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楊億的《李殿丞知廣濟軍》
全文:
鉤盾從來司六尚,上林尋見惣三官。
頒條忽去憑熊軾,賜對還曾近露盤。
民瘼乍求應有術,天倫少別不成歡。
陶朱舊邑無多遠,魏闕歸心且自寬。
參考注釋
鉤盾
亦作“鉤盾”。古代職官和官署名。 漢 少府屬官有鉤盾令,職掌園苑游觀之事, 晉 亦有之; 隋 唐 曰鉤盾署,屬司農寺,職掌薪炭鵝鴨藪澤之物,以供祭饗。《漢書·百官公卿表上》:“又中書謁者、黃門、鉤盾、尚方、御府、永巷、內者、宦者﹝八﹞官令丞。” 顏師古 註:“鉤盾主近苑囿。”《文選·張衡<東京賦>》:“奇樹珍果,鉤盾所職。” 薛綜 註:“鉤盾,今官,主小苑。” 清 趙翼 《米貴》詩:“祗應鉤盾田猶曠,可惜高空種不成。”
六尚
(1).掌宮廷供奉之官的總稱。 秦 始置六尚,曰尚冠、尚衣、尚食、尚沐、尚席、尚書,掌諸供奉。 隋 之六尚屬殿內省,曰尚食、尚藥、尚衣、尚舍、尚乘、尚輦。 唐 改殿內省為殿中省,所屬六尚與 隋 同。 宋 殿中省無尚乘,另設尚醖,亦為六尚。 唐 陳子昂 《為武奉御謝官表》:“伏奉某月日詔書,以臣為尚食奉御,肅恭休命,祗拜寵章……臣聞瑤庭任切,攸稱六尚之榮;玉食禮尊,實總八珍之貴。” 唐 白居易 《韓萇授尚輦奉御製》:“局分六尚,職奉七輦;茲惟優秩,列在通班。”參閱《通典·殿中監》注引《漢儀注》、《宋書·百官志上》、《新唐書·百官志二》、《宋史·職官志四》。
(2). 隋 唐 始於宮中設女官六尚:尚宮、尚儀、尚服、尚食、尚寢、尚工,以掌宮掖之政。 宋 蘇軾 《故尚宮趙氏可特贈郡君制》:“先朝差擇女士,以輔陰教,侍御左右,罔匪淑人。矧茲六尚之選,必備四教之法,奄焉淪喪,宜極哀榮。”參閱《隋書·后妃傳序》、《新唐書·百官志二》。
(3). 隋 以後中央機構設六部尚書,總稱六尚。 隋 江總 《讓吏部尚書表》:“竊以 漢 置五曹,方今六尚; 魏 隆八凱,擬古六卿。”參見“ 六部 ”。
上林
(1).古宮苑名。 秦 舊苑, 漢 初荒廢,至 漢武帝 時重新擴建。故址在今 西安市 西及 周至 、 戶縣 界。《三輔黃圖·苑囿》:“ 漢 上林苑 ,即 秦 之舊苑也。《漢書》云:‘ 武帝 建元 三年,開 上林苑 ,東南至 藍田 宜春 、 鼎湖 、 御宿 、 昆吾 ,旁 南山 而西,至 長楊 、 五柞 ,北繞 黃山 ,瀕 渭水 而東,周袤三百果。’離宮七十所,皆容千乘萬騎。”
(2).古宮苑名。 東漢 光武帝 時建造。故址在今 河南 洛陽市 東, 漢 魏 洛陽 故城西。 東漢 永平 十五年冬,車騎校獵 上林苑 ,即此。
(3).古宮苑名。 南朝 宋 大明 三年建造。故址在今 江蘇 南京市 玄武湖 北。見《宋書·孝武帝紀》。
(4).泛指帝王的園囿。 宋 岳飛 《從駕游內苑應制》詩:“勒報游西內,春光靄上林。” 清 孔尚任 《桃花扇·歸山》:“何處家山,回首上林春老, 秣陵 城煙雨蕭條。”
(5).指 司馬相如 的《上林賦》。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詮賦》:“ 相如 《上林》,繁類以成艷。” 唐 李白 《大獵賦》:“《上林》云:左 蒼梧 ,右 西極 。”
尋見
找到。《西遊記》第八回:“容弟子去尋見母親,然後頭頂香盆,重建殿宇,報答師父之深恩也!” 冰心 《寄小讀者》十:“小朋友!當你尋見了世界上有一個人,認識你,知道你,愛你,都千百倍的勝過你自己的時候,你怎能不感激,不流淚,不死心塌地的愛她。”
三官
(1).古代三種官的合稱。指大司徒、大司馬、大司空。《禮記·王制》:“大司徒、大司馬、大司空齋戒受質,百官各以其成,質於三官。”《左傳·昭公四年》:“使三官書之,吾子為司徒,實書名;夫子為司馬,與工正,書服; 孟孫 為司空,以書勛。”《孔子家語·正論》:“ 於奚 辭,請曲懸之樂,繁纓以朝,許之,書在三官。” 王肅 註:“司徒書名,司馬書服,司空書勛也。”
(2).古代三種官的合稱。軍隊中執掌鼓、金、旗以發布軍令的三種官。《管子·兵法》:“三官:一曰鼓,鼓所以任也,所以起也,所以進也。二曰金、金所以坐也,所以退也,所以免也,三曰旗,旗所以立兵也,所以利兵也,所以偃兵也。此之謂三官,有三令而兵法治也。”
(3).古代三種官的合稱。管理農、商、工的田師、市師、器師。《荀子·解蔽》:“農精於田,而不可以為田師;賈精於市,而不可以為市師;工精於器,而不可以為器師。有人也,不能此三技,而可使治三官,曰精於道者也。”《呂氏春秋·上農》:“凡民自七尺以上屬諸三官,農攻粟,工攻器,賈攻貨。” 高誘 註:“三官,農、工、賈也。”
(4).古代三種官的合稱。 漢 代管理鑄錢的均輸、鍾官、辨銅令三官。為水衡都尉之屬官。《史記·平準書》:“其後二歲,赤側錢賤,民巧法用之,不便,又廢。於是悉禁郡國無鑄錢,專令 上林 三官鑄。” 裴駰 集解引《漢書百官表》:“水衡都尉, 武帝 元鼎 二年初置,掌 上林苑 ,屬官有 上林 均輸、鍾官、辨銅令。”
(5).古代三種官的合稱。 三國 時 魏國 稱廷尉屬官正、監、平為廷尉三官。《三國志·魏志·鮑勛傳》:“詔曰:‘ 勛 指鹿作馬,收付廷尉。’廷尉法議:‘正刑五歲。’三官駁:‘依律罰金二斤。’帝大怒曰:‘ 勛 無活分,而汝等欲縱之!收三官已下付刺姦,當令十鼠同穴。’”《資治通鑑·魏文帝黃初七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云:“三官,廷尉正、監、平也。”
(6).道教所奉的神。天官、地官、水官三帝的合稱。傳說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黃庭內景經·沐浴》:“傳得可授告三官。” 務成子 註:“三官,天地水也。” 唐 吳筠 《遊仙》詩:“三官無遺譴,七祖升雲軿。” 明 歸有光 《汝州新造三官廟記》:“三官者出於道家,其説以天地水府為三元,能為人賜福赦罪解厄。”
(7).人體三種器官。指耳、目、心。《呂氏春秋·任數》:“凡耳之聞也,藉於靜;目之見也,藉於昭;心之知也,藉於理。君臣易操,則上之三官廢矣。” 高誘 註:“三官,耳、目、心。”
(8).人體三種器官。指口、目、耳。《淮南子·詮言訓》:“食之不寧於體,聽之不合於道,視之不便於性,三官交爭,以義為制者,心也。” 高誘 註:“三官,三關,謂食、視、聽也。”
楊億名句,李殿丞知廣濟軍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