撫膺但延佇,握手知能期

張達贈別施伯暈

名句出處

出自元代張達的《贈別施伯暈》

全文:
負疴臥衡宇,過客陳苦辭。
政值九日勝,遽興千里思。
黃華適蓓蕾,醁醑復淋漓。
稱壽捧清酌,怡顏舞斑衣。
於此不為樂,居然就分攜。
長塗積霧壅,水陸羅蛟螭。
舟車一失守,悔吝坐相推。
所以達識者,臨岐審先幾。
鳳山際漢表,旴水赴海涯。
回顧山水會,白雲長在茲。
撫膺但延佇,握手知能期
去矣慎所趨,勿為行子欺。

張達詩詞大全

參考注釋

撫膺

撫摩或捶拍胸口。表示惋惜、哀嘆、悲憤等。《列子·說符》:“昔人言有知不死之道者, 燕 君使人受之,不捷,而言者死……有 齊子 亦欲學其道,聞言者之死,乃撫膺而恨。” 晉 潘岳 《哀永逝文》:“嫂姪兮慞惶,慈姑兮垂矜,聞鳴雞兮戒期,鹹驚號兮撫膺。” 唐 李白 《蜀道難》詩:“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資治通鑑·後唐明宗天成四年》:“明日,吏以 郁 死告, 殷 撫膺大慟。” 孫中山 《檀香山興中會成立宣言》:“堂堂 華 下,不齒於鄰邦;文物冠裳,被輕於異族。有志之士,能無撫膺!”

延佇

亦作“ 延竚 ”。1.久立;久留。《楚辭·離騷》:“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佇乎吾將反。” 王逸 註:“延,長也;佇,立貌。” 南朝 齊 孔稚珪 《北山移文》:“磵石摧絶無與歸,石逕荒涼徒延佇。” 清 曹寅 《書院述事三十韻》:“我懷寄淵澹,庭戶久延佇。”

(2).引頸企立。形容盼望之切。 晉 陶潛 《停雲》詩:“良朋悠邈,搔首延佇。”《魏書·宗欽傳》:“承足下高問,延佇之勞,為日久矣。”《舊五代史·梁書·太祖紀五》:“眷言方岳,下及山林,豈無英奇,副我延佇。” 宋 葉適 《邵子文墓志銘》:“所至皆解榻延佇傾待之。” 清 吳偉業 《題河渚圖送胡彥遠南歸》詩:“想見君山中,相思日延竚。”

(3).指歸隱。 南朝 宋 沉約 《赤松澗》詩:“願受金液方,片言生羽翼……何時當來還,延佇青巖側。” 清 俞正燮 《黟縣山水記》:“﹝ 大周山 ﹞石壁幽峭,芳叢蘭坂,香潔靜明,延佇者忘疲矣。” 鄭澤 《雜詩五首答鈍庵》:“結廬金花巔,幽室聊延佇。”

(4).徘徊觀望,猶豫不決。 唐 孟郊 《宿空侄院寄澹公》詩:“明日策杖歸,去住兩延佇。”

(5).停留;逗留。 宋 朱松 《答林康民見和梅花》詩:“班荊勸客小延佇,酌酒賦詩相料理。” 明 無名氏 《畫眉序·西湖》套曲:“更無妨待月,片時延竚。” 李廣田 《冬景》:“他稍稍延佇了一會,聽到大門裡腳步聲趕來才拔步跑開。”

(6).拖延。 宋 葉適 《奉議郎鄭公墓志銘》:“ 洙 也不肖,不足以得,懷疑重請,延佇於今二十六年矣。”

握手

通常用於會見或告別時,兩人右手相握或相握後兩手上下輕輕搖動,以表示友誼、熱情、良好祝願,或慰問,或僅系一種禮節

知能

智慧才能。《管子·制分》:“道術知能,不為愛官職。” 尹知章 註:“有道術智慧型,則以官職加之。” 漢 王充 《論衡·量知》:“人之學問知能成就,猶骨象玉石切磋琢磨也。” 宋 王安石 《上執政書》:“而某得以此時備使畿內,交遊親戚知能才識之士莫不為某願,此亦區區者思自竭之時也。” 魯迅 《熱風·隨感錄四十三》:“我們所要求的美術品,是表記 中國 民族知能最高點的標本,不是水平線以下的思想的平均分數。”

張達名句,贈別施伯暈名句

詩詞推薦

撫膺但延佇,握手知能期 詩詞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