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清代乾隆的《建福宮紅梨花》
全文:
不計香風幾度頻,嬌紅嫩綠各爭新。
最憐雨後偏饒韻,底事春來易愴神。
葉態花姿剛相稱,蜂衙蝶陣豈無因。
一枝佛缽堪清供,便欲因之悟六塵。
參考注釋
一枝
(1).一根枝杈。《莊子·逍遙遊》:“鷦鷯巢於深林,不過一枝。” 晉 張華 《鷦鷯賦》:“其居易容,其求易給,巢林不過一枝,每食不過數粒。”後用以比喻棲身之地。 唐 杜甫 《宿府》詩:“已忍伶俜十年事,強移棲息一枝安。” 宋 曾鞏 《次道子中書問歸期》:“一枝數粒身安穩,不羨雲鵬九萬飛。” 清 方文 《廬山·玉簾泉》詩:“小樓暖可居,他日借一枝。”
(2).一支。一根。用於細長的東西。《兒女英雄傳》第十一回:“等到望見過往的客商到了,一枝響箭便算個號令,大家纔不約而同的下山。” 老舍 《趙子曰》第二:“主席的虎項微俯,拿了一枝香菸。”
(3).一支。一個支派。《景德傳燈錄·元安禪師》:“ 石頭 一枝,看看師滅矣。” 宋 秦觀 《次韻邢敦夫秋懷》之二:“暮有二客至,俱以能禪聞。一枝 惠林 出,一派 智海 分。” 清 鄭燮 《范縣署中寄舍弟墨》:“剎院寺祖墳,是東門一枝大家公共的,我因葬父母無地,遂葬其傍。”
(4).一支。猶言一隊。《京本通俗小說·馮玉梅團圓》:“正遇著 范 賊一枝游兵,劫奪行李財帛,將人口追得三零四散。”《東周列國志》第六回:“臣當引一枝兵,為 蔡 鄉導。”
佛缽
相傳為佛陀所用的食缽。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河水二》:“佛鉢,青玉也,受三斗許。” 晉 法顯 《佛國記》卷上:“昔 月氏王 大興兵眾,來伐此國,欲取佛鉢。”《魏書·釋老志》:“又 沙勒 胡沙門,赴京師致佛鉢並畫像跡。”
清供
(1).清雅的供品。舊俗凡節日、祭祀等用清香、鮮花、清蔬等作為供品。 清 黃景仁 《元日大雪》詩:“不令俗物擾清供,只除喔詩一事無。”
(2).猶清玩。 明 袁宏道 《瓶史·器具》:“大抵齋瓶宜矮而小,銅器如花觚、銅觶、尊罍、方漢壺、素溫壺、匾壺、窰器如紙槌、鵝頸、茹袋、花樽、花囊、蓍草、蒲槌,皆須形製短小者,方入清供。” 清 李漁 《閒情偶寄·器玩·制度》:“然此外更有一物,勢在必需,人或知之而多不設,當為補入清供……此物不須特製,竟用蓬頭小筆一枝,但精其管,使與濡墨者有別,與鍬箸二物同插一瓶,以便次第取用,名曰‘香帚’。”
六塵
佛教語。即色、聲、香、味、觸、法。與“六根”相接,便能染污淨心,導致煩惱。《圓覺經》卷上:“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 宗密 疏:“六塵是境,識體是心。” 南朝 宋 鮑照 《佛影頌》:“六塵煩苦,五道綿劇。” 宋 司馬光 《送李益之侍郎致政歸廬山》詩之二:“六塵皆外物,萬法盡迷途。” 明 劉基 《松風閣記》之二:“我佛以清浄六塵為明心之本,凡耳目之入,皆虛妄耳。” 瞿秋白 《豬八戒》:“一切愛戀六塵,以至於‘真*善*美是沒有的,是幻執的……不如努力把漆黑一團都滅絕了,成個正覺’,得證涅槃。”
乾隆名句,建福宮紅梨花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