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清代乾隆的《自田盤西谷取道達靜寄山莊疊舊作韻》
全文:
雲表遙瞻雁塔棲,蒐還便道又循西。
最欣暖日峰頭下,不使寒煙谷口迷。
翠柏丹楓皆舊識,千岩萬壑待新題。
十年重此邀慈豫,信宿安輿為就低。
參考注釋
頭下
(1).猶名下。 宋 蘇軾 《論積欠六事並乞檢會應詔所論四事一處行下狀》:“今來前項人戶,從初徑於市易差出勾當人等頭下賒欠。”
(2). 遼 金 兩代諸王、外戚、大臣及諸部從征所俘掠的人戶,歸其各自奴役,稱“頭下”。亦指由此種人戶所建立的特置州縣。《遼史·地理志一》:“官位九品之下及井邑商賈之家,徵稅各歸頭下;唯酒稅課納 上京 鹽鐵司。”《元代白話碑集錄·1240年濟源十方大紫微宮聖旨碑》:“兼不以是何頭下官員人等,無得騷擾。” 蔡美彪 註:“‘頭下’或寫作‘投下’,但非蒙古語的譯音。 遼 金 兩代均有此制。”參閱《遼史·地理志一》。
不使
不順從。《墨子·非命下》:“若以為政乎天下,上以事天鬼,天鬼不使。” 王念孫 《讀書雜誌·墨子三》:“《爾雅》:使,從也。天鬼不從,猶上文言上帝不順耳。”《漢書·外戚傳·趙皇后》:“少主幼弱則大臣不使。” 顏師古 註:“不使,不可使從命也。”《後漢書·龐參傳》:“今苟貪不毛之地,營恤不使之民,暴軍 伊吾 之野,以慮三族之外,果破 涼州 ,禍亂至今。”
寒煙
亦作“ 寒煙 ”。寒冷的煙霧。 南朝 宋 顏延之 《應詔觀北湖田收》詩:“陽陸團精氣,陰谷曳寒煙。” 元 黃庚 《江村》詩:“極目江天一望賒,寒煙漠漠月西斜。” 清 葆光子 《物妖志·木·柳》:“及其南柯夢後,衰草荒榛,寒煙暮雨,同一邱耳。”
見“ 寒煙 ”。
谷口
(1).山谷的出入口。《六韜·分險》:“衢道谷口,以武衝絶之。” 唐 王維 《歸輞川作》詩:“谷口疎鐘動,漁樵稍欲稀。” 清 黃景仁 《偕邵元直游吾谷》詩:“此間看山復看楓,谷口敞與平原同。”
(2).古地名。又名 瓠口 。在今 陝西 禮泉 東北。 西漢 於此置 谷口縣 , 東漢 廢。因位於 九嵕山 東、 仲山 西,當 涇水 出山之處,故謂之 谷口 。古時相傳為 黃帝 升仙的地方。也稱 寒門 。《漢書·郊祀志上》:“其後 黃帝 接萬靈 明庭 。 明庭 者, 甘泉 也。所謂 寒門 者, 谷口 也。” 顏師古 注引 服虔 曰:“ 黃帝 升仙之處也。”又註:“ 谷口 , 仲山 之 谷口 也……以 仲山 之北寒涼,故謂此谷為 寒門 也。”
(3).古地名。在今 陝西 淳化 西北。 秦 時於此置 雲陽縣 。《戰國策·秦策三》:“ 范雎 曰:‘大王之國,北有 甘泉 、 谷口 。’” 鮑彪 註:“在 雲陽 。” 西漢 末年,高士 鄭朴 (字 子真 )曾隱居於此。 漢 揚雄 《法言·問神》:“ 谷口 鄭子真 ,不屈其志,而耕乎巖石之下,名震於京師。” 唐 李白 《贈韋秘書子春》詩:“ 谷口 鄭子真 ,躬耕在巖石。” 王琦 注引《雍錄》:“ 谷口 在 雲陽縣 西四十里, 鄭子真 隱於此。”後借指隱者所居之處。 元 楊奐 《得邳大用書復寄》詩:“ 谷口 知何似,他年願卜隣。” 清 錢謙益 《高郵道中簡顧所建》詩:“負耒我今歸 谷口 ,驚弓君莫問壺頭。”
乾隆名句,自田盤西谷取道達靜寄山莊疊舊作韻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