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王繹的《題張公洞》
全文:
高上宸居隔紫煙,洞中金闕暗相連。
輔光灶冷留香壤,太素淵清涌玉泉。
後夜龍歸雲浪濕,未明人起月華鮮。
秋光不老岩前麓,到此偷閒亦自賢。
參考注釋
留香
(1).保留香味。《初學記》卷二五引 南朝 梁 蕭統 《銅博山香爐賦》:“ 劉公 聞之見錫, 粵 女惹之留香。” 宋 陸游 《燈下對梅花獨酌累日勞甚》詩:“移燈看影憐渠瘦,掩戶留香笑我痴。”
(2).傳說中的留香草。因其能留下芳香,故亦比喻帝王普施德惠。《隋書·長孫晟傳》:“ 晟 以牙中草穢,欲令 染乾 親自除之,示諸部落,以明威重,乃指帳前草曰:‘此根大香。’ 染乾 遽嗅之曰:‘殊不香也。’ 晟 曰:‘天子行幸所在,諸侯躬親灑掃,耘除御路,以表至敬之心。今牙中蕪穢,謂是留香草耳。’ 染乾 乃悟。” 清 吳偉業 《讀史偶述》詩之七:“新張錦幄間垂楊,四角觚稜八寳裝。藉地煖茵趺坐輭,茸茸春草是留香。”
太素
(1).古代謂最原始的物質。《列子·天瑞》:“太素者,質之始也。” 漢 班固 《白*虎通·天地》:“始起先有太初,後有太始,形兆既成,名曰太素。”《陳書·高祖紀上》:“肇昔元胎剖判,太素氤氳。”
(2).引申為天地。 三國 魏 曹植 《神龜賦》:“忽萬載而不恤,周無疆於太素。”
(3).樸素,質樸。《淮南子·俶真訓》:“偃其聰明而抱其太素。” 漢 班固 《幽通賦》:“皓爾太素,曷渝色兮。” 漢 班固 《東都賦》:“昭節儉,示太素,去後宮之麗飾,損乘輿之服御。” 明 宋應星 《天工開物·乃服》:“然既曰布衣,太素足矣。” 清 黃鷟來 《和陶<飲酒>》之六:“被服太素中,何暇問紈綺。”
玉泉
(1).傳說中 崑崙山 上的泉名。 王充 《論衡·談天》引 漢 司馬遷 曰:“《禹本紀》言‘ 河 出 崑崙 ……其上有 玉泉 、 華池 。’”今本《史記·大宛列傳論》作“ 醴泉 、 瑤池 ”。
(2).清泉的美稱。 晉 陸機 《招隱》詩之一:“芳蘭振蕙葉,玉泉涌微瀾。” 南朝 梁 任昉 《述異記》卷下:“ 荊州 、 清溪 、 秀壁 諸山,山洞往往有乳窟,窟中多玉泉交流。” 宋 蘇舜欽 《天平山》詩:“石竇落玉泉,泠泠四時雨。”《群音類選·泰和記·桓元帥龍山會僚友》:“嶙峋古石吐清煙,峭壁千尋掛玉泉。”
(3).猶九泉。 唐 盧照鄰 《哭明堂裴主簿》詩:“始謂調金鼎,如何掩玉泉。” 唐 李白 《過四皓墓》詩:“荒涼千古跡,蕪沒四墳連。伊昔鍊金鼎,何年閉玉泉。”
(4).指酒。 宋 蘇軾 《歲暮作和張常侍》詩:“我生有天祿,玄膺流玉泉。何事 陶彭澤 ,乏酒每形言。”
(5).仙藥名。玉漿。 宋 蘇軾 《仇池筆記·辟榖說》:“能服玉泉,使鉛汞具體,去仙不遠矣。”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金石二·玉》:“今仙經三十六水法中,化玉為玉漿,稱為玉泉,服之長生不老,然功劣於自然泉液也。”
(6).口中津液。 宋 黃休復 《茅亭客話·杜大舉》:“服玉泉法,去三屍,堅齒髮,除百病。玉泉者,舌下兩脈津液是也。”
(7).墨名。 金 元好問 《賦南中楊生玉泉墨》詩:“萬灶玄珠一唾輕,客卿新以玉泉名。” 明 陸友 《墨史》:“其法不用松炬,而用燈煤, 子彬 得其遺法以授 耶律楚材 。 楚材 授其子 鑄 ,使造一萬丸,銘曰玉泉萬笏。”參見“ 玉泉墨 ”。
(8).水名。出自 北京 市西北 玉泉山 下,流為 玉河 ,匯成 昆明湖 。出而東南流,環繞紫禁城,注入 大通河 。“玉泉垂虹”勝景即此。
王繹名句,題張公洞名句
名句推薦
掩關名自遠,鯨浪阻相尋
釋希雅《寄禮導師》漸老念鄉國,先歸獨羨君。
簡長《送僧南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