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岳珂的《徽宗皇帝讀閣支降御筆贊》
全文:
昭回之秘天所示,風行雷歷動一世。
獨持八柄昭馭貴,馭貴馭富抑共細。
百年史牒記金匱,木腳東廊果何地。
誰從六閣得幅紙,朱書旁行儼如此。
貴璫日月書紙尾,宛如宣和見宣底。
參稽天筆良不類,恭覽比方三嘆喟。
王蔡諸臣真可罪,區區球補蟣虱耳。
汴都仿佛塵未洗,此帖間行來萬里。
大書尊堯底王氏,責以格君法當爾。
奸諛直筆誅既死,原以所書裨太史。
名句書法欣賞
參考注釋
貴璫
指親近用事的太監。 宋 周密 《武林舊事·元夕》:“ 西湖 諸寺,惟 三竺 張燈最盛。往往有宮禁所賜、貴璫所遺者,都人好奇,亦往觀焉。” 明 王士性 《廣志繹·兩都》:“然每一興造,諸匠役食指動庇千萬頭,故能為此者,亦刑餘之賢者也,不則,近日貴璫如 保 、如 誠 、如 用 ,仍轉之內帑焉已。” 清 楊恩壽 《坦園日記》卷一:“或忤貴璫而不避,或議大禮而馳聲。”
日月
(1) 生計;生活
舒心的日月
(2) 太陽和月亮
紙尾
書面文字結尾處。常署名或寫年月日等。《宋書·蔡廓傳》:“ 廓 曰:‘我不能為 徐幹木 署紙尾也。’” 唐 杜牧 《送沉處士赴蘇州李中丞招》詩:“因書問故人,能忘批紙尾?” 宋 沉括 《夢溪筆談·辯證一》:“紙尾書‘正月十九日’。”《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十九回:“我接過來,在紙尾上籤了名字。”
宛如
(1) 好像;仿佛
絢爛的晚霞,宛如一幅錦繡
(2) 委曲順從的樣子
宣和
(1).疏通調和。 三國 魏 嵇康 《琴賦》序:“余少好音聲,長而翫之,以為物有盛衰,而此無變,滋味有猒,而此不勌,可以導養神氣,宣和情志。處窮獨而不悶者,莫近於音聲也。” 唐 白居易 《為人上宰相書》:“如此,則相公得不匡輔其政,緝熙其令,宣和其風乎?然則,匡輔、緝熙、宣和之道,某雖不敏,嘗聞於師焉。”
(2).借稱 宋 徽宗 趙佶 。 宣和 為其年號。 金 元好問 《俳體雪香亭雜詠》之五:“御屏零落 宣和 筆,留得 華清 《按樂圖》。” 明 吳寬 《大房金源諸陵》詩之一:“卻是 宣和 解亡國,穹廬黃屋恐非心。” 清 趙翼 《讀史》詩之十九:“ 伯時 擅丹青,神到秋毫顛; 宣和 愛遺筆,幅值數百千。”
宣底
詔書的底本。亦特指樞密院所受詔書的底本。《新五代史·唐臣傳·安重誨》:“予讀 梁 宣底,見 敬翔 、 李振 為崇政使,凡承上之旨,宣之宰相而奉行之。” 宋 宋敏求 《春明退朝錄》卷中:“凡公家文書之藁,中書謂之‘草’,樞密院謂之‘底’,三司謂之‘檢’。今秘府有 梁 朝宣底三卷,即 正明 中崇正院書也。” 宋 沉括 《夢溪筆談·故事一》:“予按 唐 故事,中書舍人職掌詔誥,皆寫四本,一本為底,一本為宣。此‘宣’謂行出耳,未以名書也。晚 唐 樞密使自禁中受旨,出付中書,即謂之‘宣’,中書承受,録之於籍謂之‘宣底’。今史館中尚有《梁宣底》二卷,如今之‘聖語簿’也。”參見“ 宣頭 ”。
岳珂名句,徽宗皇帝讀閣支降御筆贊名句
名句推薦
上林供王宴,聖母賜金錢。
高遵惠《句》
詩詞推薦
水龍吟 楊花用章質夫蘇子瞻唱和韻
王國維〔近現代〕開時不與人看,如何一霎濛濛墜。日長無緒,迴廊小立,迷離情思。細雨池塘,斜陽院落,重門深閉。正參參欲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