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清代乾隆的《漢玉谷壁》
全文:
乳文土繡堆如立,撫弗留手腴而澤。
肉好輪圜盈周尺,雲漢壽實過百什。
列爵五等二有壁,三後五前垂典則。
執者何人莫能識,奉恩宣德斯其職。
曰斯非寶寸陰惜,企哉神禹不可及。
參考注釋
列爵
(1).分頒爵位。《書·武成》:“列爵惟五,分土惟三。” 孔 傳:“爵五等,公侯伯子男。”《文選·張衡<西京賦>》:“列爵十四,競媚取榮。” 薛綜 註:“從皇后以下,凡十四等。”《清史稿·諸王傳序》:“ 有明 諸藩,分封而不錫土,列爵而不臨民,食祿而不治事,史稱其制善。”
(2).指爵位。《商君書·錯法》:“列爵祿賞不道其門,則*民不以死爭位矣。” 唐 元稹 《贈韋審規父漸等制》:“守尚書左司郎中 韋審規 父大理卿 漸 等,生有列爵,歿有懿行。” 清 陸以湉 《冷廬雜識·元駢體文》:“列爵之等以馭貴,孰加於諸侯王。元勛之胄而象賢,宜膺於三錫命。”
五等
(1).五個等級。《禮記·王制》:“王者之制祿爵,公、侯、伯、子、男五等。”《孟子·萬章下》:“天子一位、公一位、侯一位、伯一位、子男同一位,凡五等也。” 孫奭 疏:“《孟子》所言 周 制,《王制》所言 夏 商 之制也。”
(2).特指五等之爵。 唐 韓愈 《晉公破賊回重拜台司以詩示幕中》詩:“將軍舊壓三司貴,相國新兼五等崇。”
三後
(1).三個君主或諸侯。古代天子、諸侯皆稱後。(1)指 禹 、 湯 、 文王 。《楚辭·離騷》:“昔三後之純粹兮,固眾芳之所在。” 王逸 註:“後,君也,謂 禹湯 文王 也。”(2)指 太王 、 王季 、 文王 。《詩·大雅·下武》:“三後在天,王配於京。” 毛 傳:“三後, 大王 王季 文王 也。”(3)指 虞 、 夏 、 商 三代的君主。《左傳·昭公三十二年》:“三後之姓,於今為庶。” 杜預 註:“三後, 虞 、 夏 、 商 。”(4)指 禹 、 契 、 后稷 。《淮南子·人間訓》:“古者溝防不修,水為民害, 禹 鑿龍門,辟 伊闕 ,平治水土,使民得陸處;百姓不親,五品不慎, 契 教以君臣之義、父子之親、夫妻之辨、長幼之序;田野不修,民食不足, 后稷 乃教之闢地墾草,糞土種穀,令百姓家給人足。故三後之後,無不王者,有陰德也。”(5)指 周公 、 君陳 、 畢公 。《書·畢命》:“惟 周公 克慎厥始,惟 君陳 克和厥中,惟 公 ( 畢公 )克成厥終。三後協心,同底於道。”(6)指 伯夷 、 禹 、 后稷 。《書·呂刑》:“乃命三後,恤功於民。 伯夷 降典,折民惟刑; 禹 平水土,主名山川; 稷 降播種,農植嘉穀。”(7)指 夏桀 、 殷辛 、 周幽王 。《文選·王延壽〈魯靈光殿賦〉》:“下及三後,媱妃亂主。” 張載 註:“三後, 夏 、 殷 、 周 也。” 劉良 註:“三後, 桀 、 紂 、 幽王 。”(8)指 漢 之 宣帝 、 景帝 、 文帝 。《文選·陸機〈皇太子宴玄圃宣猷堂有令賦詩〉》:“三後始基,世武丕承。” 李善 註:“三後,謂 宣 、 景 、 文 也。”
(2).指 漢 代的三個皇后。《後漢書·王暢傳》:“三後生自 新野 。” 李賢 註:“ 光烈皇后 、 和帝 陰後 、 鄧後 ,並 新野 人。”
垂典
垂示典章。 漢 揚雄 《解嘲》:“五帝垂典,三王傳禮,百世不易。”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情采》:“《孝經》垂典,喪言不文,故知君子常言,未嘗質也。”
乾隆名句,漢玉谷壁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