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清代乾隆的《五月十二日再詣黑龍潭祈雨》
全文:
自我禱靈澤,兩月忽已過。
雷雨近雖作,片刻曾無何。
朝夕縈惄愁,六旬倏蹉跎。
敢辭神厭瀆,究我誠未加。
以此謹浴齋,再往祈佑嘉。
歷歷廿里途,較前益增嗟。
麥萎全失收,黍隴種無多。
即其少種中,戢戢才出芽。
更屬望澤殷,赤地猶埋沙。
芒種況又臨,何辭屢延俄。
百神受天職,育物功無訛。
予罪民何辜,遷怒理則那。
崇朝願霈恩,銘賜實不磨。
參考注釋
何辜
何罪,有什麼罪。 三國 魏 曹丕 《燕歌行》:“牽牛織女遙相望,爾獨何辜限河梁?” 清 方授 《夜悲歌》之一:“天乎我何辜?雙親離別久。” 毛澤*東 《向國*民*黨的十點要求》:“青年何辜,遭此荼毒?”
遷怒
把自己的怒氣或對某人的怒氣發泄到另一個人身上
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論語·雍也》
理則
(1).即邏輯。 孫中山 《建國方略·以作文為證》:“然則邏輯究為何物?當譯以何名而後妥……吾以為當譯之為‘理則’者也。” 孫中山 《建國方略·以作文為證》:“學者之對於理則之學,則大都如 陶淵明 之讀書,不求甚解而已。”
(2).原理法則。 郭沫若 《十批判書·稷下黃老學派的批判》:“儘管是怎樣的個人主義者,一個人不能完全脫離國家社會而生存,故論到國家社會的理則時,便很容易流露其個人主義的本色。” 郭沫若 《中國史稿》第三編第一章第三節:“ 莊子 認為……﹝道體﹞生出天地,生出帝王,生出一切的理則,連神、鬼都是從它生出來的。”
乾隆名句,五月十二日再詣黑龍潭祈雨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