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清代乾隆的《登碧雲寺金剛床塔》
全文:
百丈之山,延緣徐步忘其高。
十丈之塔,矗爾拔地直上乃訝高岧嶢。
何況窣堵迥據西山半,宜其下視無地上已乾青霄。
太行西來歷萬古,杯水滄溟金彈吐。
康回能使東南傾,女媧誰見西北補。
我聞佛諦要令萬緣忘,胡為梵志傳此金剛床。
高秋乘興一拾級,目窮千里心萬方。
今年登塔凡三度,六和報恩皆有賦。
江山信美慮程遙,詎可頻頻勞六御。
因之念寄吳越間,夏災數郡遭迍邅。
何能五風十雨斗米才三錢,恧哉吾治遜彼唐貞觀。
參考注釋
今年
指現在的這一年
三度
三種尺寸。《周禮·考工記·輈人》:“輈有三度,軸有三理。國馬之輈,深四尺有七寸,田馬之輈,深有四尺,駑馬之輈,深三尺有三寸。”
指治國必須考慮的三個方面。《管子·五輔》:“所謂三度者何?曰:上度之天時,下度之地宜,中度之人順。”
六和
(1).謂以滑、甘調製酸、苦、辛、鹹四種滋味。《禮記·禮運》:“五味、六和、十二食,還相為質也。” 鄭玄 註:“和之者,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鹹,皆有滑、甘,是謂六和。” 孔穎達 疏:“以四時有四味,皆有滑有甘,益之為六也,是為六和也。”按 鄭 注系據《周禮·天官·食醫》經文。後用以指多種美味。 南朝 梁 沉約 《需雅》之二:“五味九變兼六和,令芳甘旨庶且多。”
(2).佛教語。謂身和(共住)、口和(無諍)、意和(同事)、戒和(同修)、見和(同解)、利和(同均)。 宋 黃庭堅 《仰山簡和尚真贊》:“不戒而六和恭敬,不禪而十方清浄。”
報恩
報答所受到的恩惠
乾隆名句,登碧雲寺金剛床塔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