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元代馬鈺的《滿庭芳 贈朱官人張書表》
全文:
諸公聽我,自有神京。
壚中亦有蓬瀛。
五色霞光上下,來往飛升。
識得水雲活計,更無勞、足力遊行。
固性命,便般般打過,有甚閒爭。
好事先人後己,守清虛,營養一點靈明。
應物真常自在,動止安寧。
一朝功成行滿,去朝元、雲步身輕。
真了了,似重陽師父,無滅無生。
名句書法欣賞
參考注釋
應物
(1).順應事物。《莊子·知北游》:“邀於此者,四枝彊,思慮恂達,耳目聰明,其用心不勞,其應物無方。” 鍾泰 發微:“‘應物無方’,言不執滯也。”《史記·太史公自序》:“與時遷移,應物變化,立俗施事,無所不宜。” 宋 歐陽修 《道無常名說》:“無常以應物為功,有常以執道為本。”《西遊記》第二回:“這猴王自從了道之後,身上有八萬四千毛羽,根根能變,應物隨心。”
(2).猶言待人接物。《晉書·外戚傳·王濛》:“虛己應物,恕而後行。”《隋書·循吏傳·劉曠》:“ 劉曠 ,不知何許人也。性謹厚,每以誠恕應物。” 明 孫柚 《琴心記·挑動春心》:“你看他清標應物,如春月之濯柳;英氣逼人,似野鶴之出羣。” 清 姚鼐 《揚雄<太玄>目錄序》:“雖庸愚不肖,苟筮之而見所以處事應物者,皆合乎聖人之道也。”
真常
釋道用語。真實常住之意。《楞嚴經》卷十三:“性真常中,求於去來,迷悟生死,了無所得。” 唐 呂岩 《敲爻歌》:“達聖道,顯真常,虎兕刀兵更不傷。” 宋 范仲淹 《上執政書》:“夫釋道之書,以真常為性,以清浄為宗,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清 黃宗羲 《<翁元鎧禪師語錄>序》:“出其語録讀之,絶去枝蔓,獨露真常。”
自在
(1) 自由;無拘束
自在嬌鶯恰恰啼。——唐· 杜甫《江畔獨步尋花》
無家身自在,時得到蓮宮。——唐· 李鹹用《游寺》
(2) 安閒自得,身心舒暢
他心中好不自在
(3) 心離煩惱的系縛,通達無礙
動止
(1).動作與靜止。《莊子·天地》:“其動止也,其死生也,其廢起也,此又非其所以也。”《荀子·修身》:“齊給便利,則節之以動止。”
(2).行動;舉止。《後漢書·張湛傳》:“﹝ 張湛 ﹞矜嚴好禮,動止有則。” 元 無名氏 《劉弘嫁婢》楔子:“至望京店染起疾病,不能動止。”《二刻拍案驚奇》卷二五:“小人有這個新人在旁,動止不得。” 清 侯方域 《曹秀才墓志銘》:“孺人勤敏,有識量,動止尤嫻禮法。”
(3).起居作息。謂日常生活。多用作書信中的問候語。《隋書·經籍志二》:“起居注者,録記人君言行動止之事。” 唐 韓愈 《與華州李尚書書》:“比來不審尊體動止何似?” 宋 王安石 《與王禹玉書》之三:“秋冷,伏維動止萬福。” 明 歸有光 《與沉雲泉秀才書》:“ 朱秀才 來,具知動止為慰。”
(4).古代監獄的別名。《太平御覽》卷六*四三引 晉 張華 《博物志》:“ 夏 曰念室, 殷 曰動止, 周 曰稽留,三代之異名也。又狴犴者,亦獄別名。”
安寧
(1) 秩序正常,沒有騷擾
(2) 心情安定、平靜
馬鈺名句,滿庭芳 贈朱官人張書表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