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置房廚不宿糧,雖然常住似遊方

李之世贈紫雲僧

名句出處

出自明代李之世的《贈紫雲僧》

全文:
不置房廚不宿糧,雖然常住似遊方
前村乞食歸禪院,一個缽盂掛在牆。

李之世詩詞大全

參考注釋

不置

(1).不安放。《史記·周勃世家》:“上居禁中,召 亞夫 賜食,獨置大胾,無切肉,又不置箸, 亞夫 心不平。”

(2).不捨;不止。 三國 魏 嵇康 《與山巨源絕交書》:“足下若嬲之不置,不過欲為官得人,以益時用耳。”《新唐書·狄仁傑傳》:“為兒時,門人有被害者,吏就詰,眾爭辨對, 仁傑 誦書不置。”《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五:“侍郎一一奏知, 孝宗 稱嘆不置。” 沙汀 《淘金記》第九章:“大家都在羨慕不置的時候, 么長子 站起來了。”

(3).猶不德。謂不自以為有德。《大戴禮記·文王官人》:“有知而不伐,有施而不置。” 汪照 注補:“置,當讀如德。”

不宿

謂非其時。或謂過度而無節制。《漢書·五行志上》:“傳曰:田獵不宿,飲食不享,出入不節,奪民農時,及有姦謀,則木不曲直。” 顏師古 注引 服虔 曰:“不得其時也。或曰,不豫戒曰不宿,不戒以其時也。” 王先謙 補註:“《續志》 劉 注引 鄭 注《大傳》曰:不宿,不宿禽也。角主天兵。《周禮》:四時習兵,因以田獵。《禮志》曰:天子不合圍,諸侯不掩羣,過此則暴天物,為不宿禽。”

雖然

(1) ——用在上半句,下半句多用“但是”、“可是”、“卻”等與它呼應,表示承認前邊的為事,但後邊的並不因此而不成立

李大伯雖然年過六十,勞動勁頭卻比得上年輕的小伙子

雖然我一見便知道是閏土,但又不是我這記憶上的閏土了。——魯迅《故鄉》

(2) 雖然如此,雖是這樣;即使這樣

善哉。雖然,公輸盤為我為雲梯,必取宋。——《墨子·公輸》

雖然,受地於先王,願終守之,弗敢易!——《戰國策·魏策》

常住

(1).佛教語。永存。《法華經》卷一:“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蘇跋陀羅窣堵波》:“勿謂如來畢竟寂滅,法身常住。” 宋 陳善 《捫虱新話·孔子說與楞嚴經合》:“汝此肉身,為同金剛,常住不朽,為復變壞。”

(2).法無生滅變遷稱作常住。 南朝 梁 沉約 《謝齊竟陵王示華嚴瓔珞啟》:“法身與金剛齊固,常住與至理俱存。”《南齊書·顧歡傳》:“此非所歸,歸在常住。”

(3).僧、道稱寺舍、田地、什物等為常住物,簡稱常住。《雲笈七籤》卷一二二:“道士用常住物如子孫用父母物耳,何罪之有?” 唐 馮翊 《桂苑叢談·太尉朱崖辯獄》:“太尉 朱崖 出鎮 浙 右,有 甘露 知主事者訴交代得常住什物,被前主事隱用。”《水滸傳》第六回:“只因是十方常住,被一個雲遊和尚引著一個道人來此住持,把常住有的沒的都毀壞了。” 清 錢謙益 《揚州石塔寺復雷塘田記》:“近寺有雷塘田一千二百五十五畝,寺僧開墾作常住田。”

(4).道觀中的主事者。《雲笈七籤》卷一二二:“尊師令其家各備香油為之焚香……常住亦為辦齋食供養。”

遊方

指僧人、道士為修行問道或化緣而雲遊四方

搖身一變,變做個遊方的雲水全真。——《西遊記》

李之世名句,贈紫雲僧名句

詩詞推薦

不置房廚不宿糧,雖然常住似遊方 詩詞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