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山十六景(吳人張宗蒼畫)·其十六·蘇台春景

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原文

胥台高見三百里,只今培塿惟存耳。

吳人言吳不忍廢,就山為亭亭亦圮。

春來景物紛融和,頻聞漁唱及樵歌。

越來溪畔溶溶月,閱盡荊凡影不磨。

詩詞問答

問:《吳山十六景(吳人張宗蒼畫)·其十六·蘇台春景》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該詩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注釋

1. 出處:御製詩二集卷二十四

2. 吳人張宗蒼畫

參考注釋

胥台

即 姑蘇台 。 清 顧祖禹 《讀史方輿紀要·江南六·蘇州府》:“ 姑蘇山 ,一名 姑胥山 ,一名 姑餘山 。 姑蘇臺 在其上, 闔閭 所作也。一名 胥臺 。” 清 顧炎武 《海上》詩之二:“滿地關河一望哀,徹天烽火照 胥臺 。”參見“ 姑蘇臺 ”。

高見

敬辭,見解獨到精譬,不落俗套

先生高見

百里

(1).一百里。謂距離甚遠。《易·震》:“震驚百里,不喪匕鬯。”《詩·大雅·桑柔》:“維此聖人,瞻言百里。”《史記·孫子吳起列傳》:“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將。” 宋 蘇軾 《明君可與為忠言賦》:“心苟無邪,既坐瞻於百里;人思其效,將或錫之十朋。”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如是我聞二》:“乃知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多有收目前之效而貽後日之憂者,始服 永公 ‘熟慮其後’一言,真‘瞻言百里’也。”

(2).古時諸侯封地範圍。《孟子·萬章下》:“天子之制,地方千里,公侯皆方百里。”後用以稱諸侯國。參見“ 百里之命 ”。

(3).亦謂地小。《孟子·公孫丑上》:“然而 文王 ( 周文王 )猶方百里起,是以難也。”《荀子·仲尼》:“故善用之,則百里之國足以獨立矣。”

(4).古時一縣所轄之地。因以為縣的代稱。《漢書·百官公卿表上》:“縣大率方百里。” 漢 蔡邕 《太尉陳公贊》:“公在百里,有西產之惠,賜命方伯,分 陝 餘慶。” 晉 陶潛 《酬丁柴桑》詩:“秉直司聰,惠於百里。” 唐 王勃 《上明員外啟》:“三冬文史,先兆跡於青衿;百里絃歌,即馳芳於墨綬。”

(5).借指縣令。《後漢書·循吏傳·仇覽》:“ 渙 ( 王渙 )謝遣曰:‘枳棘非鸞鳳所棲,百里豈大賢之路。’” 李賢 註:“時 渙 為縣令,故自稱百里也。”《南齊書·文學傳·崔慰祖》:“帝( 明帝 )欲試以百里, 慰祖 辭不就。” 宋 王禹偁 《畬田詞》序:“苟擇良二千石暨賢百里,使化天下之民如斯民之義,庶乎污萊盡闢矣。”

(6).寶劍名。 晉 崔豹 《古今注·輿服》:“ 吳大帝 有寳刀三,寳劍六。寳劍六:一曰白虹……六曰百里。”

(7).複姓。 春秋 秦 有 百里奚 。見《孟子·萬章上》。

只今

如今;現在。 唐 李白 《蘇台覽古》詩:“只今惟有 西江月 ,曾照 吳王 宮裡人。” 宋 陳師道 《春懷示鄰里》詩:“屢失南鄰春事約,只今容有未開花。” 清 李國宋 《朝天宮感懷》詩:“自昔鼎成龍已去,只今松老鶴還飛。” 郭沫若 《雄師百萬挽狂瀾》詩:“只今雙喜大臨門,‘七一’佳期水庫成。”

培塿

本作“部婁”。小土丘。《左傳·襄公二十四年》:“部婁無松柏。” 杜預 註:“部婁,小阜。” 漢 應劭 《風俗通·山澤·培》引《左傳》作“培塿”。《晉書·劉元海載記》:“當為崇岡峻阜,何能為培塿乎。” 清 劉獻廷 《廣陽雜記》卷三:“眺望三峯,壁立與天接,眾山皆成培婁。”

人言

人們的評論,別人的議論

不忍

(1).不忍心,感情上覺得過不去。《穀梁傳·桓公元年》:“先君不以其道終,則子弟不忍即位也。”《史記·項羽本紀》:“吾騎此馬五歲,所當無敵,嘗一日行千里,不忍殺之。”

(2).不忍耐;不忍受。《論語·衛靈公》:“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 晉 乾寶 《搜神記》卷十二:“ 阮士瑀 傷於虺,不忍其痛,數嗅其瘡。” 宋 蘇軾 《休兵久矣而國用日困策》:“不忍藥石之苦、針砭之傷,一旦流而入於骨髓,則愚恐其苦之不止於藥石,而傷之不止於針砭也。”

(3).不收斂。《楚辭·離騷》:“ 澆 身被服強圉兮,縱慾而不忍。” 漢 朱浮 《為幽州牧與彭寵書》:“高論 堯 、 舜 之道,不忍 桀 、 紂 之性,生為世笑,死為愚鬼,不亦哀乎?”

(4).不能忍受;不願意。《孟子·離婁下》:“我不忍以夫子之道,反害夫子。”《史記·亷頗藺相如列傳》:“ 相如 素賤人,吾羞,不忍為之下。”《三國志平話》卷上:“﹝妻子﹞到於庵門,見學究疾病,不忍見之,用手掩口鼻,斜身與學究飯吃。”

(5).捨不得。 清 李漁 《閒情偶寄·詞曲》:“予初閲時,不忍釋卷。” 清 趙翼 《甌北詩話·白香山詩》:“﹝ 香山 詩﹞古體則令人心賞意愜,得一篇輒愛一篇,幾於不忍釋手。” 郭小川 《木瓜樹的風波》詩:“此刻呀,他還不忍和同志們告別。”

亭亭

(1) 高聳直立的樣子

亭亭淨植。——宋· 周敦頤《愛蓮說》

亭亭獨立。——明· 李漁《閒情偶寄·種植部》

亭亭如蓋。——明· 歸有光《項脊軒志》

(2) 形容女子或花木挺立秀氣

景物

可供觀賞的景色和事物

景物清幽

有何景物。——赫胥黎著、 嚴復譯《天演論》

融和

(1) 溫暖

融和的春日

(2) 同“融合”

漁唱

漁人唱的歌。 唐 鄭谷 《江行》詩:“殷勤聽漁唱,漸次入 吳 音。” 元 倪瓚 《人月圓》詞:“驚迴一枕當年夢。漁唱起南津。”《老殘遊記》第二回:“正在嘆賞不絶,忽聽一聲漁唱。低頭看去,誰知那 明湖 業已澄浄的同鏡子一般。”

樵歌

樵夫唱的歌。 唐 杜甫 《刈稻了詠懷》:“野哭初聞戰,樵歌稍出村。”《水滸傳》第九七回:“ 喬道清 聽了這六句樵歌,心中頗覺恍然。”

溪畔

溪水邊。 唐 李山甫 《方乾隱居》詩:“溪畔印沙多鶴跡,檻前題竹有僧名。” 唐 羅隱 《夜泊義興戲呈邑宰》詩:“溪畔維舟問 戴星 ,此中三害有《圖經》。” 清 潘高 《憶幼子》詩:“隨我至溪畔,背我弄溪泉。”

溶溶

(1) 寬廣的樣子

江水溶溶

心溶溶其不可量兮。——《楚辭·九嘆·愍命》

(2) 水緩緩流動的樣子,也用來形容月光蕩漾

二川溶溶,流入宮牆。——唐· 杜牧《阿房宮賦》

月色溶溶

荊凡

西周 時代的 荊國 ( 楚國 )和 凡國 。 荊國 初建於今 湖北省 西部 荊山 一帶; 凡國 故址在今 河南省 輝縣 西南。《莊子·田子方》:“ 楚王 與 凡 君坐。少焉, 楚王 左右曰 凡 亡者三。 凡 君曰:‘ 凡 之亡也,不足以喪吾存。夫 凡 之亡不足以喪吾存,則 楚 之存不足以存存。由是觀之,則 凡 未始亡而 楚 未始存也。’” 陸德明 釋文引 司馬彪 云:“凡,國名,在 汲郡 共縣 。”後以“荊凡”比喻存亡無定。 宋 蘇軾 《王中甫哀辭》:“已知 毅 豹 為均死,未識 荊 凡 定孰存?”參閱《莊子·達生》。

不磨

不可磨滅。《後漢書·南匈奴傳論》:“嗚呼,千里之差,興自毫端,失得之源,百世不磨矣。”《官場現形記》第一回:“老侄你自己不要看輕,這個重擔,卻在我叔侄兩人身上,將來維持世運,歷劫不磨。” 郭沫若 《文藝論集·太戈爾來華的我見》:“《迷途之鳥》裡面也盡有一些好詩,象這刻石的一首,也可以說是不磨的佳作。”

詩詞推薦

吳山十六景(吳人張宗蒼畫)·其十六·蘇台春景原文_吳山十六景(吳人張宗蒼畫)·其十六·蘇台春景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