩索和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