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王洋的《以校正字學還方智善作詩贈之》
全文:
惟古於文藏妙理,自然之音見微旨,唇舌齒喉母生子,清濁重輕毛髮比。
古者八歲方毀齒,國小師承方肄此。
時及春秋循一軌,台興亦知窺閫壘。
齊人謀莒本秘詭,登樓密語不敢指。
兩唇含合不哆侈,見者能知豈徒爾。
後人學疏忽源委,傳會流俗兼下里。
庚長吳人記前史,郢永遂令齊亥豕。
少知長老*習步跬,紅綠誰能辨朱紫。
縱有是師無是士,聞者一笑或掩耳。
我年六十老書幾,仿佛聲形多取似。
目前趨過或但已,翻覆討論徒累累。
方侯大梁舊冠履,結髮儒衣長槐市,發憤編摩貪寸晷。
索摘真能窮骨髓,持以告人遭詆毀。
方侯持心直如矢,尊吾所聞寧轉徙,若不我從知已矣。
我留龜溪同梵庋,膻蕕偶幸親蘭芷。
時論古意自鞭棰,不覺此心思奮起。
乃知古學惟審是,晚乃紛紜聽華綺。
考永聲律究終始,縱不有疑心固喜。
要好誰雲不傳紙,革誤鋤疑雲糠秕。
慾障東流歸海水,識路直須行不已,靖節琴中有宮徵。
參考注釋
方侯
古指邦國之君。亦借指地方長官。 漢 揚雄 《司空箴》:“綱以羣牧,綴以方侯。” 宋 范仲淹 《讓觀察使第一表》:“古之方侯獲其厚祿,養敢死之士,以備寇患。” 元 范梈 《贈方永叔往教重慶路》詩:“方侯天機深,大雅託遺音。”
持心
謂處事所抱的態度。《後漢書·韋彪傳》:“忠孝之人,持心近厚,鍛鍊之吏,持心近薄。” 宋 曾鞏 《賀韓相公赴許州啟》:“ 鞏 處勢多奇,誤知最久。持心素厚,未忌墜屨之微;引脰永懷,已動掃門之喜。” 元 柯丹邱 《荊釵記·就祿》:“後因朝廷體知處事能為,持心公正,陞任 吉安 知府。”
所聞
所聽到的;所知道的。《商君書·更法》:“夫常人安於故習,學者溺於所聞。”《漢書·劉向傳》:“臣幸得託肺附,誠見陰陽不調,不敢不通所聞。” 晉 陶潛 《桃花源記》:“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 漢 ,無論 魏 晉 。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 清 昭槤 《嘯亭雜錄·孫文定公》:“人君耳習於所聞,則喜諛而惡直。”
轉徙
輾轉遷移
號呼而轉徙。——唐· 柳宗元《捕蛇者說》
轉徙於江湖間。——唐· 白居易《琵琶行(並序)》
若不
要不是
若不是少發生一次衝突,這一天是過不去的
已矣
(1)
(2) 語氣詞連用,加強語,表示事物的發展變化,可譯成“啦”
(3) “已”為動詞,止,完結。“矣”為語氣詞“了”。“已矣”可譯成“完了”,“算了”
老夫已矣。——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而今已矣。——清· 袁枚《祭妹文》
王洋名句,以校正字學還方智善作詩贈之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