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清代乾隆的《瞻禮帝堯祠》
全文:
克明遞致協和盛,本末之施總以欽。
法典一篇無多語,崇祠萬古有瞻今。
即茲四月愁旱志,敢負九年乂水心。
咨岳歲當八十六,帝吾師也兆先諶。
參考注釋
克明
(1).《書·堯典》:“克明俊德,以親九族。” 孔 傳:“能明俊德之士任用之,以睦高祖玄孫之親。”克明,能明。後亦用作歇後語,謂任用賢能之士。 南朝 齊 王融 《永明九年策秀才文》:“克明之旨弗遠,欽若之義復還。”
(2).能察是非。《詩·大雅·皇矣》:“貊其德音,其德克明,克明克類,克長克君。” 鄭玄 箋:“照臨四方曰明。” 朱熹 集傳:“克明,能察是非也。” 晉 陸機 《皇太子宴玄圃宣猷堂有令賦詩》:“篤生我後,克明克秀。”
(3).謂能盡君道。《書·伊訓》:“居上克明,為下克忠。” 蔡沉 集傳:“居上克明,言能盡臨下之道。”
協和
(1).和睦,融洽。《書·堯典》:“百姓昭明,協和萬邦。” 孔穎達 疏:“能使九族敦睦,百姓顯明,萬邦和睦。”《周書·齊煬王憲傳》:“輯睦我君臣,協和我骨肉。” 宋 歐陽修 《歸田錄》卷二:“ 太祖 聞而患之,下詔書戒勵,使與長吏協和。”《明史·西域傳四·哈烈》:“親者尚爾乖戾,疏者安得協和。” 毛澤*東 《為皖南事變發表的命令和談話》:“著 陳代軍長 等悉心整飭該軍,團結內部,協和軍民。”
(2).調和;和諧;配合得當。《後漢書·劉愷傳》:“協和陰陽,調訓五品。”《三國志·蜀志·後主傳》:“上下交暢,然後萬物協和,庶類獲乂。” 元 貢師泰 《送國字張教授》詩:“黃鐘大呂都協和,鐵畫銀鉤謾摹録。” 洪深 《戲劇導演的初步知識》下篇四:“有時數種音波,過於雜亂,彼此衝突,在人耳中發生跳動或觸犯的效果,永不相協和。”
本末
(1) 樹木的根和梢,比喻事物的根源和結局,原委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禮記·大學》
(2) 主次,先後
乾隆名句,瞻禮帝堯祠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