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陳普的《有感》
全文:
後人百事不如古,創立造為難悉數。
一百苟且萬千年,一夫阿狥彌九土。
神仙不死豈有之。
起自秦皇並漢武。
蜀陵冀角民鼓亂,樓殿至今連海宇。
從明未載心神飛,無根金人忽如睹。
膏肓遂成不可治,五教壅寒生民苦。
帝城元夜移三山,天河七夕橋織女。
倡優侏儒為戲樂,淫詞浮文作貢舉。
賣鹽沽酒充科賦,吹*簫執籥送喪死。
一般更有亂生我,背棄劬勞事歌舞。
造端良是魏隋間,以至開元遂為瘉。
四海之人皆若狂,諛舌紛紛蔽明主。
五鳳樓前舞千秋,漁陽動地來鼙鼓。
六飛倉卒冒煙塵,兩京流血欲漂杵。
此禍端從逸欲生,國無良臣致惑蠱。
事君事親不在是,福壽自有千門路。
曲禮三千無一條,六經百氏無一語。
空隨流俗作愚蒙,並將四海蒼生誤。
先儒未嘗論及此,共慶重闈或可許。
不知沿習祗可傷,明知故作非相與。
忠告善道不是從,已所不欲當絜矩。
豈知謬致一瓣香,面把黨人作聾瞽。
名句書法欣賞
參考注釋
不知
是指對於某種事物不清楚和不理解,和知道的意思相反。沿習
(1).因襲。 清 黃遵憲 《雜感》詩:“古人棄糟粕,見之口流涎;沿習甘剽盜,妄造叢罪愆。” 郭沫若 《蒲劍集·屈原考》:“這種風俗,沿習至今,未嘗中輟。”
(2).向來因循的習慣。 宋 葉夢得 《避暑錄話》卷上:“士大夫家祭多不同,蓋五方風俗沿習,與其家法所從來各異,不能盡出於禮。” 明 王守仁 《傳習錄》卷中:“後儒之所謂著察者,亦是狃於聞見之狹,蔽於沿習之非。”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談·談獻一·葛端肅公家訓》:“予謂既非沿習,又無素考,一旦改度,理不可從。”
可傷
可悲;可憐。 明 李贄 《史綱評要·周紀·襄王》:“未有代德而有二王(可傷!),亦叔父之所惡也。”《水滸後傳》第一回:“可傷 宋公明 被奸臣藥死,我念平日情分,到山寨祭奠。”
知故
舊交好友。《後漢書·獨行傳·劉翊》:“﹝ 翊 ﹞又逢知故困餒於路,不忍委去,因殺所駕牛,以救其乏。”《三國志·魏志·管寧傳》:“初, 寧 妻先卒,知故勸更娶。”《魏書·元熙傳》:“及 熙 將死,復與知故書。”
巧智詐偽。《莊子·刻意》:“去知與故,循天之理。” 王先謙 集解:“《管子·心術篇》:‘去智與故’,此用其語。”《文子·十守》:“休精神,去知故,無好無憎,是謂大通。”《淮南子·主術訓》:“木擊折轊,水戾破舟,不怨木石而罪巧拙者,知故不載焉。” 高誘 註:“言木石無巧詐,故不怨也。”
相與
副詞。表示同時同地做某件事。可譯為“共同”
舍人相與諫。——《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卒相與歡。
平原君竟與 毛遂偕。十九人相與目笑之而未發也。——《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
因相與言。——清· 梁啓超《譚嗣同傳》
陳普名句,有感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