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蘇軾的《甘露寺》
全文:
江山豈不好,獨游情易闌。
但有相攜人,何必素所歡。
我欲訪甘露,當途無閒官。
二子舊不識,欣然肯聯鞍。
古郡山為城,層梯轉朱欄。
樓台斷崖上,地窄天水寬。
一覽吞數州,山長江漫漫。
卻望大明寺,惟見煙中竿。
很石臥庭下,穹窿如伏羱。
緬懷臥龍公,挾策事琱鑽。
一談收猘子,再說走老瞞。
名高有餘想,事往無留觀。
蕭翁古鐵鑊,相對空團團。
陂陀受百斛,積雨生微瀾。
泗水逸周鼎,渭城辭漢盤。
山川失故態,怪此能獨完。
僧繇六化人,霓衣掛冰紈。
隱見十二疊,觀者疑夸謾。
破板陸生畫,青猊戲盤跚。
上有二天人,揮手如翔鸞。
筆墨雖欲盡,典刑垂不刊。
赫赫贊皇公,英姿凜以寒。
古柏親手種,挺然誰敢幹。
枝撐雲峰裂,根入石窟蟠。
薙草得斷碑,斬崖出金棺。
瘞藏豈不牢,見伏理可嘆。
四雄皆龍虎,遺蹟儼未刓。
方其盛壯時,爭奪肯少安。
廢興屬造物,遷逝誰控摶。
況彼妄庸子,而欲事所難。
古今共一軌,後世徒辛酸。
聊興廣武嘆,不待雍門彈。
名句書法欣賞
參考注釋
瘞藏
亦作“ 瘞臧 ”。指殉葬品。《管子·侈靡》:“有差樊,有瘞藏,作此相食,然後民相利,守戰之備合矣。” 尹知章 註:“瘞藏,謂古之樊者,或藏以金玉,或以器物,此棺槨之次浮也。”《漢書·劉向傳》:“及 秦惠文 、 武 、 昭 、 嚴 、 襄 五王,皆大作丘隴,多其瘞臧,鹹盡發掘暴露,甚足悲也。”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庚娘》:“終日間,得金百,於是葬諸南郊。好事者,為之珠冠袍服,瘞藏豐滿焉。” 郭沫若 《奴隸制時代·<侈靡篇>的研究》:“還有各種犧牲的包裹(‘次浮’),各種儀仗(‘差樊’),各種殉葬品(‘瘞藏’),這些都可以使有關的手藝人得到生活資料。”
亦作“ 瘞臧 ”。1.隱藏;埋藏。《漢書·貢禹傳》:“ 武帝 時,又多取好女至數千人,以填後宮,及棄天下, 昭帝 幼弱, 霍光 專事,不知禮正,妄多臧金錢財物,鳥獸魚鱉牛馬虎豹生禽,凡百九十物,盡瘞臧之。”《新唐書·裴寬傳》:“﹝ 韋詵 ﹞休日登樓,見人於後圃有所瘞藏者,訪諸吏,曰:‘參軍 裴寬 居也。’與偕來, 詵 問狀,答曰:‘ 寬 義不以苴污家,適有人以鹿為餉,致而去,不敢自欺,故瘞之。’” 宋 陳師道 《後山談叢》卷一:“金幣自隨,穀不可徙,隨在瘞藏。”
(2).埋葬。《舊五代史·唐書·莊宗紀七》:“山陵封域之內,先有丘墳,合令子孫改卜,舊例給其所費;無子孫者官為瘞藏。” 宋 葉適 《朝請大夫陳公墓志銘》:“喻寺觀憩徙者,死為瘞藏。”
不牢
(1).不堅實;不牢固。《淮南子·時則訓》:“工事苦慢。” 漢 高誘 註:“慢,不牢也。”
(2).不牢靠,不穩。《三國志·吳志·呂范傳》“遷都督” 南朝 宋 裴松之 注引《江表傳》:“欲濟世務,猶同舟涉海,一事不牢,即俱受其敗。”《京本通俗小說·馮玉梅團圓》:“ 徐信 共 崔氏 商議,此地安身不牢,收拾細軟家財,打做兩個包裹,夫妻各背一個,隨著眾百姓曉夜奔走。”《清平山堂話本·張子房慕道記》:“ 蕭何 穩坐為丞相, 韓信 安邦命不牢。” 草明 《乘風破浪》第五章:“大樹砍不倒,小草站不牢。”
見伏
顯現和隱沒;隱現。《史記·天官書》:“水、火、金、木、填星,此五星者,天之五佐,為緯,見伏有時,所過行贏縮有度。”《隋書·天文志上》:“覩日月之升降,察五星之見伏。” 宋 蘇軾 《袁公濟和劉景文登介亭詩複次韻答之》:“疏星帶微月,金火爭見伏。”
可嘆
(1) 值得讚美
(2) 令人感慨
外行領導這么大個企業,是真可惜又可嘆!
蘇軾名句,甘露寺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