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彭龜年的《送徐仲洪尉南安八首》
全文:
若見村中小校師,教將義理訓童兒。
四端五品人人有,莫道冥頑不與知。
名句書法欣賞
參考注釋
四端
指仁、義、禮、智四種道德觀念的開端、萌芽。《孟子·公孫丑上》:“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隋書·文學傳·潘徽》:“源開三本,體合四端。” 清 方苞 《讀孟子》:“既揭五性,復開以四端,使知其實不越乎事親從兄。”
五品
(1).五常。指舊時的五種倫常道德。《書·舜典》:“帝曰:‘ 契 ,百姓不親,五品不遜。’” 孔 傳:“五品謂五常。” 孔穎達 疏:“品謂品秩,一家之內尊卑之差,即父母兄弟子是也。教之義、慈、友、恭、孝,此事可常行,乃為五常耳。” 晉 陸雲 《吳故丞相陸公誄》:“五品時訓,民神攸鑠。” 明 歸有光 《明君恭己而成功》:“當 堯 之時,天下之故多矣,洪水方割矣,民未粒食而阻飢矣,五品不遜矣,五刑未明矣。”
(2).五常。指仁、義、禮、智、信。《漢書·王莽傳中》:“帥民承上,宣美風俗,五品乃訓。” 顏師古 註:“五品即五常,謂仁、義、禮、智、信。”
(3).五等。古代功勳的五種名目。《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古者人臣功五品,以德立宗廟定社稷曰勛,以言曰勞,用力曰功,明其等曰伐,積日曰閲。”
(4).五等。古代貝幣的五個等級。《漢書·食貨志下》:“大貝四寸八分以上,二枚為一朋,直二百一十六。壯貝三寸六分以上,二枚為一朋,直五十。麼貝二寸四分以上,二枚為一朋,直三十。小貝寸二分以上,二枚為一朋,直十。不盈寸二分,漏度不得為朋,率枚直錢三。是為貝貨五品。”
(5).九品官階的第五級。《隋書·禮儀志五》:“今犢車通幰,自王公已下,至五品已上,並給乘之。” 唐 劉餗 《隋唐嘉話》卷中:“秘書省少監 崔行功 ,未得五品前,忽有鸜鵒銜一物入其堂,置案上而去。”
人人
每人
人人自以為必死。——《資治通鑑·唐紀》
冥頑
昏庸頑鈍;愚鈍無知
不然,則是鱷魚冥頑不靈;刺史雖有言,不聞不知也。——韓愈《祭鱷魚文》
與知
(1).猶與聞。《左傳·襄公二十七年》:“﹝ 公孫免餘 ﹞對曰:‘臣殺之,君勿與知。’乃與 公孫無地 、 公孫臣 謀,使攻 寧氏 。”《國語·晉語二》:“ 重耳 、 夷吾 與知 共君 之事。”
(2).預先知曉。《史記·老子韓非列傳》:“夫貴人得計而欲自以為功,説者與知焉,則身危。” 張守節 正義:“人主先得其計己功,説者知前發其蹤跡,身必危亡。”
彭龜年名句,送徐仲洪尉南安八首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