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三四五,升堂擊法鼓
釋仲易 《偈》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釋仲易的《偈》
全文:
一二三四五,升堂擊法鼓。
蔟蔟齊上來,一一面相睹。
秋色滿虛庭,秋風動寰宇。
更問祖師禪,雪峰到投子。
參考注釋
一二三
(1).指道教正一道的“三天(玉清、上清、太清)正*法”。相傳 太上老君 授 張道陵 “三天正*法”。後正一道多用此法驅鬼降妖。見《雲笈七籤》卷六。《四遊記·果老殿中辨鹿》:“時有 葉法善 者, 嘉禾 人,世為道士,嘗游 白馬山 古室,遇二仙人,授以正一二三之法,能制服怪鬼。”
(2).動作時口說數字以計數。習慣常至“三”止。 元 無名氏 《盆兒鬼》第三折:“﹝正末﹞做出門科云:‘且住,私場演,官場用。若到 開封府 去,他不説時,如何是了?待俺試敲咱。這是盆沿兒。’做敲科云:‘一、二、三。’”
(3).猶言頭緒、辦法。《雍熙樂府·一枝花·道情》套曲:“飄零的不知明暗,默默的自取勘。眼底渾無一二三,流落在江南。”
(4).原由。 劉賓雁 《關東壽人傳》第二章:“無緣無故關了我一千多天了,我能不要求他們說出個一二三來。”
升堂
(1).登上廳堂。 唐 韓愈 《山石》詩:“昇堂坐階新雨足,芭蕉葉大支子肥。”
(2).舊謂官吏登堂理事為“昇堂”。 清 翟灝 《通俗編·居處》:“《定命録》: 張文瓘 少時,曾有人相之云:‘當為相,然不得堂食。’及在此位,每昇堂欲食,即腹脹痛。按,凡州縣臨廳事,今皆謂之昇堂。”
(1).登上廳堂。《儀禮·鄉射禮》:“皆由其階,階下揖,升堂揖。”《論語·鄉黨》:“攝齊升堂,鞠躬如也,屏氣似不息者。” 唐 顧況 《公子行》:“入門不肯自升堂,美人扶踏金階月。” 清 葉廷琯 《鷗波漁話》卷六:“升堂拜遺像,入室讀其書。”
(2).比喻學問技藝已入門。《論語·先進》:“子曰:‘ 由 也升堂矣,未入於室也。’”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誡兵》:“ 仲尼 門徒,升堂者七十有二, 顏 氏居八人焉。”《雲笈七籤》卷一百:“ 闕里 升堂之士,莫得而措辭云爾。” 清 王士禛 《繪川書院詩為湯荊峴侍講賦》之一:“ 湯公 起 梁 宋 ,攝衣早升堂。” 郭沫若 《我的童年》第一篇:“不知道是我學舌學得太不象,還是我大哥僅學了半年的 日本 話還沒有升堂,那樣的一句話完全沒有打響。”
(3).舊謂官吏登公堂審訊案件。《二刻拍案驚奇》卷二:“那 幽州 路總管 泰不華 正升堂理事,小道人隨牌進府,遞將狀子上去。”《檮杌閒評》第三六回:“ 許顯純 叫下了軟監,就將參本上道他侵挪十餘萬錢糧的卷案做成。次日升堂,少不得惡狠狠的夾打一番。” 清 李漁 《奈何天·助邊》:“來此已是宣撫衙門,不免在廊下站立一會,伺候他升堂便了。” 郭澄清 《大刀記》開篇三:“縣衙的差役們……一齊放開那蒼老低沉的嗓音大聲嚎叫:‘大老爺升堂--!’最後這個‘堂’字,喊得長而且響。”
(4).見“ 升堂拜母 ”。
舊時官吏到公堂辦公,謂之“陞堂”。 清 昭槤 《嘯亭雜錄·鑾儀衛》:“儀猶相沿 明 制,凡冠軍使等官之任,拜印陞堂,吏皂趨賀,悉如大部制,故其秩雖次領侍衛府,而威儀過之。”
法鼓
佛教法器之一。舉行法事時用以集眾唱贊的大鼓。亦指禪寺法堂東北角之鼓,與茶鼓相對。《法華經·化城喻品》:“擊於大*法鼓,而吹大*法螺。” 晉 孫綽 《游天台山賦》:“法鼓琅以振響,眾香馥以揚煙。” 唐 李白 《登瓦官閣》詩:“兩廊振法鼓,四角吟風箏。”《紅樓夢》第十五回:“早又前面法鼓金鐃,幢幡寶蓋: 鐵欖寺 中僧眾擺列路旁。” 趙朴初 《東京大街上大步踏》詩:“廣播車在前面講著話,僧人的法鼓在後面打。”
釋仲易名句,偈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