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唐代李賀的《仁和里雜敘皇甫湜(湜新尉陸渾)》
全文:
大人乞馬癯乃寒,宗人貸宅荒厥垣。
橫庭鼠徑空土澀,出籬大棗垂朱殘。
安定美人截黃綬,脫落纓裾瞑朝酒。
還家白筆未上頭,使我清聲落人後。
枉辱稱知犯君眼,排引才升強絙斷。
洛風送馬入長關,闔扇未開逢瘈犬。
那知豎都相草草,客枕幽單看春老。
歸來骨薄面無膏,疫氣沖頭鬢莖少。
欲雕小說乾天官,宗孫不調為誰憐。
明朝下元復西道,崆峒敘別長如天。
參考注釋
還家
(1).回家。《後漢書·臧洪傳》:“ 中平 末,棄官還家,太守 張超 請為功曹。” 唐 韓愈 《送進士劉師服東歸》詩:“還家雖闕短,指日親晨飱。”《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一:“﹝ 滿生 ﹞行至 汴梁 中牟 地方,有個族人在那裡做主簿,打點去與他尋些盤費還家。”
(2).歸還農家。 陳殘雲 《南大門風光·河畔飄起紅旗》:“土改的鑼鼓聲,和貧苦農民‘土改還家’的歡笑聲,震盪了 深圳 南岸勞苦者的心聲,有些人回到家鄉,分到了土地,安居樂業搞生產。” 周立波 《暴風驟雨》第二部六:“咱們挖地主財寶是要咱們的血汗帳,是財寶還家。”
(3).指把農作物收穫回來。 劉澍德 《拔旗》:“附帶還有一條:注意不要拋撒,保證顆粒還家。”
白筆
(1).古代侍從官員用以記事或奏事的筆,常插於冠側。 晉 崔豹 《古今注·輿服》:“白筆,古珥筆,示君子有文武之備焉。”《晉書·輿服志》:“笏者,有事則書之,故常簪筆,今之白筆是其遺象。尚書令、僕射、尚書手版頭復有白筆,以紫皮裹之,名曰笏。” 唐 李賀 《仁和里雜敘皇甫湜》詩:“還家白筆未上頭,使我清聲落人後。”《新唐書·輿服志》:“諸文官七品以上朝服者,簪白筆。”
(2).特指諫官用的筆。亦借指諫官。《太平御覽》卷六八八引 三國 魏 魚豢 《魏略》:“ 明帝 時,嘗大會,殿中御史簪白筆,側階而坐。上問左右:‘此何官?’侍中 辛毗 對曰:‘此謂御史,舊簪筆以奏不法,今但備官耳。’” 宋 陳鵠 《耆舊續聞》卷六:“ 周益公 除大觀文,判 潭州 ,以言者奪職罷鎮。後復職,仍判 潭州 。到任,謝表云:‘謂昔之銷印,重違白筆之公言;故今者剖符,庸示清衷之本意。’” 明 何景明 《送王御史德輝西巡》詩:“白筆萬人看氣象,肯令 河 外有煙塵。” 清 謝啟昆 《解州鹽池歌》:“ 河東 鹺使始 元 明 ,盛世豸冠簪白筆。”
上頭
舊指女子出嫁時將頭髮攏上去結成髮髻。這種習俗稱為上頭,又叫及笄
清聲
(1).清亮的聲音。 漢 揚雄 《太玄賦》:“聽 素*女 之清聲,觀 宓妃 之妙曲。” 宋 梅堯臣 《秋日詠蟬》:“薄蛻聊依葉,清聲已出林。” 明 梁辰魚 《啄木兒·題閨中女郎》套曲:“聽清聲如柳外雛鶯。”
(2).清美的聲譽。 漢 蔡邕 《陳太丘碑文》:“奉禮終沒,休矣清聲。” 唐 元稹 《遣病》詩:“ 李三 三十九,登朝有清聲。” 明 楊慎 《貞靖李君阡贊》:“紹兩 馮 之清聲,戞二 陶 之玄韻。”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三:“予讀是文,覺 彭公 之直節清聲固令人有生不同時之慨,而 山公 之風趣亦藉可想見矣。”
(3).謂疾促之聲。《資治通鑑·後周世宗顯德六年》:“昔 黃帝 吹九寸之管,得黃鐘正聲,半之為清聲,倍之為緩聲,三分損益之以生十二律。”
人後
後嗣。《儀禮·喪服》:“為人後者,為其父母報。”《資治通鑑·漢平帝元始三年》:“ 莽 召明禮少府 宗伯鳳 入説為人後之誼。” 宋 周密 《齊東野語·胡明仲本末》:“故為人後者,不顧私親,安而行之,猶天性也。”
李賀名句,仁和里雜敘皇甫湜(湜新尉陸渾)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