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清代乾隆的《題喻政玉韘》
全文:
弓矢文皇喻政深,木求脈理正於心。
繄予職亦臨民者,良譬惟殷效法欽。
參考注釋
弓矢
(1).弓箭。《易·繫辭下》:“弓矢者器也,射之者人也。”《國語·周語上》:“載戢干戈,載櫜弓矢。” 唐 杜甫 《喜聞官軍已臨賊境二十韻》:“戈鋋開雪色,弓矢向秋毫。” 鄭觀應 《盛世危言·教養》:“鳥之飛者用弓矢以射之。”
(2).借指武藝。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省事》:“音樂在數十人下,弓矢在千百人中。”
文皇
(1).指 三國 魏文帝 曹丕 。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誄碑》:“ 文皇 誄末,旨言自陳,其乖甚矣。”
(2).指 唐 太宗 李世民 。因 太宗 謚 文武大聖皇帝 故稱。 唐 羅隱 《聞大駕巡幸》詩:“靜思貴族謀身易,危覺 文皇 創業難。”《宋史·寇準傳》:“上由是嘉之曰:朕得 寇準 ,猶 文皇 之得 魏徵 也。” 清 和邦額 《夜譚隨錄·維揚生》:“昔 虬髯客 志在天下,一旦見 文皇 ,自慚不逮,甘心遜避。”
脈理
亦作“脈理”。1.脈搏的狀態。 漢 桓寬 《鹽鐵論·輕重》:“夫拙醫不知脈理之腠,血氣之分,妄刺而無益於疾,傷肌膚而已矣。”《後漢書·方術傳下·華佗》:“妻稍差,百餘日復動,更呼 佗 。 佗 曰:‘脈理如前,是兩胎。’”
(2).醫道;醫術。 明 謝榛 《四溟詩話》卷四:“子但言脈理入微,盍與之良藥,以復元氣。”《紅樓夢》第一○九回:“剛纔大夫説是氣惱所致。你是知道的,誰敢給我氣受,這不是那大夫脈理平常么?”
(3).至理。 宋 葉適 《朝請大夫沉公墓志銘》:“心為范防,物為經制,脈理灌輸,而不以文字華藻給口耳之求。”
(4).泛指條理或紋理。亦指某種脈絡。 漢 趙曄 《吳越春秋·越王無餘外傳》:“巡行四瀆,與 益 夔 共謀,行到名山大澤,召其神而問之山川脈理。” 唐 黃滔 《御試良弓獻問賦》:“木心不正,則脈理皆邪。” 宋 何薳 《春渚紀聞·金龍硯》:“細視之,則石面脈理深青色,盤絡如柏枝狀。”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姑妄聽之三》:“﹝珊瑚鉤﹞其乾天然彎曲,脈理分明。” 姚雪垠 《李自成》第一卷第二七章:“﹝ 尚炯 ﹞心裡說:‘瞧,他們在打仗上有經驗,跟舉人、進士們打交道還是第一遭,對這些人的脈理乍然還摸不清呢。’”
乾隆名句,題喻政玉韘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