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恩詩原文
聖朝興運自天開,又直臨軒策草萊。
廷對自慚無宿構,臚傳何意冠群魁。
幸瞻北闕承殊寵,忍負南山詠有台。
稽首君恩難報稱,誓殫忠赤贊規恢。
詩詞問答
問:謝恩詩的作者是誰?答:蔡仲龍
問:謝恩詩寫於哪個朝代?答:宋代
問:謝恩詩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注釋
1. 七言律詩 押灰韻
2. 清陸心源《宋詩紀事補遺》卷六五引《宣平縣誌》
參考注釋
聖朝
封建時代稱本朝
聖朝赦罪責功,棄瑕錄用。——南朝梁· 丘遲《與陳伯之書》
興運
時運昌隆。《北史·楊愔傳》:“既潛竄累載,屬 齊神武 至 信都 ,遂投刺轅門,便蒙引見,讚揚興運,陳訴家禍。言辭哀壯,涕泗橫集。” 宋 曾鞏 《福州謝到任表》:“遇繼承於興運,未進望於清光。”
天開
超越常規的活動, 煥發、奔放
異想天開
臨軒
(1).皇帝不坐正殿而御前殿。殿前堂陛之間近檐處兩邊有檻楯,如車之軒,故稱。《後漢書·黨錮傳·李膺》:“ 讓 訴寃於帝,詔 膺 入殿,御親臨軒,詰以不先請便加誅辟之意。” 唐 王維 《少年行》之四:“天子臨軒賜侯印,將軍佩出 明光宮 。”《清史稿·禮志九》:“ 乾隆 十四年,定命將儀三:一曰授敕印,經略大將軍出師,皇帝臨軒頒給。”
(2).在窗前。軒,窗檻。 唐 元稹 《鶯鶯傳》:“ 張生 臨軒獨寢,忽有人覺之。” 前蜀 杜光庭 《虬髯客傳》:“公既去,而執拂者臨軒指吏曰:‘問去者處士第幾?住何處?’”
草萊
(1).猶草莽。雜生的草。《南史·孔珪傳》:“門庭之內,草萊不翦。” 宋 葉適 《代人上書》:“奪農人牛具,犁伐之地,草萊隨長。” 清 周亮工 《介壽以胡彥遠見慰札子相示卻寄》詩:“一畝田中盡草萊,旅堂經歲不曾開。”
(2).指荒蕪之地。《管子·七臣七主》:“主好本, * 好墾草萊。” 章炳麟 《訄書·定版籍》:“凡草萊,初闢而為露田園池者,多連阡陌,雖不躬耕,得特專利五十年,期盡而鬻之,程以十年。” 姚雪垠 《李自成》第二卷第五四章:“只要兩三年內 宛 洛 稍得安定,人民來歸,草萊漸開,人懷保家之心,士無飢餒之憂,則中原大局可定, 宛 洛 一帶也就固若金湯了。”
(3).猶草野。鄉野;民間。《漢書·蔡義傳》:“臣 山 東草萊之人,行能亡所比,容貌不及眾。” 宋 范仲淹 《舉張問孫復狀》:“右臣伏覩赦書節文,應天下懷材抱器,或淹下位,或滯草萊,委逐處具事聞奏。” 清 李漁 《風箏誤·議婚》:“蒼天不負奇才,拔英雄自草萊。”
(4).布衣。平民。《文選·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詩序>》:“草萊樂業,守屏稱事。” 張銑 註:“草萊謂山野採樵之人也,守屏謂州牧也。” 唐 李商隱 《漫成》詩之四:“不妨常日饒輕薄,且喜臨戎用草萊。” 清 孫枝蔚 《覽古》詩之六:“用人限資格,何以服草萊?”
廷對
(1).在朝廷上回答皇帝的諮詢。《後漢書·邳彤傳》:“ 彤 廷對曰:‘議者之言皆非也。’”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三:“ 陶文毅公 豐裁峻整,好議論人物,惟恐不盡,雖廷對亦然。”
(2).指皇帝在朝廷上召問臣下,使奏對政事。《續資治通鑑·宋仁宗嘉祐六年》:“伏望陛下念根本之重,為宗廟之計……廷對大臣,審擇宮邸。”
(3).即廷試。 宋 陸游 《老學庵筆記》卷七:“ 庠 果為南省第一,不及廷對而死。”《明史·忠義傳四·李中正》:“ 萬曆 末,舉會試,以 天啟 二年赴廷對,授 承天府 推官,遷兵部主事。” 王闓運 《李仁元傳》:“以進士廷對,第高同列。”
自慚
自己感到慚愧
聽了他這番話,我更感自慚
宿構
(1).預先構思、草擬。多指詩文。《三國志·魏志·王粲傳》:“﹝ 王粲 ﹞善屬文,舉筆便成,無所改定,時人常以為宿構。” 宋 周密 《齊東野語·降仙》:“降仙之事,人多疑為持箕者狡獪,以愚旁觀,或宿構詩文,託為仙語。” 茅盾 《動搖》八:“而滿心想獨建殊勛的 胡國光 也深恐別人捷足先得,便迫不及待地在最近的縣黨部會議中提出了他的宿構的議案了。”
(2).事先謀劃準備。《三國志·蜀志·關羽傳》“共至 夏口 ” 南朝 宋 裴松之 註:“ 羽 若果有此勸而 備 不肯從者,將以 曹公 腹心親戚,實繁有徒,事不宿構,非造次所行。”
宿搆:1.預先擬就。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神思》:“ 子建 援牘如口誦, 仲宣 舉筆似宿搆。” 元 劉祁 《歸潛志》卷八:“ 章宗 覽之,稱其工,且曰:‘此詩非宿搆不能至此。’”《清史稿·選舉志三》:“ 康熙 五十二年,以主司擬題,多取《四書》、《五經》冠冕吉祥語,致多宿搆倖獲。”
(2).指已寫成的詩文。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仙人島》:“ 桓 因謂:‘ 王郎 天才,宿搆必富,可使鄙人得聞教乎?’”
臚傳
(1).對下傳告。《莊子·外物》:“儒以詩禮發冢,大儒臚傳曰:‘東方作矣,事之何若?’” 成玄英 疏:“從上傳語告下曰臚。臚,傳也。”
(2).專指傳告皇帝詔旨。《新唐書·齊映傳》:“ 映 為人白晳長大,言音鴻爽,故帝常令侍左右,或前馬臚傳詔旨。” 宋 程大昌 《演繁露·臚傳》:“今之臚傳,自殿上至殿下,皆數人抗聲相接,使所唱之語,聯續遠聞。” 清 錢謙益 《神宗顯皇帝輓詞》之四:“侍從朱衣隔,臚傳玉筆遺。”
(3).猶臚唱。 宋 楊萬里 《侍立集英殿觀進士唱名》詩:“殿上臚傳第一聲,殿前拭目萬人驚。” 明 梅鼎祚 《玉合記·逢世》:“臚傳三殿日華重,滿眼英雄。” 清 趙翼 《七十自述》詩:“一桂枝高手已攀,臚傳聲里另排班。”
何意
(1).為什麼,何故。 宋玉 《神女賦》:“晡夕之後,精神怳忽,若有所喜,紛紛擾擾,未知何意?” 南朝 梁 任昉 《奏彈劉整》:“ 整 聞聲仍打 逡 , 范 喚問:‘何意打我兒?’”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教子》:“﹝ 瑯瑘王 ﹞遂大怒,詢曰:‘至尊已有,我何意無?’”
(2).豈料;不意。《後漢書·申屠蟠傳》:“ 蟠 勃然作色曰:‘始吾以子為可與言也,何意乃相拘教樂貴之徒邪?’” 三國 魏 吳質 《答魏太子箋》:“自謂可終始相保,並騁材力,效節明主,何意數年之閒,死喪略盡。”《醒世恆言·灌園叟晚逢仙女》:“吾姊妹居此數十餘年,深蒙 秋公 珍重護惜,何意驀遭狂奴,俗氣薰熾,毒手摧殘。” 清 顧炎武 《王征君潢具舟小坐柵洪橋下》詩:“何意多同心,合沓來諸方?”
冠群
超出眾人。 晉 葛洪 《抱朴子·擢才》:“冠羣之德,不以沉抑而履徑,而剸節於流俗。” 明 劉基 《郁離子·玄豹》:“今子之美冠羣絶倫。”
北闕
(1).古代宮殿北面的門樓。是臣子等候朝見或上書奏事之處。《漢書·高帝紀下》:“ 蕭何 治 未央宮 ,立東闕、北闕、前殿、武庫、太倉。” 顏師古 註:“ 未央宮 雖南嚮,而上書、奏事、謁見之徒皆詣北闕。”
(2).用為宮禁或朝廷的別稱。 漢 李陵 《答蘇武書》:“男兒生以不成名,死則葬蠻夷中,誰復能屈身稽顙,還向北闕,使刀筆之吏弄其文墨耶?” 唐 李白 《憶舊遊寄淮郡元參軍》詩:“北闕青雲不可期, 東山 白首還歸去。” 宋 陸游 《西郊》詩:“七十辭北闕,五畝寄西郊。” 康有為 《星海自京還》詩:“伏陳北闕有封事,醉臥西風賸酒樓。”
殊寵
特殊的恩寵。《後漢書·皇后紀上·和帝陰皇后》:“以先後近屬故,得為貴人。有殊寵。”《晉書·劉琨傳》:“猥蒙天恩,光授殊寵。” 唐 李白 《書懷重寄張相公》詩:“十五觀奇書,作賦凌 相如 。龍顏惠殊寵, 麟閣 憑天居。” 章炳麟 《訄書·序種姓上》:“ 唐 世諸歸化人,或錫之皇族,以為殊寵。”
南山
指終南山,在陝西省西安市南
稽首
(1)
(2) 古時的一種跪拜禮,叩頭至地,是九拜中最恭敬的
一曰稽首,二曰頓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動,…——《周禮·春官·大祝》。賈公彥疏:“一曰稽首,其稽,稽留之字;頭至地多時,則為稽首也。此三者(空首、頓首、稽首)正拜也。稽首,拜中最重,臣拜君之拜。”
宣子拜稽首焉。——《國語·晉語》
孟明稽首曰。——《左傳·僖公三十二年》
於是關公恍然大悟,稽首皈依而去。——《三國演義》
(3) 出家人所行的常禮,一般在見面時用
神仙見 西門慶,長揖稽首就坐。——《 * 》
報稱
猶報答。《漢書·孔光傳》:“誠恐一旦顛仆,無以報稱。” 宋 岳飛 《奏乞出師札子》:“臣實何能,誤荷神聖之知,如此敢不晝度夜思,以圖報稱。”《紅樓夢》第一○七回:“﹝ 賈政 ﹞舉酒送行,又叮嚀了好些‘國家軫恤勛臣,力圖報稱’的話。” 何啟 胡禮垣 《新政論議》:“官祿厚則報稱維殷,有公忠愛國之心,無人自為謀之患也。”
忠赤
忠心赤膽。 金 王若虛 《論語辨惑四》:“仰以事君,必先罄盡忠赤,深結主知,而使上見信。”《清史稿·醇親王奕譞傳》:“其秉心忠赤,嚴畏殊常,非徒深宮知之最深,實天下臣民所共諒。”
規恢
(1).規劃恢張。 漢 揚雄 《上書諫勿許單于朝》:“深惟社稷之計,規恢萬載之策。” 宋 葉適 《上寧宗皇帝札子》:“今陛下申令大臣,先慮預算,思報積恥,規恢祖業,蓋欲改弱以就強矣。”
(2).規制恢宏。 元 劉壎 《隱居通議·地理》:“ 阿房宮 一曰 阿城 ,規恢三百餘里。” 清 黎庶昌 《<續古文辭類纂>序》:“其文規恢閎闊,遂崒然直躋兩 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