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明代王漸逵的《留別京中諸友四首·其一》
全文:
雨雪遘仲冬,朔風凌以厲。
驅車欲何之,駕言遵海澨。
念我平生友,河梁各分袂。
素里起郁怔,杯盡不能醉。
和鸞輟中鳴,旄節忽以弭。
且復立斯須,握手增慷慨。
解佩紛陸離,於焉結終惠。
參考注釋
和鸞
古代車上的鈴鐺。掛在車前撗木上稱“和”,掛在軛首或車架上稱“鸞”。《詩·小雅·蓼蕭》:“和鸞雝雝,萬福攸同。” 毛 傳:“在軾曰和,在鑣曰鸞。”《漢書·五行志上》:“故行步有佩玉之度,登車有和鸞之節。” 宋 陳亮 《酌古論三》:“於是駕以輕車,鳴以和鸞。” 章炳麟 《原儒》:“禮、樂世變易,射、御於今麤粗,無參連白矢交衢和鸞之技,獨書、數仍世益精博。”
中鳴
(1).一種較為低沉的聲調。《晉書·樂志下》:“角,説者雲, 蚩尤 氏帥魑魅與 黃帝 戰於 涿鹿 ,帝乃始命吹角為龍鳴以御之。其後 魏武 北征 烏丸 ,越沙漠而軍士思歸,於是減為中鳴,而尤更悲矣。”
(2).吹奏樂器名。《隋書·禮儀志三》:“前部鼓吹一部,小鼓及鼙,長鳴、中鳴等各十八具,掆鼓、金鉦各二具。”
旄節
(1).古代使臣所持的符節。用作信物。《史記·秦始皇本紀》“衣服旄旌節旗皆上黑” 唐 張守節 正義:“旄節者,編毛為之,以象竹節,《漢書》雲‘ 蘇武 執節在 匈奴 牧羊,節毛盡落’是也。” 宋 梅堯臣 《送馬仲塗司諫使北》詩:“每逆龍鱗司諫諍,又持旄節使 陰山 。” 明 夏完淳 《大哀賦》:“ 蘇屬國 之旄節終留, 庾開府 之江關永棄。”
(2).鎮守一方的長官所擁有的節。 唐 李嘉祐 《送從弟歸河朔》詩:“諸將矜旄節,何人重布衣。”《新唐書·楊汝士傳》:“ 開成 初,繇兵部侍郎為 東川 節度使。時 嗣復 鎮 西川 ,乃族昆弟,對擁旄節,世榮其門。”
(3).指仙人所執紫毛或青毛之節。 唐 王維 《送方尊師歸嵩山》詩:“仙官欲往 九龍潭 ,旄節朱旛倚石龕。” 趙殿成 箋註:“《真誥》:‘ 老君 佩神虎之符,帶流金之鈴,執紫毛之節,巾金精之巾。’《紫陽真人內傳》:‘ 衍門子 乘白鹿,執羽蓋,杖青毛之節,侍從十餘玉女。’”
王漸逵名句,留別京中諸友四首·其一名句
名句推薦
萬里隨羽書,揮鞭無留轍
李復《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