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明代王濟元的《題思亭(並引)》
全文:
自承遺訓莫窺園,雲滿地亭草滿軒。
齧指音容還冉冉,傷心風木故翻翻。
呼天欲報難為德,闕地何由可徼原。
遺淚只今揮令伯,每聆烏鳥一番喧。
參考注釋
齧指
(1).咬指頭。形容極為痛心。 唐 元稹 《台中鞫獄憶開元觀舊事呈損之兼贈周兄四十韻》:“蠻民詀諵訴,嚙指明痛癏。”《水滸傳》第九八回:“土人慾採取他(美石),卻被一聲霹靂,把幾個採石的驚死,半晌方醒。因此人都嚙指相戒,不敢近他。” 鄒韜奮 《抗戰以來》三五:“或知之(被捕的原因)矣,而腐心齧指,申訴無門,畏禍吞聲。”
(2). 晉 乾寶 《搜神記》卷十一:“ 曾子 從 仲尼 在 楚 而心動,辭歸問母。母曰:‘思爾齧指。’ 孔子 曰:‘ 曾參 之孝,精感萬里。’”《後漢書·蔡順傳》:“ 順 少孤,養母。嘗出求薪,有客卒至,母望 順 不還,乃噬其指, 順 即心動,棄薪馳歸。” 李賢 註:“噬,嚙也。”後用“嚙指”表達母親對兒子的渴念和兒子對母親的孝思與眷顧。 清 顧炎武 《與李湘北書》:“但此君母老且病,獨子無依……況年逾七十,久困扶牀,路隔三千,難通嚙指,一旦禱北辰而不驗,迴西景以無期,則缾罍之恥奚償,風木之悲何及!”
齧指:
(1).咬破指頭。表示決心,發誓。《史記·田叔列傳》:“ 趙王 齧指出血,曰:‘先人失國,微陛下,臣等當蟲出。公等奈何言若是!’” 宋 孫光憲 《浣溪沙》詞:“齧指暗思花下約,憑闌羞睹淚痕衣。” 明 李東陽 《讀唐詩三十一首》之二:“﹝ 徐世勣 ﹞又忍棄其流涕齧指之言,以成 武氏 之禍。”
(2).表示思念深切。 宋 岑象求 《吉凶影響錄》:“ 曾子 從 仲尼 在 楚 而心動,辭歸問母。母曰:‘思爾齧指。’ 孔子 曰:‘ 曾參 之精感萬里。’”
音容
聲音與容貌
一別音容兩渺茫
冉冉
(1) 漸進地
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趨。——古樂府《陌上桑》
(2) ∶ 慢慢地
冉冉上升
(3) 柔軟下垂的樣子
柔條紛冉冉,落葉何翩翩。——曹植《美女篇》
傷心
心裡非常痛苦
別為這事傷心
風木
比喻父母亡故,不及奉養。典出《韓詩外傳》。 宋 劉宰 《分韻送王去非之官山陰得再字》:“桃李春正華,風木養不待。” 明 朱鼎 《玉鏡台記·宴會》:“ 溫嶠 今日正可承歡養志,報效劬勞,豈敢浮慕勛名,遺憂風木。”
翻翻
(1).翻飛;飛翔貌。《楚辭·九章·悲迴風》:“漂翻翻其上下兮,翼遙遙其左右。”《文選·劉楨<贈徐幹詩>》:“輕葉隨風轉,飛鳥何翻翻。” 張銑 註:“翻翻,孤飛皃。” 唐 盧綸 《賦得白鷗歌送李伯康歸使》:“積水深源,白鷗翻翻,倒影光素,於潭之間。”
(2).飄動貌;翻騰貌。《樂府詩集·相和歌辭十一·善哉行》:“經歷名山,芝草翻翻。” 唐 溫庭筠 《南湖》詩:“湖上微風入檻涼,翻翻菱荇滿回塘。” 宋 張孝祥 《菩薩蠻·諸客往赴東鄰之集》詞:“庭葉翻翻秋向晚,涼砧敲月催金剪。” 趙朴初 《雁兒落帶過得勝令》曲:“看翻翻巨浪涌紅旗,聽訇訇眾怒吼雄獅。”
(3).形容馬疾馳。 唐 韓愈 《奉使常山早次太原呈副使吳郎中》詩:“翻翻走驛馬,春儘是歸期。” 宋 蘇軾 《和王蘇州侍太夫人觀燈》之二:“翻翻緹騎走香塵,激激飛濤射火輪。”
王濟元名句,題思亭(並引)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