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唐代敦煌曲子的《十二時·其三·勸凡夫十二首》
全文:
平旦寅。
平旦寅。
智慧莫與色為親。
斷除三障及三業。
遠離六賊及六塵。
金玉滿室非是寶。
忍辱最是無價珍。
男子女人行此事。
不染生死免沉淪。
參考注釋
遠離
(1).遠遠地離開。 三國 蜀 諸葛亮 《前出師表》:“臣不勝受恩感激,今當遠離,臨表涕泣,不知所云。” 章炳麟 《菌說》:“吾觀《六波羅密經》言 忉利天 臨命終時,天女眷屬,皆悉遠離,棄之如草。”
(2).佛教謂達到超脫生死境界之法。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傳·誦經·釋慧皎》:“﹝ 慧彌 ﹞年十六出家,及具戒之後,志修遠離。”
六賊
(1).謂危害天下的六種惡人。《六韜·上賢》:“ 太公 曰:‘夫六賊者,一曰臣有大作宮室池榭,游觀倡樂者,傷王之德;二曰民有不事農桑,任氣遊俠,犯歷法禁,不從吏教者,傷王之化;三曰臣有結朋黨,蔽賢智,障主明者,傷王之權;四曰士有抗志高節,以為氣勢,外交諸侯,不重其主者,傷王之威;五曰臣有輕爵位,賤有司,羞為上犯難者,傷功臣之勞;六曰強宗侵奪,陵侮貧弱者,傷庶人之業。’” 元 劉壎 《隱居通義·駢儷二》引 車震卿 《啟》:“所幸社稷靈長,天王明聖,雖未築鯨鯢而誅六賊,然已御螭魅而去四凶。”
(2).指 北宋 末之 蔡京 、 朱勔 、 王黼 、 李彥 、 童貫 、 梁師成 六人。他們結黨營私,危害國家,被太學生 陳東 等斥為“六賊”。見《宋史·欽宗紀》。
(3).佛教語。即色、聲、香、味、觸、法六塵。謂此六塵能以眼、耳等六根為媒介,劫掠“法財”,損害善性,故稱。見《楞嚴經》卷四。 唐 白居易 《齋戒》詩:“每因齋戒斷葷腥,漸覺塵勞染愛輕。六賊定知無氣色,三屍應恨少恩情。” 金 邊元鼎 《自嘆》詩:“久貧自沃三彭熾,一醉齊休六賊狂。”
(4).指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謂此六根妄逐塵境,如賊劫財。《雜阿含經》卷四三:“內有六賊,隨逐伺汝,得便當殺。” 明 劉元卿 《賢奕編·仙釋·囚持杯水》:“真如有變易,豈不聞善知識能迴三毒為三昧,浄戒能迴六賊為六神,迴煩惱作菩提,迴無明為大智。”參見“ 六塵 ”。
六塵
佛教語。即色、聲、香、味、觸、法。與“六根”相接,便能染污淨心,導致煩惱。《圓覺經》卷上:“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 宗密 疏:“六塵是境,識體是心。” 南朝 宋 鮑照 《佛影頌》:“六塵煩苦,五道綿劇。” 宋 司馬光 《送李益之侍郎致政歸廬山》詩之二:“六塵皆外物,萬法盡迷途。” 明 劉基 《松風閣記》之二:“我佛以清浄六塵為明心之本,凡耳目之入,皆虛妄耳。” 瞿秋白 《豬八戒》:“一切愛戀六塵,以至於‘真*善*美是沒有的,是幻執的……不如努力把漆黑一團都滅絕了,成個正覺’,得證涅槃。”
敦煌曲子名句,十二時·其三·勸凡夫十二首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