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蘇漢臣桂叢嬰戲圖

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題蘇漢臣桂叢嬰戲圖原文

皋塗發華日,庭院聚振振。

戲侶還相讓,攀枝迥絕倫。

崢嶸見頭角,條暢有精神。

好學皆荀爽,登科擬卻詵。

插瓶香可嗅,踔機貌如真。

款識雖無考,知為蘇漢臣。

詩詞問答

問:題蘇漢臣桂叢嬰戲圖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題蘇漢臣桂叢嬰戲圖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題蘇漢臣桂叢嬰戲圖是什麼體裁?答:五排

注釋

1. 五言排律 押真韻 出處:御製詩四集卷四十

參考注釋

發華

表現出文彩。 三國 魏 嵇康 《贈兄秀才入軍詩》之十一:“雖有好音,誰與清歌?雖有朱顏,誰與發華?”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祝盟》:“凡羣言發華,而降神務實,修辭立誠,在於無媿。”

庭院

正房前面的寬闊地帶;也泛指院子

庭院納涼。——清· 紀昀《閱微草堂筆記》

振振

(1).眾多貌;盛貌。《詩·周南·螽斯》:“螽斯羽,詵詵兮;宜爾子孫,振振兮。” 馬瑞辰 通釋:“振振,盛也。振振與下章繩繩、蟄蟄皆為眾盛,故《序》但以子孫眾多統之……《傳》訓為仁厚失之。” 陸德明 釋文:“振音真。”《後漢書·章帝八王傳贊》:“振振子孫,或秀或苗。” 唐 歐陽詹 《曲江池記》:“皇皇后辟,振振都人,遇佳辰於今月,就妙賞乎勝趣。” 明 宋濂 《題張如心初修譜敘後》:“積久愈昌,數世之後,將振振繩繩,懸龜繫魚,秉鈞當軸。” 清 惲敬 《贈光祿大夫陳公神道碑銘》:“自古高望華閥,品升於朝,門地著於天下,振振繩繩。”

(2).信實仁厚貌。《詩·周南·麟之趾》:“麟之趾,振振公子。” 毛 傳:“振振,信厚也。” 陸德明 釋文:“振音真。” 唐 柳宗元 《道州文宣王廟碑》:“振振 薛公 ,惟德之造。” 明 張居正 《應制題百子圖》:“應知皇澤遠,麟趾自振振。”

(3).群飛貌。《詩·魯頌·有駜》:“振振鷺,鷺於下。” 毛 傳:“振振,羣飛貌。” 宋 葉適 《葉君宗儒墓志銘》:“鴻冥冥, 芙蓉 之上;鷺振振, 黃塘 之下。”

(4).驕矜貌。《公羊傳·僖公九年》:“ 葵丘 之會, 桓公 震而矜之,叛者九國。震之者何?猶曰振振然。” 何休 註:“亢陽之貌。” 清 梁紹壬 《兩般秋雨盦隨筆·振振》:“《公羊》 葵丘 之會, 桓公 振振然。振振,矜誇也。”

(5).戰慄。 漢 張仲景 《傷寒論·太陽病中》:“身為振振搖者,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主之。”《意林》引《太公金匱》:“ 堯 居民上,振振如臨深淵; 舜 居民上,兢兢如履薄冰。” 唐 李鹹用 《 * 詞》:“眼光滴滴心振振,重瞳不轉憂生民。”

相讓

(1) 退讓,寬容忍耐

在利益上相讓

(2) 謙讓,禮讓

相讓為上

絕倫

絕群。同類中無可比擬者;獨一無二的;沒有可以相比的

靜者多心妙,先生藝絕倫。——杜甫《寄張十二山人彪》

絕倫超奇

崢嶸

(1) 形容山的高峻突兀或建築物的高大聳立

(2) 高峻的山峰

敢請相公平賊後,暫攜諸吏上崢嶸。——唐· 韓愈《奉和裴相公東征途經女兒山下作》

(3) 高爽空曠

舉目四顧,霜天崢嶸。——唐· 李白《金陵與諸賢送權十一序》

(4) 魁梧

形容典雅,體段崢嶸。——《西遊記》

(5) 卓異,不平凡

元龍( 陳登)本志陋曹吳,豪氣崢嶸老不除,—— 蘇軾《和劉景文見贈》

見頭角

比喻顯露才智。 唐 韓愈 《柳子厚墓志銘》:“雖少年已自成人,能取進士第,嶄然見頭角。”

條暢

(1) 文章思路通暢而又條理分明

洞條暢而罕節兮。——王褒《洞簫賦》

這篇文章文筆不夠條暢

(2) 茂盛;興盛

精神

(1) 指意識、思維、神志等

精神為之。——漢· 王充《論衡·訂鬼篇》

(2) 又

俱用精神。

精神復舊。——《聊齋志異·促織》

(3) 指內容的實質所在;主要的意義

譯者沒有體會原文的精神

(4) 活力;精力

精神飽滿

(5) 活躍;有生氣

那孩子大大的眼睛很精神

(6) 意志

不撓之精神。——孫文《黃花岡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犧牲精神。

好學

(1) 專心追求學問的

只有最好學的學者才感興趣的細節

(2) 愛好科學或愛好學習的

登科

科舉時代應考人被錄取,也說“登第”

瓶香

(1).類似乳香的一種香料。 宋 洪芻 《香譜·香之品》:“乳香,《廣志》云:即 南海 波斯國 松樹脂,有紫赤如櫻桃者名乳香,蓋薰陸之類也……其次曰揀香,又次曰瓶香,然多夾雜成大塊如瀝青之狀。”《宋史·外國傳五·注輦》:“ 熙寧 十年,國王 地華加羅 遣使……來獻踠豆珠、麻珠、瑠璃、大洗盤、白梅花腦、錦花、犀牙、乳香、瓶香、薔薇水。”

(2).草藥名。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草三·排草香》﹝附錄﹞引 陳藏器 曰:“瓶香,生 南海 山谷,草之狀也……水煮,洗水腫浮氣。與生薑、芥子煎湯,浴風瘧甚效。”

款識

(1).古代鐘鼎彝器上鑄刻的文字。《史記·孝武本紀》:“鼎大異於眾鼎,文鏤毋款識。” 非駰 集解引 韋昭 曰:“款,刻也。” 司馬貞 索隱:“按:識猶表識也。” 宋 吳曾 《能改齋漫錄·記文》:“一夜,雷電風雨暴作,翼旦山折泉涌,急流中得一古器,篆文款識甚奇。” 明 陶宗儀 《輟耕錄·古銅器》:“所謂款識,乃分二義:款,謂陰字,是凹入者,刻畫成之;識,謂陽字,是挺出者。”另有二說:(1)款在外,識在內。(2)花紋為款,篆刻為識。參閱 清 方以智 《通雅·器用八》。

(2).在書畫上的題名。 清 龔自珍 《觀“邃園修禊”卷子同年生徐編修屬書卷尾》詩:“一花一石有款識,袖中拓本春煙昏。” 許地山 《銀翎底使命》:“但那上頭不特地址沒有,甚至上下的款識也沒有。”

漢臣

漢 朝的臣子。亦指古代漢族政權的臣子。《史記·留侯世家》:“四人者年老矣,皆以為上慢侮人,故逃匿山中,義不為 漢 臣。” 唐 杜甫 《贈王二十四侍御契》詩:“伏柱聞 周 史,乘槎有 漢 臣。” 唐 杜牧 《河湟》詩:“牧羊驅馬雖戍服,白髮丹心盡 漢 臣。”

詩詞推薦

題蘇漢臣桂叢嬰戲圖原文_題蘇漢臣桂叢嬰戲圖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