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遇大乘頓教法,虔誠合掌至心求

惠能無相頌(亦名《滅罪頌》)

名句出處

出自唐代惠能的《無相頌(亦名《滅罪頌》)》

全文:
愚人修福不修道,謂言修福而是道。
布施供養福無邊,心中三惡元來造。
若將修福欲滅罪,後世得福罪元在。
若解向心除罪緣,各自性中真懺悔。
若悟大乘真懺悔,除邪行正即無罪。
學道之人能自觀,即與悟人同一類。
大師令傳此頓教,願學之人同一體。
若欲當來覓本身,三毒惡緣心中洗。
努力修道莫悠悠,忽然虛度一世休。
若遇大乘頓教法,虔誠合掌至心求

惠能詩詞大全

參考注釋

大乘

梵文Mahāyāna(摩訶衍那)的意譯。公元一世紀左右逐步形成的佛教派別。在 印度 經歷了中觀學派、瑜伽行派和密教這三個發展時期。北傳 中國 以後,又有所發展。“大乘”強調利他,普度一切眾生,提倡以“六度”為主的“菩薩行”,如發大心者所乘的大車,故名“大乘”。《法華經·譬喻品》:“初説三乘引導眾生,然後但以大乘而度脫之。” 唐 張祜 《題畫僧》詩之二:“終年不語看如意,似證禪心入大乘。” 蘇曼殊 《遁跡記》:“大乘,正理也。宜改先執,務從聖旨。”

頓教

(1).佛教各宗派對其教主 釋迦牟尼 一生所說的教法,有不同的“判教”。在我國如華嚴宗判為“五教”,“頓教”居第四位,指不設位次、不依言辭而頓悟教理的《維摩經》等。天台宗列為“化儀四教”之首。《景德傳燈錄·闍夜多》:“後至 羅閲城 ,敷揚頓教。” 呂澂 《中國佛學源流略講》附錄《天台宗》:“化儀四教,首先是頓教,大乘圓滿教理直下全提。”

(2).指禪宗六祖 慧能 創立的南宗法門。《壇經·付囑品》:“今生若遇頓教門,忽悟自性見世尊,若欲修行覓作佛,不知何處擬求真。” 范文瀾 蔡美彪 等《中國通史》第三編第七章第二節:“禪宗頓教, 慧能 是創始人。”參見“ 頓悟 ”。

虔誠

恭敬而有誠意

是個虔誠而又敬畏上帝的人

一副虔誠的態度

合掌

見“合十”

合掌行禮

至心

最誠摯之心;誠心。 漢 孔融 《論盛孝章書》:“ 昭王 築臺以尊 郭隗 , 隗 雖小才而逢大遇,竟能發明主之至心。” 唐 牛僧孺 《玄怪錄·齊推女》:“君能至心往求,或冀諧遂。”《初刻拍案驚奇》卷三一:“今且歸去習法,如欲見吾,但至心叩石,自當有人應門與你相見。”

惠能名句,無相頌(亦名《滅罪頌》)名句

詩詞推薦

若遇大乘頓教法,虔誠合掌至心求 詩詞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