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清代乾隆的《吳山十六景(吳人張宗蒼畫)·其十六·蘇台春景》
全文:
胥台高見三百里,只今培塿惟存耳。
吳人言吳不忍廢,就山為亭亭亦圮。
春來景物紛融和,頻聞漁唱及樵歌。
越來溪畔溶溶月,閱盡荊凡影不磨。
參考注釋
胥台
即 姑蘇台 。 清 顧祖禹 《讀史方輿紀要·江南六·蘇州府》:“ 姑蘇山 ,一名 姑胥山 ,一名 姑餘山 。 姑蘇臺 在其上, 闔閭 所作也。一名 胥臺 。” 清 顧炎武 《海上》詩之二:“滿地關河一望哀,徹天烽火照 胥臺 。”參見“ 姑蘇臺 ”。
高見
敬辭,見解獨到精譬,不落俗套
先生高見
三百
《論語·為政》:“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刑昺 疏:“按今《毛詩序》凡三百一十一篇,內六篇亡,今其存者有三百五篇,今但言三百篇,故曰篇之大數。”後以“三百”指代《詩經》。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明詩》:“三百之蔽,義歸無邪。” 清 姚鼐 《<敦拙堂詩集>序》:“文士得三百之義者,莫如 杜子美 。”參見“ 三百篇 ”。
只今
如今;現在。 唐 李白 《蘇台覽古》詩:“只今惟有 西江月 ,曾照 吳王 宮裡人。” 宋 陳師道 《春懷示鄰里》詩:“屢失南鄰春事約,只今容有未開花。” 清 李國宋 《朝天宮感懷》詩:“自昔鼎成龍已去,只今松老鶴還飛。” 郭沫若 《雄師百萬挽狂瀾》詩:“只今雙喜大臨門,‘七一’佳期水庫成。”
培塿
本作“部婁”。小土丘。《左傳·襄公二十四年》:“部婁無松柏。” 杜預 註:“部婁,小阜。” 漢 應劭 《風俗通·山澤·培》引《左傳》作“培塿”。《晉書·劉元海載記》:“當為崇岡峻阜,何能為培塿乎。” 清 劉獻廷 《廣陽雜記》卷三:“眺望三峯,壁立與天接,眾山皆成培婁。”
乾隆名句,吳山十六景(吳人張宗蒼畫)·其十六·蘇台春景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