酬楊高士原文
秋來當砌看金錢,不為流年悵白顛。
已向滄洲逢九日,更欣高士貺新篇。
牛山誰見沾衣客,籬下空懷採菊賢。
遙望白衣猶未至,不妨細雨竹窗前。
詩詞問答
問:酬楊高士的作者是誰?答:沈遼
問:酬楊高士寫於哪個朝代?答:宋代
問:酬楊高士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問:沈遼的名句有哪些?答:沈遼名句大全
注釋
1. 七言律詩 押先韻
2. 原作況,據四庫本改
參考注釋
金錢
貨幣大多由金屬所製成,故稱“金錢”;“錢”
不為
(1).不做;不乾。《詩·衛風·淇奧》:“善戲謔矣,不為虐兮。”《孟子·梁惠王上》:“為長者折枝,語人曰:‘我不能’,是不為也,非不能也。” 宋 曾鞏 《寄歐陽舍人書》:“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為;又以其子孫之所請也,書其惡焉則人情之所不得,於是乎銘始不實。”
(2).謂收成不好。《墨子·雜守》:“令民家有三年畜蔬食以備湛旱、歲不為。” 王念孫 《讀書雜誌·墨子六》:“‘歲不為’,猶《玉藻》言年不順成也。”《淮南子·本經訓》:“是故上下離心,氣乃上蒸,君臣不和,五穀不為。” 高誘 註:“不為,不成也。”
(3).不算,不是。 南朝 宋 顏延之 《陶徵士誄》:“夫璿玉致美,不為池隍之寶;桂椒信芳,而非園林之實。” 清 李漁 《閒情偶寄·詞曲》:“先破後承,始開終結,內分八股,股股相對,繩墨不為不嚴矣。”
(1).不因為。《荀子·天論》:“天行有常,不為 堯 存,不為 桀 亡。” 漢 東方朔 《答客難》:“天不為人之惡寒而輟其冬,地不為人之惡險而輟其廣,君子不為小人之匈匈而易其行。” 宋 周邦彥 《浣溪沙》詞:“不為蕭娘舊約寒,何因容易別 長安 。”
(2).不為了。《漢書·揚雄傳下》:“蓋聞聖主之養民也,仁霑而恩洽,動不為身。” 顏師古 註:“言憂百姓也。”
流年
(1) 流逝的歲月;年華
似水流年
(2) 相命者指人在一年中的運氣
看流年大運
白顛
(1).額有白毛。《詩·秦風·車鄰》:“有車鄰鄰,有馬白顛。” 孔穎達 疏:“額有白毛,今之戴星馬也。”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考城隍》:“一日,病臥,見吏人持牒,牽白顛馬來。”
(2).白髮滿頭。《晉書·束晳傳》:“丹墀步紈袴之童,東野遺白顛之叟。” 宋 張師道 《寄參寥》詩:“一別今幾時,緑首成白顛。” 明 李東陽 《鄒節婦》詩:“巢穴空黃口,容華易白顛。”
滄洲
濱水的地方。古時常用以稱隱士的居處。 三國 魏 阮籍 《為鄭沖勸晉王箋》:“然後臨滄洲而謝 支伯 ,登 箕山 以揖 許由 。” 南朝 齊 謝朓 《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橋》詩:“既歡懷祿情,復協滄洲趣。” 唐 杜甫 《曲江對酒》詩:“吏情更覺滄洲遠,老大悲傷未拂衣。” 清 林則徐 《中秋炮台眺月有作》詩:“涵空一白十萬頃,浄洗素練懸滄洲。”
九日
(1).九個太陽。古代神話,謂天有十日,九日居大木之下枝,一日居上枝, 堯 使 后羿 射之,中九日。見《楚辭·招魂》、《山海經·海外東經》。 三國 魏 曹植 《愁霖賦》:“攀扶桑而仰觀兮,假九日於 * 。” 晉 傅玄 《雜詩》:“暘谷發清曜,九日棲高枝。” 清 顧炎武 《書女媧廟》詩:“彎弓不射九日落,蒼蒼列象生毛羽。”
(2).指農曆九月九日重陽節。《藝文類聚》卷四引 南朝 梁 吳均 《續齊諧記》:“今世人每至九日,登山飲菊酒。” 唐 李白 《九日龍山飲》詩:“九日 龍山 飲,黃花笑逐臣。” 元 丁鶴年 《登定海虎蹲山》詩:“東海十年多契闊,西風九日獨登臨。”
高士
志趣、品行高尚的人;超脫世俗的人,多指隱士
吾聞魯連先生, 齊國之高士也。——《戰國策·趙策》
新篇
(1).新的作品。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樂府》:“ 張華 新篇,亦充庭萬。” 唐 白居易 《詩解》詩:“新篇日日成,不是愛聲名。” 宋 王安石 《王中甫學士輓辭》:“種橘園林無舊業,采苹洲渚有新篇。”
(2).喻指歷史上的新階段。 郭小川 《憶延安》詩:“‘七大’後,上前線,在 楊家嶺 禮堂中,譜寫了歷史新篇。”
牛山
山名。在今 山東省 淄博市 。 春秋 時 齊景公 泣 牛山 ,即其地。 三國 魏 曹植 《感節賦》:“唯人生之忽過,若鑿石之未燿。慕 牛山 之哀泣,懼 平仲 之我笑。”《晉書·慕容德載記》:“﹝ 慕容德 ﹞北登 社首山 ,東望 鼎足 ,因目 牛山 而嘆曰:‘古無不死!’愴然有終焉之志。” 唐 杜牧 《九日齊山登高》詩:“古往今來只如此, 牛山 何必獨霑衣。” 明 何景明 《九日同馬君卿登高》詩:“ 牛山 元有恨,休訝淚長流。”參見“ 牛山嘆 ”。
空懷
適齡母畜在交配或人工授精之後沒有懷孕
遙望
向遠處看;看遠方
遙望山頭的蒼松
白衣
(1) 白色衣服
新娘身穿白衣
(2) 平民;未曾獲得功名的人
(3) 古代官府中的小吏
不妨
(1)
最好還是
你不妨現在就告訴他
(2)
無任何害處
你不妨去碰碰運氣
(3)
表示懷疑或不確定
我不妨說,傳導聲音的機械裝置是完善的
細雨
小雨。 南朝 梁簡文帝 《和湘東王首夏詩》:“冷風雜細雨,垂雲助麥涼。” 唐 劉長卿 《別嚴士元》詩:“細雨濕衣看不見,閒花落地聽無聲。” 宋 陸游 《小園》詩:“點點水紋迎細雨,疎疎籬影界斜陽。” 茅盾 《子夜》十九:“現在是濛濛細雨,如煙如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