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清代乾隆的《卻炎榭》
全文:
山嵐谷靄颯朝晡,氈帽綿衣時或須。
便是午暄宜晚稼,坐來炎意一些無。
參考注釋
山嵐
山中的雲霧
山嵐突起,際會風雲
況此地山嵐瘴氣怎么上得雷音?——《西遊記》
朝晡
(1).朝時(辰時)至晡時(申時)。亦指朝時與晡時。《三國志·蜀志·費禕傳》“頃之,代 蔣琬 為尚書令” 裴松之 注引《禕別傳》:“常以朝晡聽事,其間接納賓客,飲食嬉戲,加之博弈,每盡人之歡,事亦不廢。”《晉書·郗鑒傳》:“ 鑒 尋薨,時年七十一,帝朝晡哭於朝堂。” 唐 韓愈 《順宗實錄五》:“宮中當臨者,朝晡各十五舉音,非朝晡臨時,禁無得哭。”《舊唐書·歸崇敬傳》:“每朝晡二時請益,師亦二時居講堂,説釋道義。”
(2).指一日兩餐之食。 宋 郭彖 《睽車志》卷三:“懷掖間得小布囊,貯米三四升,適足給朝晡。”《宋史·錢顗傳》:“後自 衢 徙 秀州 ,家貧母老,至丐貸新舊以給朝晡,而怡然無謫官之色。”
氈帽
氈制的帽子。《南史·夷貊傳下·末國》:“土人剪髮,著氈帽。” 唐 李匡乂 《資暇集》卷下:“ 永貞 之前,組藤為蓋,曰席帽,取其輕也。後或以太薄,冬則不御霜寒,夏則不障暑氣,乃細色罽代藤,曰氈帽,貴其厚也,非崇貴莫戴,而人亦未尚。”《儒林外史》第二一回:“走近前去,看 韋馱殿 西邊櫈上坐著三四個人,頭戴大氈帽,身穿綢絹衣服。” 魯迅 《且介亭雜文·寄<戲>周刊編者信》:“我的意見,以為 阿Q 該是三十歲左右,樣子平平常常……我記得我給他戴的是氈帽。這是一種黑色的,半圓形的東西,將那帽邊翻起一寸多,戴在頭上的。”
綿衣
亦作“緜衣”。1.內裝絲綿的衣服。 宋 無名氏 《釋常談·挾纊》:“著緜衣,謂之挾纊。”
(2).指裝棉絮的衣服。綿,通“ 棉 ”。《醒世恆言·杜子春三入長安》:“一陣西風,正從門圈子裡刮來,身上又無綿衣,肚中又餓,颳起一身鷄皮栗子,把不住的寒顫。”
時或
有時;偶爾
斷瓦殘垣中間時或露出焦黃的破布碎片。——《第二次考試》
乾隆名句,卻炎榭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