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明代李義壯的《洞庭冬夜聞笛》
全文:
湖水茫茫冬月白,三年夜半孤舟客。
一回見月一沾巾,湖上何人復吹笛。
橫笛能令孤客悲,況復天空歲晏時。
羽音剽疾商音切,湖波瀲灩湖雲遲。
淒斷湘娥擘斑竹,嚴霜瀝瀝飛寒玉。
巴童折柳更竛竮,無數飄花滿洞庭。
魚龍寂寞鴻雁杳,惟餘一點君山青。
明日別離向何許,渡口一聲淚如雨。
參考注釋
巴童
巴 渝 之童,善歌舞。《文選·鮑照<舞鶴賦>》:“ 燕 姬色沮, 巴 童心恥。” 劉良 註:“ 巴 童、 燕 姬,並善歌者。” 唐 岑參 《赴犍為經龍閣道》詩:“屢聞 羌 兒笛,厭聽 巴 童歌。” 清 陳維崧 《夜合花·廿二夜原白堂中觀劇即事》詞:“僛 越 覡,舞 巴 童,颭靈旗,不滿微風。”
折柳
(1).折取柳枝。語出《三輔黃圖·橋》:“ 霸橋 在 長安 東,跨水作橋。 漢 人送客至此橋折柳贈別。”後多用為贈別或送別之詞。 唐 權德輿 《送陸太祝》詩:“新知折柳贈,舊侶乘籃送。” 明 陳汝元 《金蓮記·郊遇》:“暗憐衣帶,不勝折柳之懷。”
(2).古樂曲名。《折楊柳》曲的省稱。多用以惜別懷遠。《文苑英華》卷一二六引 南朝 梁元帝 《玄覽賦》:“已寤歌於《折柳》,復行吟而《採蓮》。” 唐 李白 《春夜洛城聞笛》詩:“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唐 袁郊 《甘澤謠·許雲封》:“《折柳》傳情,悲 玉關 之戍客。” 姚鵷鶵 《王建章輓詩》:“《陽關》《折柳》淒迷別,行卷題詩醉醒間。”參見“ 折楊柳 ”。
(3).《詩·齊風·東方未明》:“折柳樊圃,狂夫瞿瞿。” 毛 傳:“柳,柔脆之木;樊,藩也。折柳以為藩,無益於禁矣。”後因以“折柳”代指籬笆。比喻最脆弱的防守設備。 晉 葛洪 《抱朴子·譏惑》:“大 楚 帶甲百萬,而有振槁之脆;強 秦 殽 函 襲嶮,而無折柳之固。”
竛竮
(1).孤單貌。《法華經·信解品》:“此是我子,我之所生,於某城中,捨吾逃走,竛竮辛苦五十餘年。” 南朝 梁武帝 《孝思賦》序:“年未髫齔,內失所恃,餘喘竛竮,嬭媼相長。”
(2).行走不穩貌。 宋 蘇軾 《芙蓉城》詩:“遶樓飛步高竛竮,仙風鏘然韻流鈴。” 元 黃溍 《陪仇仁父先生登石頭城》詩:“薄游成汗漫,高步覺竛竮。”
無數
(1) 無法計數,指數量極多
可能的組合是無數的
(2) 不知底細
胸中無數
飄花
指輕傷。 周立波 《暴風驟雨》第一部十九:“一顆子*彈從他右手背上擦過去,擦破一塊皮。‘掛花了?’……‘不要緊,飄花。’ 蕭隊長 忙說。”
洞庭
(1).廣闊的庭院。《莊子·天運》:“帝張《鹹池》之樂於洞庭之野。” 成玄英 疏:“洞庭之野,天池之間,非 太湖 之 洞庭 也。” 三國 魏 曹植 《七啟》:“爾乃御文軒,臨洞庭。” 宋 蘇軾 《坤成節集英殿教坊詞·教坊致語》:“洞庭九奏,始識《鹹池》之音;靈岳三呼,共獻後天之祝。”
(2).湖名。即 洞庭湖 。《韓非子·初見秦》:“ 秦 與 荊 人戰,大破 荊 ,襲 郢 ,取 洞庭 、 五渚 、 江 南。” 唐 韓愈 《岳陽樓別竇司直》詩:“ 洞庭 九州間,厥大誰與讓?” 清 葉廷琯 《鷗陂漁話·莪州公詩》:“ 洞庭 春水添新漲,好看雙飛返故林。”參見“ 洞庭湖 ”。
(3).湖名。 太湖 的別名。《文選·左思<吳都賦>》:“指 包山 而為期,集 洞庭 而淹留。” 劉逵 注引 王逸 曰:“ 太湖 在 秣陵 東,湖中有 包山 ,山中有如石室,俗謂 洞庭 。”參見“ 太湖 ”。
(4).山名。在 江蘇省 太湖 中。有東西二山,東山古名 莫厘山 、 胥母山 、 元 明 後與陸地相連成半島。西山即古 包山 。
李義壯名句,洞庭冬夜聞笛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