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明代李雯的《秋盡·其二》
全文:
江南霜氣老平蕪,寒楚蒼蒼煙月孤。
水薄平霞連畫角,風高枯柳散城烏。
髦頭隱見占三塞,雁翅飄零動五湖。
為有荒愁消不得,明鐙午夜獨虬須。
參考注釋
髦頭
(1).古代帝王大駕出宮時,武士披髮前驅者。始置於 秦 , 漢 、 魏 、 晉 因之。《史記·秦本紀》“﹝ 文公 ﹞二十七年,伐 南山 大梓, 豐 大特” 張守節 正義引《括地誌》轉引《錄異傳》:“ 秦文公 時, 雍南山 有大梓樹, 文公 伐之,輒有大風雨,樹生合不斷。時有一人病,夜往山中,聞有鬼語樹神曰:‘ 秦 若使人被髮,以朱絲繞樹伐汝,汝得不困耶?’樹神無言。明日,病人語聞,公如其言,伐樹,斷。中有一青牛出,走入 豐水 中。其後牛出 豐水 中,使騎擊之,不勝。有騎墮地復上,髮解,牛畏之,入不出。故置髦頭, 漢 、 魏 、 晉 因之。” 唐 劉知幾 《史通·浮詞》:“而鳥官創置,豈關 郯子 之言;髦頭而偶,奚修 奉春 之策。” 宋 陸游 《書志》詩:“匣藏武庫中,出參髦頭列。”
(2).指帝王儀仗中前驅者之冠服。《北堂書鈔》卷一三○引 南朝 宋 徐爰 《釋疑略注》:“乘輿黃麾,內有羽林班弓箭手,左右執事官,帶熊冠謂之髦頭。”
(3).引申為先驅者。 唐 王勃 《上明員外啟》:“髦頭傑起,文儒繼出。”
(4).昴星的別名。《史記·天官書》:“昴曰髦頭,胡星也,為白衣會。”按,《宋書·禮志五》:“《星經》:昴一曰旄頭。”
隱見
(1).或隱或現。 南朝 梁簡文帝 《詠梔子花》:“日斜光隱見,風還影合離。” 唐 杜甫 《玉台觀》詩之一:“江光隱見黿鼉窟,石勢參差烏鵲橋。” 清 邵長蘅 《游孤山記》:“西行過 陸宣公祠 ,左右有居人數十家,燈火隱見林薄。”
(2).隱退或出仕。 金 王若虛 《揚子法言微旨序》:“今公於 子云 之書,辨明是正,厥功多矣,至於進退隱見之際,尤為反覆而致意。” 清 唐甄 《潛書·受任》:“士當巷居,隱見惟己,人不得致也。出而乾主,任之猶輕,言之猶淺,去留亦惟己,人不得泥也。”
飄零
(1) (花葉等)凋謝脫落;飄落
黃葉飄零
(2) 比喻漂泊流落
五湖
(1).古代 吳 越 地區湖泊。其說不一:(1) 吳縣 南部的湖澤。《周禮·夏官·職方氏》:“東南曰 揚州 ……其澤藪曰 具區 ,其川三江,其浸五湖。” 鄭玄 註:“ 具區 、五湖在 吳 南。浸,可以為陂灌溉者。” 具區 ,即 太湖 。(2)即 太湖 。《國語·越語下》:“果興師而伐 吳 ,戰於 五湖 。” 韋昭 註:“ 五湖 ,今 太湖 。”《文選·郭璞〈江賦〉》:“注 五湖 以漫漭,灌三江而漰沛。” 李善 注引 張勃 《吳錄》:“ 五湖 者, 太湖 之別名也。”(3) 太湖 及附近四湖。 漢 趙曄 《吳越春秋·夫差內傳》:“入五湖之中。” 徐天祐 注引 韋昭 曰:“ 胥湖 、 蠡湖 、 洮湖 、 滆湖 ,就 太湖 而五。”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沔水二》:“南江東注於 具區 ,謂之五湖口。五湖謂 長盪湖 、 太湖 、 射湖 、 貴湖 、 滆湖 也。”(4) 太湖 附近的五個湖。《史記·夏本紀》“ 震澤 致定” 唐 張守節 正義:“五湖者, 菱湖 、 游湖 、 莫湖 、 貢湖 、 胥湖 ,皆 太湖 東岸五灣為五湖,蓋古時應別,今並相連。”
(2). 江 南五大湖的總稱。《史記·三王世家》:“ 大江 之南,五湖之間,其人輕心。” 司馬貞 索隱:“五湖者, 具區 、 洮滆 、 彭蠡 、 青草 、 洞庭 是也。” 明 楊慎 《丹鉛總錄·地理》:“ 王勃 文‘襟三江而帶五湖’,則總言南方之湖。 洞庭 一也, 青草 二也, 鄱陽 三也, 彭蠡 四也, 太湖 五也。” 洮滆 ,今 江蘇 長盪湖 、 西滆湖 。 彭蠡 ,今 鄱陽湖 。 青草 ,今 洞庭湖 東南部。
(3).指 洞庭湖 。 唐 杜甫 《歸雁》詩:“年年霜露隔,不過 五湖 秋。” 朱鶴齡 註:“雁至 衡陽 則回。此五湖當指 洞庭湖 言。”
(4).近代稱 華中 、 華東 五大著名湖泊。即 洞庭湖 、 鄱陽湖 、 巢湖 、 洪澤湖 和 太湖 。
(5). 春秋 末 越國 大夫 范蠡 ,輔佐 越王 勾踐 ,滅亡 吳國 ,功成身退,乘輕舟以隱於五湖。見《國語·越語下》。後因以“五湖”指隱遁之所。 晉 葛洪 《抱朴子·正郭》:“法當仰隮 商 洛 ,俯泛五湖,追 巢父 於峻岭,尋漁父於滄浪。” 唐 李白 《書情贈蔡舍人雄》詩:“我縱五湖棹,煙濤恣崩奔。” 清 李漁 《巧團圓·聞詔》:“從今後呵,纔知道隱 三湘 泛五湖,這仙緣沒福難圖。”
李雯名句,秋盡·其二名句
名句推薦
堂下肅且清,琴聲淡而古
連澗《題琴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