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清代乾隆的《全韻詩上去入聲七十六首·其二十一·漢武帝》
全文:
秦皇漢武恆並稱,吾謂其言未當也。
秦皇坑儒武重儒,一端足以定高下。
求仙封禪勤土木,黷武之類過弗寡。
然其大過在鉤弋,理無因子殺其母。
禍防呂雉特忍殘,投鼠忌器喻寧假。
表章六經黜百家,則其得在興俊雅。
瑕瑜不掩斯可耳,漢史摘失其得舍。
入於蠶室懷恨深,載筆紀事由司馬。
參考注釋
秦皇
指 秦始皇 。 漢 班彪 《王命論》:“ 秦皇 東遊以厭其氣, 呂后 望雲而知所處。”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明詩》:“ 秦皇 滅典,亦造仙詩。” 唐 李白 《大獵賦》:“雖 秦皇 與 漢武 兮,復何足以爭雄。” 金 元好問 《游泰山》詩:“ 秦皇 憺威靈, 茂陵 亦雄材。” 清 閻爾梅 《歌風台》詩:“屋上龍交生 漢祖 ,山中蛇斬應 秦皇 。”
坑儒
秦始皇 三十五年,以儒生是古非今,於 鹹陽 坑殺四百六十餘人。史稱“坑儒”。見《史記·秦始皇本紀》、《李斯列傳》。 漢 王充 《論衡·死偽》:“ 秦始皇 用 李斯 之議,燔燒《詩》、《書》,後又坑儒。”《秦併六國平話》卷上:“ 始皇 無道……坑儒焚書,使天下人民不安。” 清 孔尚任 《桃花扇·歸山》:“無罪而殺,是坑儒根苗。”
阬儒:秦始皇 三十五年,以儒生是古非今,於 鹹陽 活埋儒生四百六十餘人,史稱“阬儒”。《漢書·儒林傳序》“燔《詩》《書》,殺術士” 唐 顏師古 註:“今 新豐縣 溫湯 之處號 愍儒鄉 , 溫湯 西南三里有 馬谷 ,谷之西岸有阬,古老相傳以為 秦 阬儒處也。”《後漢書·申屠傳》:“昔 戰國 之世,處士橫議,列國之王,至為擁篲先驅,卒有阬儒燒書之禍。”
一端
(1).指物件的一頭。 魯迅 《朝花夕拾·無常》:“門口是一塊活板,人一進門,踏著木板的這一端,塑在那一端的他便撲過來,鐵索正套在你脖子上。” 冰心 《寄小讀者》十一:“我得了一支五彩漆管的鉛筆,一端有個橡皮帽子。”
(2).指事情的一點或一個方面。 漢 王充 《論衡·實知》:“夫術數直見一端,不能盡其實。” 三國 魏 嵇康 《聲無哀樂論》:“今粗明其一端,亦可思過半矣。” 清 方苞 《讀邶鄘至曹檜十一國風》:“或同始而異終,或將傾而復植,豈可以一端盡哉?” 魯迅 《吶喊·端午節》:“他自己說,他是自從出世以來,只有人向他來要債,他從沒有向人去討過債,所以這一端是‘非其所長’。”
(3).表布帛數量。古代布帛二端相向卷,合為一匹,一端為半匹,其長度相當於二丈。 漢 桓寬 《鹽鐵論·力耕》:“夫中國一端之縵,得 匈奴 累金之物。”《古詩十九首》之十八:“客從遠方來,遺我一端綺。”《左傳·昭公二十六年》“幣錦二兩” 晉 杜預 註:“二丈為一端,二端為一兩,所謂匹也。” 宋 葉夢得 《避暑錄話》卷下:“﹝ 張友正 ﹞與染工為鄰,或問其故。答曰:‘吾欲假其縑素學書耳。’於是與約,凡有欲染皂者先假之,一端酬二百金。如是日書數端。”
(4).方言。表示一舀的數量。 周立波 《山鄉巨變》下十七:“ 盛佳秀 舀了一端飼。”
以定
猶言一定,必定。《水滸傳》第十四回:“我看那廝不是良善君子,以定是醉了,就便睡著。”《水滸傳》第二一回:“我猜著你倆箇多時不見,以定要早睡,收拾了罷休。”《水滸傳》第二九回:“﹝ 武松 ﹞心中自忖道:‘這箇大漢,以定是 蔣鬥神 了。’”按以上三例之“以定”,一本均作“一定”。
高下
指高低、優劣(用於比較雙方的水平)
兩個人的技術不分高下
乾隆名句,全韻詩上去入聲七十六首·其二十一·漢武帝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