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劉過的《湖學別蘇召叟》
全文:
失學老無成,寧不心自慊。
子聊生吾後,逸俟眼未見。
委身入罏錘,顧此金百鍊。
有如頑鈍質,豈可便磨劃。
看君說經旨,不異瓴水建。
小詩雖有技,風味亦不淺。
我途未易窮。
本自安眠飯。
俯仰道德光。
耳目自濡染。
涼風忽秋思,一夜窗紙颭。
平生湖海夢,高興動淮沔。
追思狂蹤跡,失處不可掩。
醉搥黃鶴樓,一擲財百萬。
只今覺衰甚,四海游已倦。
所餘習氣在,未了一第欠。
師友貴隆親,古學當自反。
小夫事機械,心甚山川險,半生客吳粵,生死交情見。
誰知塵土中,得君初識面。
何時束裝來,草草衾裘辨。
密邇戀軒誠,功名期歲晚。
名句書法欣賞
參考注釋
師友
老師和朋友,泛指可以求教或互相切磋的人
貧乏無以遠尋師友
隆親
所尊崇的和所親愛的。指君王與父母。《荀子·禮論》:“君子以倍叛之心接臧穀,猶且羞之;而況以事其所隆親乎?” 王先謙 集解引 王引之 曰:“隆,尊也。‘隆親’二字平列,所隆,謂君也。所親,謂父母也。下文曰‘臣之所以致重其君,子之所以致重其親’,是其證。”
古學
(1).研究古文經、古文字之學。 漢 何休 《<春秋公羊傳>序》:“是以治古學、貴文章者,謂之俗儒。” 徐彥 疏:“《左氏》先著竹帛,故 漢 時謂之古學;《公羊》 漢 世乃興,故謂之今學。” 漢 許沖 《上<說文解字>書》:“臣父故大尉南閤祭酒 慎 ,本從 逵 受古學。” 段玉裁 註:“古學者,《古文尚書》、《詩毛氏》、《春秋左氏傳》及《倉頡古文》、《史籀大篆》之學也。”《後漢書·鄭玄傳》:“中興之後, 范升 、 陳元 、 李育 、 賈逵 之徒爭論古今學,後 馬融 答 北地 太守 劉瓌 及 玄 答 何休 ,義據通深,由是古學遂明。” 明 楊慎 《譚苑醍醐·莊子解》:“《莊子》為書……士無古學,不足以知之。”後泛指研究古代文化學術。 胡適 《<國學叢刊>發刊宣言》:“近年來,古學的大師漸漸死完了。”
(2).科舉功令文字如策論、律賦、經義、八股文、試帖詩以外的經史學問,稱古學。 宋 李幼武 《宋名臣言行錄外集》卷六:“﹝ 呂希哲 ﹞從 王安石 學。 安石 以為:凡士未官而事科舉者,為貧也;有官矣,而復事科舉,是僥倖富貴利達,學者不由也。公聞之,遽棄科舉,一意古學。”《儒林外史》第四六回:“ 唐二棒椎 道:‘ 老華 ,我正有件事要來請教你這通古學的。’ 虞華軒 道:‘我通甚么古學,你拿這話來笑我。’”
自反
(1).反躬自問;自己反省。《禮記·學記》:“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孟子·公孫丑上》:“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 趙岐 註:“縮,義也……自省有義,雖敵家千萬人,我直往突之。” 宋 陳亮 《復呂子陽書》:“凡百不在多言,各以此自反足矣。”
(2).猶自改。 晉 葛洪 《抱朴子·酒誡》:“奔駟不能追既往之悔,思改而無自反之蹊,蓋知者所深防,而愚者所不免也。”《南齊書·劉瓛傳》:“ 袁 褚 諸公,鹹加勸勵,終不能自反也。”
(3).猶自止。《南史·后妃傳上·殷淑儀》:“每寢,先於靈牀酌奠酒飲之,既而慟哭不能自反。”
(4).自行類推。語本《論語·述而》:“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舊唐書·劉子玄傳》:“凡此不可,其流實多,一言以蔽,三隅自反。”
(5).自相矛盾。 章炳麟 《訄書·訂孔》“ 荀卿 以積偽俟化治身,以隆禮合羣治天下”原註:“《荀子·王制》上言‘道不過 三代 ,法不貳後王。’下言‘聲,則凡非雅聲者舉廢;色,則凡非舊文者舉息;械用,則凡非舊器者舉毀;夫是之謂復古。’二義亦非自反。”
(6).自行恢復。《南史·梁紀上·武帝上》:“死者不可復生,刑者無因自反,由此而望滋實,庸可致乎?”
(7).自行回返;自然地折回。 晉 成公綏 《嘯賦》:“或舒肆而自反,或徘徊而復放。”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雜文》:“然諷一勸百,勢不自反。 子云 所謂先騁 鄭 衛 之聲,曲終而奏雅者也。” 宋 王安石 《廣西轉運使屯田員外郎蘇君墓志銘》:“惟朝廷幸哀憐愚民,使得自反。”
(8).漢字中有些形聲字,以構成該字之兩單字相切,適為該字的讀音。例如:女、良為“娘”;舍、予為“舒”,欠、金為“欽”之類,稱為“自反”。然此僅為偶合,非一般規律。《北史·齊紀中·廢帝》:“ 天保 元年,立為太子,時年六歲,性敏慧,初學反語,於‘跡’字下註雲‘自反’,時侍者未達其故。太子曰:‘跡字,“足”傍“亦”為“跡”,豈非自反耶?’”
劉過名句,湖學別蘇召叟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