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元代張達的《雜言·其四十九》
全文:
負下未易居,下流多謗議。
撝謙不違則,悔吝非已致。
在陳孔何歉,居東旦無懟。
榮辱自外來,中虛識明志。
自矜兆瑕釁,妄想服憂悸。
折翼庸得飛,傷行誠罔利。
所嗟負性險,疲滑喪中慮。
樂善吾敢忘,知非仰前智。
參考注釋
撝謙
謂施行謙德。泛指謙遜。《易·謙》:“無不利,撝謙。” 王弼 註:“指撝皆謙,不違則也。”《陳書·周弘正傳》:“竊聞撝謙之象,起於 羲 軒 爻畫;揖讓之源,生於 堯 舜 禪受。” 宋 王安石 《賀留守侍中啟》:“遂回渙號之孚,以徇撝謙之美。” 清 和邦額 《夜譚隨錄·梁生》:“二生至,各敘契闊,並申賀悃, 梁 撝謙不已。” 朱自清 《憶跋》:“他說‘薄薄的影’,自是撝謙的話。”
不違
(1).依從。《論語·為政》:“子曰:‘吾與 回 言終日,不違,如愚。’” 何晏 集解引 孔安國 曰:“不違者,無所怪問,於 孔子 之言,默而識之,如愚。” 元 馬致遠 《耍孩兒·借馬》曲:“恰才説來的話君專記,一口氣不違借與了你。”
(2).不遠。《國語·齊語》:“天威不違顏咫尺。” 韋昭 註:“違,遠也。”
(3).不休止。《左傳·昭公二十年》:“徵斂無度,宮室日更,淫樂不違。” 杜預 註:“違,去也。”
(4).符合。 南朝 梁 任昉 《為蕭揚州薦士表》:“實欲使名實不違,徼倖路絶。”
悔吝
亦作“ 悔恡 ”。1.災禍。《易·繫辭上》:“悔吝者,憂虞之象也。” 漢 應劭 《風俗通·正失·東方朔》:“ 文帝 時政頗遺失,皆所謂悔恡小疵耶。” 唐 杜甫 《送李校書》詩:“每愁悔吝作,如覺天地窄。” 清 黃景仁 《閒居》詩:“名象實易玩,悔吝虛已消。”
(2).悔恨。《後漢書·馬援傳》:“出征 交阯 ,土多瘴氣, 援 與妻子生訣,無悔吝之心。” 三國 魏 劉劭 《人物誌·釋爭》:“若然者,悔恡存於聲色,夫何顯爭之有哉!” 唐 李鹹用 《猛虎行》:“須知《易水歌》,至死無悔吝。” 明 唐順之 《與董後峰憲副書》:“野人一入仕途,百般悔吝,禪家所謂猢孫入布袋,真可一笑也。”
(3).謂追悔顧惜。 唐 司空圖 《疑經》:“縱天王制用失節,多取於諸侯,如欲垂誡,即書於 周 史可矣;若書於諸侯之史,是悔恡其貨而侮王命也。”
張達名句,雜言·其四十九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