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盡·其二原文
江南霜氣老平蕪,寒楚蒼蒼煙月孤。
水薄平霞連畫角,風高枯柳散城烏。
髦頭隱見占三塞,雁翅飄零動五湖。
為有荒愁消不得,明鐙午夜獨虬須。
詩詞問答
問:秋盡·其二的作者是誰?答:李雯
問:秋盡·其二寫於哪個朝代?答:明代
問:秋盡·其二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注釋
1. 七言律詩 押虞韻
參考注釋
江南
(1) 長江下游以南的地區,就是江蘇、安徽兩省的南部和浙江省的北部
江南草長,雜花生樹。——南朝梁· 丘遲《與陳伯之書》
江南好風景。——唐· 杜甫《江南逢李龜年》
能不憶江南。——唐· 白居易《憶江南》
春風又綠江南岸。——宋· 王安石《泊船瓜洲》
(2) 泛指長江以南
江南出楠梓。——《史記·貨殖列傳》
霜氣
(1).刺骨的寒氣。 漢 劉楨 《贈五官中郎將》詩:“涼風吹沙礫,霜氣何皚皚。” 南朝 宋 鮑照 《蕪城賦》:“稜稜霜氣,蔌蔌風威。” 錢振倫 註:“稜稜,霜氣,嚴冬之貌。” 唐 孟郊 《秋懷》詩:“霜氣入病骨,老人身生冰。” 清 鄭燮 《弘量上人精舍》詩:“殘月半天霜氣重,曉鐘雞唱滿 東湖 。”
(2).喻剛正威肅之氣。《南史·陸慧曉傳》:“ 王思遠 恆如懷冰,暑月亦有霜氣。” 唐 孟郊 《投贈張端公》詩:“嫉邪霜氣直,問俗春辭柔。” 宋 蘇軾 《予以事系御史台獄遺子由》詩之二:“柏臺霜氣夜淒淒,風動琅璫月向低。”
平蕪
草木叢生的平曠原野。 南朝 梁 江淹 《去故鄉賦》:“窮陰匝海,平蕪帶天。” 唐 李山甫 《劉員外寄移菊》詩:“秋來緣樹復緣牆,怕共平蕪一例荒。” 明 許承欽 《過李家口》詩:“棗香來野徑,麥秀滿平蕪。” 清 龔自珍 《最錄中論》:“平蕪生之,灌木叢之,剔而薙之,乃覿瑤草。” 郭沫若 《蜀道奇》詩:“海水傾泄出平蕪,土壤膏腴成天府。”
蒼蒼
(1) 灰白色的
兩鬢蒼蒼十指黑
(2) 無邊無際、空闊遼遠的
天蒼蒼,地茫茫
(3) 茂盛,眾多的樣子
蒹葭蒼蒼。——《詩·秦風·蒹葭》
煙月
亦作“煙月”。1.雲霧籠罩的月亮;朦朧的月色。 唐 張九齡 《初發道中贈王司馬》詩:“林園事益簡,煙月賞恆餘。” 後蜀 鹿虔扆 《臨江仙》詞之一:“煙月不知人事改,夜闌還照深宮。” 宋 秦觀 《望海潮·越州懷古》詞:“汎五湖煙月, 西子 同游。” 清 孫枝蔚 《坐朱紉芳半舟留題》詩:“煙月每逢歌管處,波瀾難到酒壚旁。”
(2).煙花風月。指風流韻事。 元 楊暹 《劉行首》第三折:“三百年守在孤墳,二十載還了煙月。” 清 孔尚任 《桃花扇·餘韻》:“ 陳 隋 煙月恨茫茫,井帶胭脂土帶香。”
霞連
如雲霞相連。《文選·張協<七命>》:“翠觀岑青,彫閣霞連。” 李周翰 註:“如雲霞相連。”
畫角
古管樂器。傳自 西羌 。形如竹筒,本細末大,以竹木或皮革等製成,因表面有彩繪,故稱。發聲哀厲高亢,古時軍中多用以警昏曉,振士氣,肅軍容。帝王出巡,亦用以報警戒嚴。 南朝 梁簡文帝 《折楊柳》詩:“城高短簫發,林空畫角悲。” 唐 陳子昂 《和陸明府贈將軍重出塞》:“晚風吹畫角,春色耀飛旌。”《水滸傳》第十二回:“將臺兩邊左右列著三五十對金鼓手,一齊發起擂來,品了三通畫角,發了三通擂鼓,教場裡面誰敢高聲。” 廖仲愷 《青玉案·泉州道中紀見》詞:“西風畫角悲征戍,人意也消何處?”
風高
(1).風大。 唐 杜甫 《湖中送敬十使君適廣陵》詩:“秋晚岳增翠,風高湖涌波。” 唐 柳宗元 《田家》詩之三:“風高榆柳疎,霜重棃棗熟。”
(2).風儀高超。《魏書·高允傳》:“榮曜當時,風高千載。”
枯柳
凋萎的柳樹;老柳樹。 唐 李頎 《題盧五舊居》詩:“悵望秋天鳴墜葉,巑岏枯柳宿寒鴟。” 宋 劉克莊 《故宅》詩:“恰則炎炎未百年,今看枯柳著疎蟬。” 元 郭鈺 《二十六日晴過諶塘》詩:“枯柳橋西曾識面,獨回青眼遠相迎。”
髦頭
(1).古代帝王大駕出宮時,武士披髮前驅者。始置於 秦 , 漢 、 魏 、 晉 因之。《史記·秦本紀》“﹝ 文公 ﹞二十七年,伐 南山 大梓, 豐 大特” 張守節 正義引《括地誌》轉引《錄異傳》:“ 秦文公 時, 雍南山 有大梓樹, 文公 伐之,輒有大風雨,樹生合不斷。時有一人病,夜往山中,聞有鬼語樹神曰:‘ 秦 若使人被髮,以朱絲繞樹伐汝,汝得不困耶?’樹神無言。明日,病人語聞,公如其言,伐樹,斷。中有一青牛出,走入 豐水 中。其後牛出 豐水 中,使騎擊之,不勝。有騎墮地復上,髮解,牛畏之,入不出。故置髦頭, 漢 、 魏 、 晉 因之。” 唐 劉知幾 《史通·浮詞》:“而鳥官創置,豈關 郯子 之言;髦頭而偶,奚修 奉春 之策。” 宋 陸游 《書志》詩:“匣藏武庫中,出參髦頭列。”
(2).指帝王儀仗中前驅者之冠服。《北堂書鈔》卷一三○引 南朝 宋 徐爰 《釋疑略注》:“乘輿黃麾,內有羽林班弓箭手,左右執事官,帶熊冠謂之髦頭。”
(3).引申為先驅者。 唐 王勃 《上明員外啟》:“髦頭傑起,文儒繼出。”
(4).昴星的別名。《史記·天官書》:“昴曰髦頭,胡星也,為白衣會。”按,《宋書·禮志五》:“《星經》:昴一曰旄頭。”
隱見
(1).或隱或現。 南朝 梁簡文帝 《詠梔子花》:“日斜光隱見,風還影合離。” 唐 杜甫 《玉台觀》詩之一:“江光隱見黿鼉窟,石勢參差烏鵲橋。” 清 邵長蘅 《游孤山記》:“西行過 陸宣公祠 ,左右有居人數十家,燈火隱見林薄。”
(2).隱退或出仕。 金 王若虛 《揚子法言微旨序》:“今公於 子云 之書,辨明是正,厥功多矣,至於進退隱見之際,尤為反覆而致意。” 清 唐甄 《潛書·受任》:“士當巷居,隱見惟己,人不得致也。出而乾主,任之猶輕,言之猶淺,去留亦惟己,人不得泥也。”
飄零
(1) (花葉等)凋謝脫落;飄落
黃葉飄零
(2) 比喻漂泊流落
五湖
(1).古代 吳 越 地區湖泊。其說不一:(1) 吳縣 南部的湖澤。《周禮·夏官·職方氏》:“東南曰 揚州 ……其澤藪曰 具區 ,其川三江,其浸五湖。” 鄭玄 註:“ 具區 、五湖在 吳 南。浸,可以為陂灌溉者。” 具區 ,即 太湖 。(2)即 太湖 。《國語·越語下》:“果興師而伐 吳 ,戰於 五湖 。” 韋昭 註:“ 五湖 ,今 太湖 。”《文選·郭璞〈江賦〉》:“注 五湖 以漫漭,灌三江而漰沛。” 李善 注引 張勃 《吳錄》:“ 五湖 者, 太湖 之別名也。”(3) 太湖 及附近四湖。 漢 趙曄 《吳越春秋·夫差內傳》:“入五湖之中。” 徐天祐 注引 韋昭 曰:“ 胥湖 、 蠡湖 、 洮湖 、 滆湖 ,就 太湖 而五。”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沔水二》:“南江東注於 具區 ,謂之五湖口。五湖謂 長盪湖 、 太湖 、 射湖 、 貴湖 、 滆湖 也。”(4) 太湖 附近的五個湖。《史記·夏本紀》“ 震澤 致定” 唐 張守節 正義:“五湖者, 菱湖 、 游湖 、 莫湖 、 貢湖 、 胥湖 ,皆 太湖 東岸五灣為五湖,蓋古時應別,今並相連。”
(2). 江 南五大湖的總稱。《史記·三王世家》:“ 大江 之南,五湖之間,其人輕心。” 司馬貞 索隱:“五湖者, 具區 、 洮滆 、 彭蠡 、 青草 、 洞庭 是也。” 明 楊慎 《丹鉛總錄·地理》:“ 王勃 文‘襟三江而帶五湖’,則總言南方之湖。 洞庭 一也, 青草 二也, 鄱陽 三也, 彭蠡 四也, 太湖 五也。” 洮滆 ,今 江蘇 長盪湖 、 西滆湖 。 彭蠡 ,今 鄱陽湖 。 青草 ,今 洞庭湖 東南部。
(3).指 洞庭湖 。 唐 杜甫 《歸雁》詩:“年年霜露隔,不過 五湖 秋。” 朱鶴齡 註:“雁至 衡陽 則回。此五湖當指 洞庭湖 言。”
(4).近代稱 華中 、 華東 五大著名湖泊。即 洞庭湖 、 鄱陽湖 、 巢湖 、 洪澤湖 和 太湖 。
(5). 春秋 末 越國 大夫 范蠡 ,輔佐 越王 勾踐 ,滅亡 吳國 ,功成身退,乘輕舟以隱於五湖。見《國語·越語下》。後因以“五湖”指隱遁之所。 晉 葛洪 《抱朴子·正郭》:“法當仰隮 商 洛 ,俯泛五湖,追 巢父 於峻岭,尋漁父於滄浪。” 唐 李白 《書情贈蔡舍人雄》詩:“我縱五湖棹,煙濤恣崩奔。” 清 李漁 《巧團圓·聞詔》:“從今後呵,纔知道隱 三湘 泛五湖,這仙緣沒福難圖。”
消不得
亦作“ 消不的 ”。1.受用不得。 唐 白居易 《哭從弟》詩:“一片緑衫消不得,腰金拖紫是何人!” 元 無名氏 《舉案齊眉》第一折:“你道他一介儒,消不的千鍾粟。” 明 馮夢龍 《古今譚概·不韻·党進畫真》:“ 党進 命畫工寫真。寫成,大怒,詰畫師云:‘我前時見畫大蟲,猶用金箔貼眼,我消不得一對金眼睛?’”
(2).少不得。 元 關漢卿 《魯齋郎》第一折:“消不的你請我墳院裡坐一坐,教你祖宗教得生天。” 元 楊顯之 《瀟湘雨》第二折:“你為官消不得人伏侍,你忙殺呵寫不得那半張紙。”
(3).抵不上。《初刻拍案驚奇》卷二:“你看了這個標緻模樣,今與你做個小娘子,難道消不得千金!”
明鐙
見“ 明燈 ”。
午夜
指夜裡十二點鐘前後;半夜
虬須
亦作“虯須”。見“ 虬鬚 ”。
亦作“虯須”。亦作“虯鬚”。拳曲的鬍鬚。《三國志·魏志·崔琰傳》:“ 太祖 令曰:‘ 琰 雖見刑,而通賓客,門若市人,對賓客虬鬚直視,若有所瞋。’”《資治通鑑·漢獻帝建安二十一年》引作“虯須”, 胡三省 注曰:“卷鬚也。” 唐 杜甫 《八哀詩·贈太子太師汝陽郡王璡》:“虯鬚似 太宗 ,色映塞外春。”一本作“ 虬髯 ”。 唐 溫庭筠 《夜宴謠》:“虬須公子五侯客,一飲千鍾如建瓴。” 清 孫枝蔚 《馬食禾伐田家》詩:“碧眼虬鬚使我愁,向前長跪淚雙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