廷對自慚無宿構,臚傳何意冠群魁
蔡仲龍 《謝恩詩》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蔡仲龍的《謝恩詩》
全文:
聖朝興運自天開,又直臨軒策草萊。
廷對自慚無宿構,臚傳何意冠群魁。
幸瞻北闕承殊寵,忍負南山詠有台。
稽首君恩難報稱,誓殫忠赤贊規恢。
參考注釋
廷對
(1).在朝廷上回答皇帝的諮詢。《後漢書·邳彤傳》:“ 彤 廷對曰:‘議者之言皆非也。’”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三:“ 陶文毅公 豐裁峻整,好議論人物,惟恐不盡,雖廷對亦然。”
(2).指皇帝在朝廷上召問臣下,使奏對政事。《續資治通鑑·宋仁宗嘉祐六年》:“伏望陛下念根本之重,為宗廟之計……廷對大臣,審擇宮邸。”
(3).即廷試。 宋 陸游 《老學庵筆記》卷七:“ 庠 果為南省第一,不及廷對而死。”《明史·忠義傳四·李中正》:“ 萬曆 末,舉會試,以 天啟 二年赴廷對,授 承天府 推官,遷兵部主事。” 王闓運 《李仁元傳》:“以進士廷對,第高同列。”
自慚
自己感到慚愧
聽了他這番話,我更感自慚
宿構
(1).預先構思、草擬。多指詩文。《三國志·魏志·王粲傳》:“﹝ 王粲 ﹞善屬文,舉筆便成,無所改定,時人常以為宿構。” 宋 周密 《齊東野語·降仙》:“降仙之事,人多疑為持箕者狡獪,以愚旁觀,或宿構詩文,託為仙語。” 茅盾 《動搖》八:“而滿心想獨建殊勛的 胡國光 也深恐別人捷足先得,便迫不及待地在最近的縣黨部會議中提出了他的宿構的議案了。”
(2).事先謀劃準備。《三國志·蜀志·關羽傳》“共至 夏口 ” 南朝 宋 裴松之 註:“ 羽 若果有此勸而 備 不肯從者,將以 曹公 腹心親戚,實繁有徒,事不宿構,非造次所行。”
宿搆:1.預先擬就。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神思》:“ 子建 援牘如口誦, 仲宣 舉筆似宿搆。” 元 劉祁 《歸潛志》卷八:“ 章宗 覽之,稱其工,且曰:‘此詩非宿搆不能至此。’”《清史稿·選舉志三》:“ 康熙 五十二年,以主司擬題,多取《四書》、《五經》冠冕吉祥語,致多宿搆倖獲。”
(2).指已寫成的詩文。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仙人島》:“ 桓 因謂:‘ 王郎 天才,宿搆必富,可使鄙人得聞教乎?’”
臚傳
(1).對下傳告。《莊子·外物》:“儒以詩禮發冢,大儒臚傳曰:‘東方作矣,事之何若?’” 成玄英 疏:“從上傳語告下曰臚。臚,傳也。”
(2).專指傳告皇帝詔旨。《新唐書·齊映傳》:“ 映 為人白晳長大,言音鴻爽,故帝常令侍左右,或前馬臚傳詔旨。” 宋 程大昌 《演繁露·臚傳》:“今之臚傳,自殿上至殿下,皆數人抗聲相接,使所唱之語,聯續遠聞。” 清 錢謙益 《神宗顯皇帝輓詞》之四:“侍從朱衣隔,臚傳玉筆遺。”
(3).猶臚唱。 宋 楊萬里 《侍立集英殿觀進士唱名》詩:“殿上臚傳第一聲,殿前拭目萬人驚。” 明 梅鼎祚 《玉合記·逢世》:“臚傳三殿日華重,滿眼英雄。” 清 趙翼 《七十自述》詩:“一桂枝高手已攀,臚傳聲里另排班。”
何意
(1).為什麼,何故。 宋玉 《神女賦》:“晡夕之後,精神怳忽,若有所喜,紛紛擾擾,未知何意?” 南朝 梁 任昉 《奏彈劉整》:“ 整 聞聲仍打 逡 , 范 喚問:‘何意打我兒?’”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教子》:“﹝ 瑯瑘王 ﹞遂大怒,詢曰:‘至尊已有,我何意無?’”
(2).豈料;不意。《後漢書·申屠蟠傳》:“ 蟠 勃然作色曰:‘始吾以子為可與言也,何意乃相拘教樂貴之徒邪?’” 三國 魏 吳質 《答魏太子箋》:“自謂可終始相保,並騁材力,效節明主,何意數年之閒,死喪略盡。”《醒世恆言·灌園叟晚逢仙女》:“吾姊妹居此數十餘年,深蒙 秋公 珍重護惜,何意驀遭狂奴,俗氣薰熾,毒手摧殘。” 清 顧炎武 《王征君潢具舟小坐柵洪橋下》詩:“何意多同心,合沓來諸方?”
冠群
超出眾人。 晉 葛洪 《抱朴子·擢才》:“冠羣之德,不以沉抑而履徑,而剸節於流俗。” 明 劉基 《郁離子·玄豹》:“今子之美冠羣絶倫。”
蔡仲龍名句,謝恩詩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