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網>>歷史字典>>歷史官職>> 禮部尚書

禮部尚書

歷史字典解釋:

官名。 北魏始置, 為禮部長官, 王䛯曾任此職,然其制不詳。西魏初為尚書省十二部尚書之一。隋朝設一人,正三品,屬尚書省,為中央行政機構六部之一禮部的最高行政長官,掌禮儀、祭祀、宴享及學校之政令,總部屬各事。自此地位提高,歷代相沿不變。唐朝置一人,正三品。高宗龍朔二年 (662) 改稱司禮太常伯,鹹亨元年 (670) 復舊。武則天光宅元年 (684) 改春官尚書,中宗神龍元年(705) 復舊。玄宗開元二十四年 (736) 以後,又兼管貢舉事。唐中葉以後,諸部尚書多為外官兼官,漸成不治部務之空銜,故本部事務多由侍郎主之。五代因之。北宋前期為三品寄祿官,不任本職。神宗元豐(1078—1085) 改制後,始實禮部事,升為從二品。遼朝亦設,為南面官。無實職,多為加官。金朝設一員,正三品。元朝改屬中書省,初設二員,成宗元貞元年 (1295) 增一員,領會同館事,共三員,正三品。明初以廢中書省,六部尚書直隸於皇帝,事權提高,升為正二品,額一員。成、弘以後,翰林儒臣為之,由此登公孤、任輔導者,冠於諸部。清沿明制,初以承政為禮部長官,順治元年 (1644) 改承政為尚書。五年,定滿、漢各一人。初制,滿員一品,漢人二品。順治十六年,改滿尚書二品,康熙六年 (1667)復故,九年仍改二品。至雍正八年 (1730),滿、漢尚書俱定為從一品。宣統三年(1911),禮部改典禮院,遂廢。


官名。為禮部長官,掌禮儀、祭祀、宴饗、貢舉等事。清朝禮部尚書還監管樂部、太常寺鴻臚寺等。《新唐書·百官一·禮部》:“尚書一人,正三品;侍郎一人,正四品下。掌禮儀、祭享、貢舉之政。其屬有四:一曰禮部,二曰祠部,三曰膳部,四曰主客。”《清史稿·職官一·禮部》:“光緒二十四年,省光祿、鴻臚二寺入之……三十二年,以光祿、太常、鴻臚三寺同為執禮官,仍省入。更精膳司曰光祿,主客司曰太常,並各置郎中員外郎主事各一人。鴻臚事稍簡,歸入典制司,增員外郎一人,並滿、漢參用。”參看“禮部”條和《歷代職官表·禮部》。

詞語分解

  • 禮部的解釋 官署名,清代中央政府的六部之一,掌禮樂、祭祀、封建、宴樂文學校貢舉的政令詳細解釋官署名。本為 西漢 時尚書的客曹。 三國 魏 時有祠部, 北魏 有儀曹, 北周 始稱禮部。 隋 唐 以後為六部之一
  • 尚書的解釋 ∶中國古代官名。執掌文書奏章。作為官名,始置於戰國時,或稱;掌書;。秦為少府屬官,漢武帝提高皇權,因尚書在皇帝左右辦事,地位逐漸重要。後各朝均有設定,清代相沿不改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

歷史官職推薦:批答

官文書名。宋朝執政官以上有章奏請,皇帝降“批答”答覆,以示厚遇; 執政以下官則降詔答覆。

禮部尚書_禮部尚書介紹_歷史知識
禮部尚書_禮部尚書介紹_歷史知識糾錯

猜你喜歡:


禮部尚書_禮部尚書介紹_歷史知識
{{item.username}}
{{@item.content}}{{if item.fback}}
管理員回覆:{{item.fback}}
{{/if}}
{{/each}}